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校歌更改始末:曾因词不合曲致流传不广
黄埔军校曾先后制定过两首校歌。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之初,校本部颁布了《陆军军官学校校歌》,歌词是: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由于韵律不太流畅,唱起来词不合曲,这首校歌在军校和社会上流传不广。
第二首名叫《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歌》,创作于1926年,并一直沿用了下来。
1926年11月,共产党人熊雄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主持该校政治教育工作。其时,军校第四期学生2600多人已毕业而奉命分赴北伐前线,第五期、第六期学生共6000多人正在校学习。随着革命势力不断发展和壮大,北伐军捷报频传。全校师生情绪高涨,校内充满浓厚的革命气氛。看着眼前的大好形势,熊雄十分激动,遗憾的是军校缺少一首好的校歌,在举行全校集会和大型活动时,没有好的校歌难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于是,熊雄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军校少校政治教官陈祖康,想让他试作一首新的校歌歌词。
陈祖康生于福建省一个书香世家,早年与熊雄一起在法国勤工俭学,经熊雄介绍,他在巴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熊雄先于陈祖康回国,经周恩来推荐,熊雄继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在熊雄多次邀请下,陈祖康1925年春回国,到黄埔军校任少校政治教官。陈祖康虽是学理工的,但由于受家庭影响,从小打下了深厚的国文基础,国学根底深,尤其擅长写诗。
一天,熊雄和陈祖康二人在长洲岛的江边散步谈心。熊雄对陈祖康说:“现在军校万事俱备,就缺少一首校歌。这是政治部的责任。大家觉得你对歌曲、诗词素有研究,最好由你来撰写校歌,就请你马上动笔吧。”
接连几天,陈祖康一直冥思苦想,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始终未能满意。一天早晨,他信步江边,望着眼前奔腾而过的珠江,犹如革命洪流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回过头来,军校的练兵场上红旗招展,与刀枪交相辉映,军号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
看到这一幕,陈祖康不禁思潮汹涌,豪情顿生,他挥笔写下了一段歌词:
怒涛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陈祖康将这首77字的校歌歌词拿给熊雄看。熊雄看后连声叫好,并请来少校音乐教官林庆培谱了曲。不久,这首新校歌便刊在《黄埔日刊》上。很快,这首雄壮而铿锵有力的新校歌在校内外广为传唱。
一次,黄埔学生在军校俱乐部唱起这首校歌,大家唱得热血沸腾,情绪激昂。熊雄听后即兴发表讲话:我提议将歌词中“党旗飞舞”一句改为“红旗飞舞”,因为国共两党的党旗都是红色的。
1926年1月,调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的熊雄主持政治部工作,同时参加了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是中国共产党在军校的主要负责人。熊雄在军校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主张和路线,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培养既能指挥作战又会做政治工作的军事政治干部,支援北伐战争,巩固广东后方,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4月15日,熊雄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捕,5月中旬被秘密杀害。
写完校歌后不久,陈祖康参加了北伐。1933年,福建事变发生,陈祖康在福州,和这次事变有关联,事变失败后定居长沙。几经打击,陈祖康悲观失望,不是喝酒,就是打麻将。在长沙警备司令部工作时,曾听过他政治课的军统特务范裕厚说服他加入军统。就这样,这位军校校歌作者由于失去革命信心而沦为军统特务。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