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白马藏族先祖或为唐代吐蕃军队 现有近万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白马藏族妇女服饰

白马藏族少女救助受伤大熊猫

背水

  @华西都市报:白马王朗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这里幽静神秘的原始森林,秀丽的高山湖泊,多姿多彩的秋季彩林,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一直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也许你不知道,也许你不曾了解过,在这个如神话般的地方,还养育着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白马藏族!月光下,每当篝火燃起,一首原始古朴的民歌就会唱起,仿佛是在唱着隐秘在村寨里鲜为人知的秘密……

  探寻白马藏族族源 揭开尘封千年的传奇面纱

  白马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古老的民族传说、区别于其他地区藏语的神秘语言……无不为这个民族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而对于她的过去,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白马藏族到底从何而来?为何称之为藏族?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谜一样的民族掩藏千年的神秘历史

  白马人即白马氏,现在也称为白马藏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四川平武、九寨沟和甘肃文县一带。而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大批先人在平武白马王朗一带繁衍生息。

  白马藏族是一支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白马藏族的来由和族属问题是学术界一直争议、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很多专家、学者前来调查和研究。

  一种说法称,他们是炎帝后裔氐人的后裔。现在的白马人也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平武、松潘、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一带,平武最为集中。沿涪江源头“夺补河”而下的五十公里的狭长河谷,白马人依山而寨,集居于此。白马并非白色的马,白马人自称“贝”,即为汉语中的“龙”,白马就是“海边龙”,意味着白马人最早是生活在海边最强大、最勇猛的“一条龙”。

  还有一种说法是,白马是汉语叫法,准确说应该是“贝玛”,“贝”是白马藏族的自称,“玛”是兵或军之意。“贝玛”是藏兵或军,有很多学者支持这样的观点。白马藏族是唐蕃失和后八年战争时期的一支吐蕃军队,到大唐与蕃疆界处和土著藏族、氐人一起镇守边疆。因当地山势陡峭,峡长沟深,林木密麻,河水湍急。这里的人们只能生活在河的两岸、山的半腰、沟的深处。今天白马藏族的布局分布充分说明这一点。

  著名学者费孝通最早对白马藏族的族属提出过疑问,也引起了相关学术界的专家关注。据当地政府介绍,他们的民族在解放后被定为藏族的分支,称为白马藏族。

  珍贵的白马文化延续至今的古朴生活

  白马藏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据最新统计,白马藏人现有近10000多人,其中平武境内有约3000多人,集中分布在白马、木座、黄羊关和木皮4个藏族乡,以白马乡最为密集,现有白马藏族2000人左右,其次是木座乡有白马藏族700多人。

  位于平武的白马藏区山高坡陡、森林密布,以前对外交通极为不便,这也是千百年来得以保存古老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在这个民族聚居区,优美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又是一道魅力无穷的风景线。

  走进群山连绵、沟谷纵横的大山,眼前会呈现出一片仙境般美丽的山寨,这就是位于四川平武县白马王朗自然风景区的白马山寨。

  白马山寨的山门造型独特,山门两侧绘着代表白马风情的图案。从这里走进去,就将进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白马藏区。白马藏族居住的木屋依山而建,屋内屋外到处都是艳丽的彩绘图案,居住环境十分诗意。

  如今的白马藏族依然延续了以农耕畜牧为生的生活。每到播种时节,白马人就用长犁杖驾驭两头犏牛,大面积种植荞麦、燕麦等农作物。赋闲的时候,白马人亲手酿制咂酒、捻麻纺线,擀毡织布,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

  解读神秘传说

  聆听历史长河中的动人乐章

  白马并非白色的马,白马人自称“贝”,即为汉语中的“龙”,白马就是“海边龙”,意味着白马人最早是生活在海边最强大、最勇猛的“一条龙”。根据《史记》记载:贝在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来到了陇南、陕南和川西北,安身在难得的真空地带,先后建立了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历史悠长的白马藏族拥有无数神秘的传说,犹如一首首动人的歌曲,在历史长河中宛转悠扬,令人沉迷。

  崇拜敬畏的“神山”古老村寨的庇护神

  至今仍保持着古老民风民俗的白马人,崇拜并敬畏大山。每个村寨都有座拔地而起、林木茂盛山头被尊为“神山”。“神山”上不能放养牛羊,更不能随意砍伐。白马人一直保护着“神山”的生态环境,而“神山”浓荫覆盖,泉水潺潺,千百年来,仿佛也在庇护着古老的村寨。白马河同洋洞河汇流的地方,白马山寨旁夹着一座小山,远远近近的人们都要敬它。人们说:它就是白马老爷。最早见到阳光的山是雪宝顶,最受人们尊敬的神是白马老爷。传说白马老爷是个过路神,一天夜里,他从甘肃文县赶到峨眉山去,走得很急,因为神仙只能走夜路,天一亮就走不动了。当他路过罗通坝时,刮风打雷,天崩地抖,山塌水涨,庄稼眼看要被淹没,牛羊眼看要被冲走,房屋眼看就要倒塌,白马老爷便停下来做法。一切都恢复了平静,从此,白马老爷就在这里住下来,保佑人们。

  白马人的鸡翎情结民族历史的见证者

  远古时期,白马人是一支生活在大海边勇猛好战的民族,长期无休止的征战使他们渐渐远离大海,逐步败退至白龙江流域休养生息。四处挑战、八方争夺的行为却惹来了来自各方的围歼。为保存民族,分散对方力量,他们兵分三路,先遣到达攻打成都的一支队伍进入岷江,留守白龙江的从原地出发,而正在蛮婆渡作战的便进入涪江。从涪江行进的一支队与追兵边战边退,当甩掉追兵围追堵截时,已是疲惫不堪,大家浑然大睡。正当追兵“兵临城下”时,天降佛晓、一声鸡鸣唤醒了哨兵,哨兵定睛一看,追兵准备发起总攻。白马人只好趁着夜色突围,穿密林,攀悬崖夺命逃亡大山深处,最后定居在人迹罕至的稿史寨(夺补寨),躲过了劫难。

  为铭记公鸡的救命之恩,从此他们把鸡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把白公鸡羽毛作为最高礼仪的冠礼插在荷叶毡帽上。男性插一支短而直,以示刚正不阿;未婚女性插三支长而曲,以示温柔贤惠;已婚女性一般插两支,年长而德高望重的女性插一支。

  踏访白马山寨 追寻古朴的民俗文化

  神秘的白马藏族,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无论是神秘的“跳曹盖”,还是被誉为白马藏族文化中活化石的诌舞,无论是酒歌,还是白马人独有的“白马语”……每一种民俗文化,都充满着神秘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去窥探和钻研。

  业界人士评价,白马王朗的白马藏族文化之博大精深、神秘莫测,值得每一个人去品赏,即使你只是去走走看看,也会为之震撼,为之惊叹!

  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做熊猫的守护者

  素有“大熊猫天下第一县”之称的平武境内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全球最大的一支野生大熊猫种群,该种群数量约200多只。如果你到这里与大熊猫不期而遇,那绝对不为惊奇。而同样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也成为了白马人的亲密朋友。

  这一片秀丽的山水似乎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拉近了白马人与大熊猫之间的距离,白马藏族嘎学早尤为明白这一点。嘎学早如今已经30岁了,而她与大熊猫那段奇特的相遇时至今日仍然让她无法忘怀。

  嘎学早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白马藏族的妇女每天都需要到白马湖边背水做饭,一天清晨,嘎学早与往常一样,与两位朋友一起到湖边背水。湖边石滩上一坨黑乎乎、毛茸茸的东西引起了他们注意。上前一看,结果是一只大熊猫,大熊猫蜷缩着身子瘫软在石头边,看起来年龄不大,眼睛微微闭着,看似很虚弱。嘎学早立刻前扶起大熊猫的胳膊,“当时我也没想可能出现的危险,就是想救它!”上前一看,发现熊猫腿部受伤,嘎学早立即和两位伙伴,打来湖水帮熊猫清洗伤口,并给熊猫找来了新鲜的竹子。经过几天的精心照料,大熊猫恢复了健康。嘎学早拿起当时合影的照片说:“你看,这就是当时我们救的大熊猫。”

  白马人依靠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早已与这里的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据了解,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00平方公里,王朗、雪宝顶、小河沟三大保护区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

  歌唱抒发情感用舞蹈记录历史

  白马人是一个十分爱美的民族,从他们的穿着就可以看出端倪,从发饰到胸饰再到脚饰,每一个细节都十分精致,并且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在中华众多民族中,只有白马人有这类独特的打扮。他们男女皆编发,一年四季均头戴盘形圆顶荷叶边的白色毡帽,上插白色鸡尾羽,在风吹或走动中,摇曳招展,分外引人注目。

  能歌善舞的白马藏族,唱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劳动、爱情、年节、婚嫁,还是丧仪、祭祀都唱歌。亲朋相聚,节日喜庆,寨子里的白马人便会不约而同地团团围坐在火堆边唱起歌来。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唱歌真是信手拈来的。白马藏族的舞蹈深沉原始,古朴风貌。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黄瑾悦李艺萌陈亚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