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改地名:曾把鸡罩胡同改为吉兆胡同
北京自古以来,就特别爱改地名,北京人的这种习惯,透着北京人的性格,也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性格吧。北京兴起改地名最热的时候,一在清朝,一在民国。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宣武区有个大吉巷,这是一条自明朝就有的老胡同,最初叫打劫巷,大概出现过打劫的事情吧?后来觉得这名字不大吉利,清末改名为大吉巷,提升了胡同的意义。大吉巷西边不远有条胡同,也是自明朝就有的,起初因为靠近护城河地势低洼成了烂泥塘,叫烂泥胡同,觉得不雅,后来改名为烂面胡同,一字之差,烂泥塘变成了能吃的面条了,后来还是觉得不雅,到了清朝,改名为烂漫胡同,灿烂起来了,从具象变为了抽象,透着体面。
到了民国,北京人把清时没来得及改的地名接着改。比如,把哑巴胡同改为雅宝胡同,把鸡罩胡同改为吉兆胡同,把喂鹰胡同改为未缨胡同,把裤子胡同改为库资胡同,把狗尾巴胡同改为高义博胡同,把张秃子胡同改为长图志胡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看出,大多是用谐音改名,这是中国地名学的一大特色,体现着汉字的魅力,透着北京人自以为是的聪明劲儿,也折射着人们潜意识里泛神的一种崇拜。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起的名字、叫着的名字,得是响当当的。看着好看,叫着好听,北京人讲究的就是一个面子。
北京改地名最盛,除了清朝和民国时期,大概得属文化大革命时期了。只是这一时期的改名风潮,基本脱离了以前的以谐音为主和儒家吉利之类的文化传统,而是以革命色彩为主要标准,不少胡同街道的名字改为了向阳、向党、红卫、卫东、为民、永红、反修、反帝等名字。据民国时期统计,地名更改计300多条;而文革时期的地名修改应该是远远超过了300条这样的数字。这样庞大的数字,说明那时候的北京人是以胸怀天下为己任的。
可以看出,北京人对于改地名,一直是有历史、有传统的,是情有独钟的。它体现着一直生活在天子脚下的北京人良好得似乎有点膨胀的心态。
(摘自《北京人》,肖复兴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