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传说鲁班制作世界第一只鸢 可飞三日而不落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凤凰风筝

龙头蜈蚣风筝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简短的14字,在诗人陆游的笔下便将竹马和风筝写活了,风筝摇曳长空的生动情景清晰呈现。在广博的中华文化中,放风筝早已是中华民族传统娱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从中不仅诞生了很多诗句名篇,也丰富着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关于风筝的起源,业内多数学者将其归溯为春秋战国时期墨翟的发明。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也有史料认为,是鲁班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只鸢,且飞三日而不落。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证明我国风筝文化的源远流长。

  无论是北方的“鸢”,还是古时所称的“鹞”“鹊”等,起源于中国的风筝,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经历了功能的转变和文化的积淀:从明《鸿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到南北朝时期风筝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时期伴随着造纸业的发展,民间和宫廷开始折纸为鸢而供娱乐,到宋代放风筝成为一项人们喜爱的户外运动……中国的风筝在历史的演变中,将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喜庆、祈福之寓意,渐渐融入图案、色彩和造型之中,文化千年不断线,更影响着世界各地风筝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成为科技、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体。

  时至今日,风筝文化已成为世界性文化,并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如泰国风筝有“性别”之分,而中国的风筝除了娱乐之外,重要的是还结合了中国的民间艺术与风俗。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中国的风筝呈现出以北京风筝、天津风筝和潍坊风筝为代表,三者交相辉映的发展态势,尤以潍坊风筝的历史最为久远。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出现扎制风筝的民间艺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潍坊风筝也发展出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并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自1984年潍坊举办第一届国际风筝会以来,潍坊风筝更是名扬四海。今年如期举办的第三十一届国际风筝会上,便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作品,这种交流与展示不仅推动了风筝的发展,也传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传统风筝行列中,北京的沙燕风筝、天津的魏记风筝和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皆可谓中国风筝的经典之作,各具特色。潍坊风筝有串式、硬翅、软翅、板子、桶形和自由类等基本造型,其中龙头蜈蚣风筝最具代表性。它形似蜈蚣却以龙头为首,不同于一般的串式风筝,是宫廷龙风筝和京津一带蜈蚣风筝的结合体,也有传说是受到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王永训介绍,扎制一只龙头蜈蚣风筝工艺相当复杂,仅龙头就需要用100多根竹条细致扎制,耗时可达一个月至两个月之久。蜈蚣体一般体型巨大,加上龙头有些可达数百米,制作工艺也相当讲究,长短间隔、比例轻重都需要科学的计算和定制。

  现在,龙头蜈蚣风筝也发展出了许多新样式,造型、色彩各不相同,甚至还有大不盈掌的微型风筝,供观赏和收藏之用。当然,龙头蜈蚣风筝最吸引人的还是巨型风筝的造型,前后串式的“二龙戏珠”、“Y”字形的“三龙会”以及“哪吒闹海”等不同形制的巨型龙头蜈蚣风筝,构思巧妙,放飞起来颇为壮观,常常需要三四个人的配合,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以后,随着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繁荣,潍坊风筝的绘画上色方式和内容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些古代神话传说也出现在筝面上。进入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生产方式的转变,潍坊风筝在继承传统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制作工艺上的突破。它保留了传统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手法,采用先进轻薄耐用的制作材料作筝面,使风筝容易放飞,且不易破损。有些风筝更是突破传统风筝模式,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材料制成无线风筝、夜光风筝、无框架软体风筝等。现代风筝不但在制作上进入了流水线式的大规模生产,传播方式也从口传心授的技艺传播,逐渐发展出图书、新媒体等传播新途径,为风筝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快捷简便的方式。

  当然,潍坊不仅仅有风筝,它还是美术重镇——这里不仅民间工艺品类丰富,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培养出了许多美术人才。近期在潍坊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画节·第七届文展会暨首届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上,来自全国的油画风景作品以及潍坊本地的年画、泥塑、红木嵌银、核雕等多种民间艺术,便是这片沃土以及其上盛开的艺术之花的绝佳展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