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吴王夫差曾开凿邗沟 隋炀帝以此为基础开凿大运河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通过申遗,扬州不仅捧得首张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更重要的是,在文物保护理念、城市品质提升、人才队伍培养以及城市形象打造等方面,收获颇丰。”回首8年申遗历程,原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阐述了大运河申遗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唤起民众保护意识

  2004年初,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参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调研中,意外发现大运河保护现状刻不容缓。顾风说,我们应该清晰认识到,申遗是形式,其真正目的在于唤起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恢复文物历史尊严,重新审视文化遗产价值,从而让古老运河承载着中华文明传向未来,使它再有2500年的历史,甚至直到永远。

  2006年12月申遗工作启动以来,扬州作为牵头城市对境内河段完成了资源调查、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本体保护以及环境整治等工作,先后完成了宝应运河故道、高邮里运河故道、邵伯运河故道、扬州盐业历史遗迹、唐子城护城河及城墙等保护工程。

  例如,在邵伯明清运河故道及其周边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中,江都区邵伯镇配合市申遗办,先后召开了20多次会议;宝应县水利部门在运河沿岸修建码头时发现古遗迹,及时停工上报。经市考古部门确定,该处为明代刘堡减水闸,是目前大运河扬州段发现的唯一明代里运河水利设施。

  8年之变,大运河扬州段愈加焕发出生态人文之美。

  意义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如今,漫步在大运河周边享受宜人风光,走近修缮保护的文化遗迹感悟人文历史,扬州人开始重新审视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思考扬州的未来发展方向。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顾风说,大运河申遗为我们提供了从世界遗产角度看扬州,以国际标准重新审视各方发展现状与潜力,并以全球标准自我要求提升。“申遗8年来,扬州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与国际对话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了扬州的城市形象、投资环境,吸引了与之相配套的各类产业功能、高素质人才等稀缺要素向扬州集聚。”

  民众是运河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守护者。在大运河申遗保护过程中,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改变生活。市民在感受家乡深厚文化、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同时,激发起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幸福感,唤醒了对文化遗产的亲切感、责任感。

  此外,通过申遗,扬州还收获了由遗产保护长效机制派生出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部门联动机制,以及高水平的城市管理精细度等,这些经验对扬州未来城市发展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

  “作为独特文化遗产的大运河见证了沿线城市的生命历程,她是运河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文化优势。”顾风说,申遗过后,如何合理保护、利用大运河追溯城市记忆,丰富城市生活内涵,顺应城市肌理,让运河名城的古今设计根冠相连是运河城市继续深化思考的课题。

  大运河申遗大事记

  2006年12月

  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原先榜上无名的京杭大运河列在首位。

  2007年6月20日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扬州表示,大运河申遗的前期工作将在当年的“文化遗产日”后正式启动。同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协调会,将京杭大运河“扩容”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

  2007年9月26日

  首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在扬州开幕,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扬州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城市。

  2008年3月

  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召开,35座城市结成大运河申遗联盟。此后,一年一度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均在扬州召开。

  2009年4月

  国家13个部委、大运河沿线的8省(市)共同组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

  2012年9月

  第25届世界运河大会在扬州召开,扬州代表大运河城市联盟向全线发出倡议,共同制定、签署、遵守《大运河遗产保护联合协定》。

  2013年1月

  大运河联合申遗文本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2013年9月

  国际专家将来华对中国大运河申遗点、河道进行现场考察评估。

  2014年6月22日

  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举锸如云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了史料记载的最早人工运河——邗沟。公元605年,隋炀帝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各地运河基础上,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如今,在隋唐运河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的中国大运河举世闻名——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历史最古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大运河扬州段特色遗产点

  扬州被视为大运河的长子,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在大运河首批列入世界遗产的27段河道和58处遗址点中,扬州境内里运河、扬州古运河、瓜洲运河、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邵伯明清运河故道以及古邗沟故道6段河道,刘堡减水闸、盂城驿、邵伯古堤、邵伯码头、瘦西湖、天宁寺行宫、个园、汪鲁门宅、盐宗庙以及卢绍绪盐商住宅10个遗产点入选。

  刘堡减水闸

  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位于大运河宝应段大堤东岸,是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的水工设施。刘堡减水闸反映了明代大运河相关水利设施已逐步完备,水利工程技术已达较高水平。

  盂城驿

  高邮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明代北京、南京之间的重要驿站,位于高邮南门大街馆驿巷13号。盂城驿是目前大运河沿线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驿站遗存。高邮南门大街现存肌理清晰的街巷体系及业态丰富的老字号,又有水陆并行的对外交通,汇聚了运河市镇典型的街巷空间要素。

  邵伯古堤

  邵伯古堤是位于江都邵伯镇甘棠社区以西的运河故道东岸的一段古运河河堤,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明代以后,运河成为淮河的入江通道,河床逐年淤垫升高,运河逐渐成为悬河,对运河以东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形成巨大威胁,此段大堤作为防洪屏障被不断加高加固。

  邵伯码头

  邵伯码头是位于邵伯运河东堤上的四个古码头遗址,自北向南分别称为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

  自从邗沟贯通江淮,邵伯成为南北往来必经之路,船舶往来日渐繁盛,因此在邵伯镇明清大运河故道两侧形成了大量码头。公元18世纪时,修建邵伯运河东岸大堤,同时修建了四座现存的码头。这四座码头是往来大运河南北的客商在邵伯镇的主要停靠之处,也是邵伯镇及大运河以东地区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邵伯镇在清以前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四座码头。

  瘦西湖

  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是从清代扬州城北垣绵延至北郊蜀冈的狭长水体,总长约4.5公里,宽度约13—116米。瘦西湖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瘦西湖是大运河的支流,同时也是大运河上独特的文化景观。

  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

  天宁寺位于丰乐上街3号,始建于东晋,现存建筑格局为清同治年间修复后的遗存。天宁寺是皇帝南巡时在扬州的驻跸之所,也是扬州最早的佛教庙宇之一,见证了扬州的繁华与自身的兴盛。重宁寺与天宁寺并称“双宁”,位于长征路15号,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

  个园

  个园是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成的宅园,为前宅后园式江南私家园林。个园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扬州盛极一时的盐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珍贵遗存。个园的园林部分,以四季假山为主,结合园林建筑、植物配置及理水,是个园景色的精华,是扬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汪鲁门宅

  汪鲁门宅位于扬州古运河边,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是江南典型的盐商大宅,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布局规整严谨,体量宏大,用料考究,装修精致。现存遗产面阔三间,在同一中轴线上,前后九进,分别为门楼、大厅、二厅、住宅楼等,总长115米。

  卢绍绪盐商住宅

  卢绍绪盐商住宅坐落在老城区康山街22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是大运河扬州段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之一,也是大运河沿线晚清盐商大型住宅的代表。现存建筑前后共九进,占地约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及园林有正厅、藏书楼、意园等。

  盐宗庙

  盐宗庙位于康山街20号,东、南临扬州城区大运河。盐宗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两淮众盐商捐建,原有殿宇五进,庙后还有戏台,作为祭祀夙沙氏、胶鬲、管仲等盐业历史著名人物的场所,后改为祭祀曾国藩的祠堂。盐宗庙充实和证明了扬州盐业在大运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版撰稿 赵天 制图 鹏鹏 部分照片由大运河联合申遗办提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