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清朝人曾认为俄罗斯为蒙古"别种" 称其"大鼻子挞"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有勃姓者居之,能通医技。卓(即桌)上置人头骨,似为厌胜之术也。东炕有鸠钟,钟形如鸠,设机引绳,则钟鸣如鸠声。勃也出白粥一器以馈之,味甚甘淡,与诸人轮尝而尽。”这是道光年间来京朝鲜使者金景善《鄂罗斯馆记》中的记载。

  鄂罗斯,即今俄罗斯,历史上与中国并不接壤,后蒙古西征,治其地200余年,以后俄独立,不断向东扩张,始与中国往来。清人初期对其并不了解,误以为是蒙古“别种”,因其鼻梁甚高,又呼作“大鼻子挞”。

  据《尼布楚条约》,俄国在北京始建驿馆,占了朝鲜在京驿馆的一部分地方,故双方来往颇多,金景善记录了他去俄馆游玩的经历,文中“勃姓者”,系驻馆医师波尔菲里·耶夫多基莫维奇·基里洛夫,此人医术精妙,被乾隆重孙子奕绘赞为“秦缓”(春秋时秦国名医),奕绘是当时北京贵族沙龙主要组织者,故基里洛夫对外名片上亦作“秦缓”。

  俄罗斯自康熙期间与清朝建立外交联系,先后派来14班共100多名宗教人士和学子,其中四分之一死在中国,过去东直门外有“罗刹坑”,是俄人集体墓葬所在地,1900年被义和团捣毁,后清政府曾重金赔偿,在原地重建。

  死亡率高,因当时来华俄人生活习惯不良,嗜酒无度,很多人死于暴饮。为增进健康水平,同时也为了向清政府高层渗透,故后期俄馆内常备医生,基里洛夫即为佼佼者,利用奕绘,他替俄国搜集了颇多情报。

  令人感兴趣的是,金景善文中提到的“勃先生”的“白粥”究为何物,文中说“问其材料,则杏仁,似以杏仁作糜和糖屑而造也”。看来,它并非俄罗斯特产,而是老北京著名小吃“杏仁茶”。

  朱彝尊《食宪鸿秘》中说:“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侯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调、煮熟,如白糖霜热啖。或量加个乳亦可。”杏仁茶本是民间食品,初期经营者多为回民,所谓“清晨市肆闹喧哗,润肺生津味亦赊。一碗琼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杏仁茶需与油条一起食用,后渐渐被豆浆代替。

  杏仁茶有润肺止咳功效,能缓解皮肤干燥、便秘等各种“秋燥”症状,尤其适宜北京气候,分南杏仁和北杏仁两种,润肺美容以南杏仁为主,北杏仁多用来治疗咳嗽多痰。作为养生饮品,清代时从民间进入宫廷。

  据蔡鸿生先生《俄罗斯馆纪事》,基里洛夫好甜食,1936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曾写道:“同伴大嚼油炸鬼,我则坐到溪边大石头上喝甜茶。”不过他把“油炸鬼”误认为是“炸鱼”。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