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骆宾王后人明清时义乌经商 系小商品市场源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骆宾王后裔骆仲华主编介绍家族史的《松林遗范》

制图 李荣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代著名文学家骆宾王七岁时作的《咏鹅》几乎是每个孩子启蒙时学会的第一首唐诗。而对南京市民骆仲华来说,这首诗的意义更是不同寻常。

  “我是浙江义乌骆宾王的后裔,我手边有骆氏家谱。”近日,骆仲华给我们打来电话。南京有“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后裔?满怀着好奇,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踏上了寻访之旅。 记者 王凡

  后人儿时学《咏鹅》诗,长辈会教导其向祖宗骆宾王学习

  骆仲华,今年74岁,家住南京市秦淮区,某部队总工程师,出生在浙江义乌清塘村。“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时隔几十年,骆仲华还记得长辈用浓厚的绍兴普通话教他念《咏鹅》诗。和同龄孩子只学会背诗不同,长辈们教完了诗,一定会教导他要好好向骆家祖宗骆宾王学习。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骆仲华从小耳熟能详。骆宾王出生不久,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抚养骆宾王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父亲和妻子。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在他咿呀学语时,祖父就有意识地让他朗读诗文。7岁时,祖父的一位朋友来访,祖父带骆宾王陪客人一起外出散步,途径村前的大池塘时,见一群白鹅在塘中戏水,见此情景,客人问小宾王:“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骆宾王听罢,向塘中凝视片刻,略加思索,念出了那首日后流传于世的《咏鹅》。骆宾王因此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骆宾王其实是义乌骆氏第22代裔孙,骆氏家谱中记载的历史远比骆宾王更早。”骆仲华说,等他长大后,父亲对他讲,义乌骆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汉代。家谱中记载,义乌骆氏始祖是东汉永元年间的尚书郎雍临公,因为官场角逐不顺,从山西骆谷迁徙到义乌十五都、分水塘避居,从此,骆氏在义乌繁衍生息。

  1900多年来,家族内历代人才辈出,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就出了骆俊、骆统、骆秀,祖孙三代文臣武将,名噪一时。当然骆氏子孙中最杰出的还是骆宾王,所以后世子孙排辈时有两个说法,一是以始祖雍临公后裔来说,一是以骆宾王后裔来说。像骆仲华,以始祖来算是骆氏63代裔孙,若以骆宾王后裔来算,是骆宾王41代裔孙。

  后人以骆宾王诗篇《松》、《竹》、《梅》命名骆氏宗谱

  在骆仲华从小听到大的故事里,义乌骆氏松、竹、梅三大宗祠是大人们常常谈起的。据祖辈们说,骆宾王因为思念义乌老家,写下《松》、《竹》、《梅》诗篇。骆宾王写诗时大概想不到,这“岁寒三友”对骆氏家族会有这么重要的意义。

  骆仲华说,义乌骆姓共有《梅林骆氏宗谱》、《松林骆氏宗谱》、《竹林骆氏宗谱》三支骆氏后裔的宗谱,宗谱的名字正是出于先祖骆宾王的诗篇,“我是松林骆氏的后人。小时候我看到家里有二十几卷破烂不堪的《松林骆氏宗谱》,虽然里面文言的内容看不懂,但是很有兴趣。”

  现在能查找到骆氏最早的修谱记录始于宋代,是《梅林骆氏宗谱》。骆氏第28代裔孙骆云,见子孙繁衍昌盛,为了传承祖辈遗志,将住在石臼书院(东汉时骆氏祖先兴办)一带的李塘等骆氏子孙后代编入宗谱,宗谱命名为《梅林骆氏宗谱》。

  而松林骆氏的始祖是第29代裔孙骆诚。据家谱记载,北宋开宝、雍熙年间,他举家从梅林西迁到湖山骆宅,由此松林支从梅林骆氏划分而出,自成一支。发展到36代子孙骆昌时,时值金人入侵,宋高宗赵构南渡建南宋。骆昌因为时局混乱弃官回乡,避居湖山骆宅,在周围栽种了一大片松、梅、竹林,并编纂了《松林骆氏宗谱》。

  另一支竹林骆氏是三支中最“年轻”的,始于37代裔孙骆文。他迁居楂林,在此安居乐业。据说还根据骆宾王诗篇《竹》的意境,传承先辈文化传统,也栽种了一大片竹林、松林和梅林。

  松竹梅三支形成相隔约350年,“我父亲曾经说,祖宗根据骆宾王《松》、《竹》、《梅》的诗情画意命名宗谱,是期待子孙后代要像松竹梅那样枝繁叶茂,经过寒冬的历练不凋不衰。”骆仲华说。

  骆仲华退休后一直在从事家谱研究,他手边的《松林骆氏宗谱》是1997年时续编的,民国时期修撰的家谱在义乌老家,宋代的家谱也依然还在,目前由国外的宗亲保管着。

  明清时期,骆氏后裔就在义乌办起了“小商品市场”

  骆仲华说,松林骆氏一支在明朝时期经历了一次繁盛发展,到了明永乐年间,松林骆氏在洋塘已经是颇有名气的望族,家族里有300多人,祖孙几代共居,一切井然有序。

  不过,在家族越来越庞大的同时,骆氏松林第47代裔孙骆思纲(默斋公),也意识到了家庭人口日益增多给生活带来的困境。朱元璋曾发布政令,鼓励农民开荒种地。于是,默斋公和兄弟带着子孙们从洋塘迁居,来到清塘一带选址定居,建起了依山傍水共有35间房的大四合院,“我小时候就是住在那个大四合院里,非常气派,现在这个四合院还在。”

  因为这里风景宜人,有一口两亩多大常年清澈的水塘,村庄后来被命名为清塘,当地老百姓习惯叫这里“大清塘”。骆思纲则被后人尊为大清塘始祖。明代中后期,清塘的人口逐渐增长,到清朝乾隆至咸丰的近百年间最为兴盛,人口达到800余人,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也越建越多,村中还建造了纪念祖宗的默斋公小宗祠、六行常祠堂。

  遗憾的是,清末的战乱,使得清塘的古建筑遭到了损毁,明清时清塘的盛况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是骆仲华说,骆氏第59代裔孙祖台公,也就是他爷爷的爷爷,在道光二十八年曾经绘制了一张画作《松林大清塘图》,让骆家老宅的风貌得以展现。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清塘遍布四合院,松林茂盛,仿佛一个世外桃源。骆仲华说,也曾有专家评价,这幅图与《清明上河图》相似,记录了当地的一段历史。所以在后世子孙眼中,这幅《松林大清塘图》仿佛义乌骆家的《清明上河图》。

  骆仲华说,也是在明清时期,骆氏后裔开始“敲糖换鸡毛,开酒坊,做南枣蜜枣,咸火腿腊肉,经营酒店、南货店”,成为富甲一方的望族,这也是今天义乌成为闻名世界的小商品城的源头。

  东汉时就办学,清末百户人家出14个举人

  “我17岁离开义乌老家,一转眼就快60年了。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带着家人一起回家祭祖。”谈到家族传承,骆仲华一直平静的声音忽然激动起来,“骆氏后人一直传承着先祖‘耕读齐家、儒业相传、励志书林、自强不息’的遗训,讲求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三德教育。”

  骆仲华说,骆氏祖先一直非常注重教育。义乌最早的一所石臼书院就是骆氏祖先在东汉元初年间兴办的,这是义乌骆氏家族第一所学习文化的学校。明朝时又办起私塾(蒙养堂,后改名蒙馆),骆姓男丁可以免费到祖宗设置的蒙养堂读书识字,因此骆家男人没有文盲。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之后,骆氏后裔又创办了金山高等小学,而清塘村蒙养堂改制为初等小学,骆氏后裔中的举人、秀才们在此任教,骆仲华就是在金山小学就读的。

  骆仲华骄傲地介绍,清末时,清塘村100来户人家中,出了举人14人,太学生33人,秀才11人,有一户从懋字辈到华字辈,祖孙八代间,不间断地出太学生、留学生、大学生。1950年代后,博士生、硕士生更是比比皆是,因此清塘村享有“文化村”的美誉。

  据骆仲华介绍,义乌骆氏梅、松、竹三大宗族子孙现在大约有2.5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现居义乌清塘的有大约700人,南京有十多人。

  毛主席问骆骥:“你姓骆,是唐初四杰骆宾王的骆吗?”

  说起曾在南京生活的骆氏后人,骆仲华一下想到了曾任南京警备区政委的骆骥。他说起一个毛主席接见骆骥的故事。

  1964年6月26日,那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公安部队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时任公安部队政治部秘书长的骆骥,负责组织同志们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骆骥的组织才能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高兴地向骆骥走过来,握住他的手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啊?”

  骆骥兴奋地回答:“我叫骆骥,浙江义乌人。”毛主席又问:“你姓骆,是唐初四杰骆宾王的骆吗?”骆骥答:“是的,骆宾王是义乌人,我是骆宾王的后代。”

  毛主席又说:“你是骆宾王的第几代子孙啊?”骆骥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不知道。”

  毛主席接着说:“骆宾王是个大才子啊,他写了一篇《讨武曌檄》的文章,跟徐敬业造武则天的反,可武则天看了他的文章,还是很佩服他的才华啊,可敬,可敬。”刘少奇紧接着说:“你骆骥也是个大才子嘛!”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骆骥当时就兴奋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毛主席和骆骥握手的大幅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全国各大报纸都予以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