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诗作超4万首 速度快数量大如发“朋友圈”
乾隆御制诗文稿
日前,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清理文物时,在库房里发现了两个箱子,上面写着“乾隆诗稿”,有乾隆皇帝的2.8万首诗的诗稿。而过去库房里有1.7万多首乾隆的诗,加上这次共4万多首,和此前学术界的定论: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基本吻合。
一部《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而乾隆一人就轻轻松松写了4万多首。新发现的这2万多首究竟写了什么样的风月,还得等专家整理后,才可知。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有些名字不是由于开疆辟土或开创王朝名列史册,而是以他们卓越的艺术才华在浩瀚的文学艺术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乾隆爱写诗,人尽皆知。这位写诗的高产冠军,一生写了这么多首诗,却没有一首被人记住传咏。但至少在产量上他一人可以傲视诗歌人才灿若星辰的唐朝了,一部《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而乾隆一人就轻轻松松写了4万多首。这也算得奇迹。
和康乾盛世比起来,乾隆的诗在文学圈里的评论并不高,大抵不过就是“历史价值超越艺术价值”。
纵观5000年的中国历史,呈现出很多的帝王,在这些帝王之中,因雄才大略被后人特别称道的也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虽为守成,实为开创的清圣祖康熙。当然,在这些耀眼的名字后面,自然也少不了幽怨凄美的眼泪。有这么一类的帝王,他们不是由于开疆辟土或开创王朝名列史册,而是以他们卓越的艺术才华在浩瀚的文学艺术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不过,乾隆皇帝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衡量,他也都算是一位毫不逊色的帝王。
有多少春水向东流
熟悉中国文学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真正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才华横溢、文采风流的应该是两个亡国皇帝: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徽宗赵佶。
作为政治领袖,李煜也许乏善可陈,看不出任何的政治手腕、智慧和才能;但作为一位天才的文学艺术家,他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他的词艺术成就极高,尤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隘意境,对词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煜在宋赵家天子手里当了三年的俘虏。心爱的小周皇后也屡屡被赵家天子招去陪酒陪宴陪睡,成了宋代有名的三陪女。李煜四十二岁那年的七月初七,正好是他的生日,也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中国的情人节。如此良辰吉日但爱妾又生生被叫去做三陪了,万分悲切的李煜无奈中写下了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软弱的李煜只有在词中满怀凄楚的怀念故国和往昔岁月,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犹如滔滔江水,冲决而出。宋太宗闻之大怒,下令毒死了他。
和李煜相比,宋太宗的子孙宋徽宗赵佶最后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如果不是坐上皇帝的宝座,他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相当完美甚至可以称为伟大的艺术家。作为北宋著名的书画家,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据说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超越。
北宋被金亡后,赵佶在荒寒的北方当了九年的俘虏。《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就是他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通过写杏花,借以哀伤自己悲苦无告、横遭摧残的命运。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过去的一切,即使做梦也梦不到了,其凄苦可想而知。难怪法国作家繆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乾隆:神一样的写诗速度
即使在今天,乾隆也算是一个名人。在最近十多年里热播的清宫剧《戏说乾隆》、《还珠格格》、《铁嘴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等作品中,这位哥们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当然不让的主角,特别是经过郑少秋、张国立、张铁林等著名演员的演绎,乾隆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了。
和诗有关比较著名的桥段莫过于在《还珠格格》中,小燕子和乾隆等一大帮人一起游御花园。口无遮拦的小燕子张口就来:“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最后一句,卡住了,这时紫薇巧妙地接上:“飞入花丛都不见。”
其实,这首诗真正的始作俑者就是乾隆。而为乾隆续貂的是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乾隆御制诗共有四集,初集四千一百五十余首,二集八千四百九十首,三集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首,四集九千九百首,四集总数为三万四千一百六十余首。比陆放翁的9000多首诗歌高出了几倍。而其最新的数量更是高达4万多首。如此惊人的产量,让乾隆当之无愧的成为写诗高产冠军。
4万多首诗歌是什么概念?乾隆寿89岁。一生活了32220天,平均每天要写诗近2首。这对一个日理万机的帝王来讲,必须要有枪手代劳。对此,他本人也并不讳言,一再申明,所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
在《满清外史》中,就有关于乾隆与给他笔墨代劳的御用文人沈德潜的记载。“长洲诗人沈归愚,为叶横山入室弟子,微时即名满大江南北。弘历闻而慕之,乃以庶常召试。不数年,遂跻八座,礼遇之隆,一时无两。尝告归,弘历以所著诗十二本,令其为之改订,颇多删削。迨归愚疾殁,弘历命搜其遗诗读之,则己平时所乞捉刀者咸录焉,心窃恶之。”
这位老先生也太不讲规则了。“礼遇之隆,一时无两”,摆明了乾隆是要用高官厚禄买断署名权的,可老先生最后却在编自己的全集时,竟然撕毁了君子协定,把为皇帝代笔的诗作统统物归原主,编入自己的《咸录焉》集中。结果落入徐述夔《一柱楼诗》的文字狱中,最后弄了个燔尸扬骨的下场。
乾隆把写诗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对他来说,写诗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真爱。他在一首诗中说:“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可不为。但是几余清宴际,却将何事遣闲时?”
爱好是一回事,速度却是乾隆写诗的标志。清代文学家赵翼就曾见识过乾隆爷神一样的速度:他上一次厕所,四首诗就出来了。这可不是野史,就记在当时的笔记里。
写诗就像发微信朋友圈
乾隆写诗至少把多和快做到了极致,但在好这方面,对乾隆诗,却总体评价不高。从内容上看,以纪实为主,或叙述史实,或阐述制度与政策,或记录本人行踪游迹,记载日常生活等等。所涉及的题材、领域等十分广泛。故宫现存的很多文物上都有乾隆题写的诗作,特别是在一些瓷器、书画作品上非常多。一幅落款“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据说乾隆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先后题了50多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全幅5.5米长的作品上,王羲之的书迹只占不到0.148米,剩下的空间几乎占满了乾隆的诗印。
对乾隆来说,或许写诗真的就像我们现在拿手机发朋友圈一样,每天不发几条微信就手痒得难受了。
乾隆风流儒雅,颇喜游历,一生曾六下江南,每到一处,没有不题诗勒石的。
近人马宗霍在《雯岳楼笔谈》就说高宗“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赵孟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