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处方笺工整像字帖:行书大字"谨守病机"
①
②
③
散发阵阵檀香香气的名医匾额,详细记录着病症的民国处方笺……继2012年底向社会广发“英雄帖”后,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已经征集到1863件有关中医中药的老物件。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前往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提前探宝,看到瓷器、砚台、药墨、匾额等中医药文物摆了满满一屋。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将于今年10月15日南京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日正式开馆。目前,文物还在征集中,市民如果有意,可登录“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官网”献宝。
实习生 冒贻宣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处方笺字迹工整,细致入微
到医院看病,不少人抱怨,病历上医生龙飞凤舞的字,认起来真费劲!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看到,民国时期江南名医写的处方笺,字迹工整,有板有眼。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名誉馆长吉文辉拿出12张装裱一新的处方笺,每张大约有A4纸大小。因为年代久远,纸笺已经泛黄,纸笺正中,有四个红色的行书大字“谨守病机”。
处方笺四周的红字,标注了诊所和行医者的详细信息。其中,最上方的一行字注明诊所地址,“诊所三马路新开报馆对门福兆里祥记报开行”,左边一排则叮嘱患者“复诊须带原方”,并有行医人的落款“傅雍言诊,女镇之侍诊。”处方笺上“称呼”患者为“项太太”、“大小姐”、“王世兄”等等,亲切热络。
仔细看过去,每张处方笺都细致入微。以一张开给“李老先生”的处方笺(见图①)为例,除了主要症状“汗、咳”,病人舌苔的颜色,睡觉时身上盗汗,鼻不通,便秘等症状都被细细记录下来。医生对症下药,开了12味药,包括黄芪、白术、防风、牡蛎等。
吉文辉介绍,每张处方笺不仅作为医案有临床上的借鉴意义,其中蕴含的文化素养和一丝不苟的态度,都值得借鉴。据悉,这批处方笺此前被中国药科大学珍藏,共30多张。
写字用的墨,也可以入药
现代快报记者在展品中发现了一方徽墨。这块墨巴掌大小,表面光滑圆润,还有淡淡的墨香。一面印着一条张牙舞爪的螭龙和一只翩翩起舞的凤凰,另一面印着“龙凤呈祥”四个字。仔细看,字上还有烫金粉。吉文辉介绍,这块墨直径12.5厘米,厚2厘米,是黄山市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捐献的,虽然黑黝黝貌不惊人,却是明代向宫廷进贡的贡品,颇为珍贵。
可是,中医药博物馆为什么要收藏一块墨?吉文辉说,在古代,用来写字的墨也是可以入药的,古代还有专门的“药墨”。墨里含有冰片,是可以入药的成分。但也不是所有墨都能入药,得具体看成分。
至于眼前这块古董墨是否也能入药?吉文辉表示,得先分析它的成分。之所以放在这里展示,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在古代,墨与中医的渊源。
“中药邮册”里“藏”着小秤
在所有展品中,最有趣的要数一本厚厚的“中药邮册”。现代快报记者翻看发现,这本精心塑封的邮册按照中医的“四气五味”,将中药排列成“四十八贴”。中药名下面附带与中药相关的邮票和明信片,有的还仔细地附上了中药实物。“实物”说明还有“加强版”,例如,在“茶花”这味中药下,收藏家附上了一只“茶花牌”香烟盒;在“犀牛角”一页,邮册中竟然夹着一只秤杆不足十厘米、秤盘约有两个一元硬币大小的秤——戥子(见图②)。
南中医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小秤构造原理和杆秤相同,称量的小盘子,一般最大单位是两,能小到分或厘。犀牛角比较珍贵,因此称量这种药材时,一般使用这种小秤。将这些小物件收入邮册中,方便大家了解古人如何跟这些药材打交道。
吉文辉介绍,这本邮册来自南通的一个邮票收藏者。能把和中医药有关的东西收集得如此细致,并不多见。
医馆牌匾发出阵阵檀香味
此次,南中医从江阴收集来十几块医馆匾额,其中,吉文辉最爱不释手的是一块题有“术擅扁庐”的牌匾(见图③)。
他介绍,清朝乾隆年间,这块匾挂在一家名医的堂前,匾身至今仍油黑发亮。在吉文辉的指引下,现代快报记者凑近牌匾,一股木香扑面而来。吉文辉说,这块匾额由檀香木制成。
匾额的右边题写“大国手雪樵李先生雅鉴”,应是送给当时药馆的医生李雪樵,左边的落款是“辛卯科副榜世侄梁端章题赠”。
吉文辉介绍,为了收藏这块匾,他和几位同事反复到收藏家家中游说,最终以诚意打动藏主,拿到了这件“宝物”。记者 邱稚真
相关新闻
去金陵图书馆看老物件展
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老城南的门牌、旧电报、民国老式手电筒、软边眼镜、老字号牌匾、清末家具……5月10-13日,南京河西金陵图书馆将展出上千件老物件。
展品的主人万俊是外地人,专心收集南京日用旧物已有七八年了,把南京元素作为自己收集和收藏的主题。
几年前,万俊辞去固定工作,把这项爱好当作自己的事业。他说,在这些南京符号后面,是一段段生动的故事。
展览现场,万俊将向广大市民开启这些老物件尘封的历史。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