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清道光年间武汉汉正街沿河修码头 成为商业中心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武汉地名志》上说,汉正街始称“正街”或“官街”。

  汉正街历来以商贸发达闻名,为何还有“官街”一说?得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省作协副主席刘富道对汉正街颇有研究,3月28日,记者前往采访。

  汉阳汉口原本一陆

  明代成化以前,汉口和汉阳是连为一体的。明朝初年,包括汉正街在内的整个汉口地域,只是汉阳县城外的一片芦滩,鲜见人迹。

  刘富道说,15世纪中期,汉水下游因水文情势的变迁发生改道,由汉阳郭茨口沿龟山北麓汇入长江,由此,汉阳外的这片荒滩分为南北两岸。这次改道对汉口城市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可谓大水冲出了个大汉口”。

  慢慢地,北岸沿今汉正街一线开始有人建屋定居。明嘉靖年间,形成市镇,码头渡口初具规模。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通判袁焻主持修筑汉水北岸的袁公堤后,汉口镇免除了后湖水患,汉正街得以迅速发展。清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铺设条石路面。道光八年至十二年(1828—1832年),汉正街沿河陆续修筑码头,逐渐成为汉口早期的商业中心。

  由此可见,汉口的发展是以汉正街为起源的,汉正街乃汉口城市发展之根。

  “汉口之正街”

  自明中期汉口镇形成,汉正街境域一直隶属汉阳县、汉阳府管辖。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廷奏准,实行汉阳与汉口分治,新置夏口厅,其行政地位与汉阳县等同,辖汉水北岸涢口至滠口地区,隶属汉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当时汉正街还是分段而称,由西而东有玉带门正街、杨家河正街、武圣庙正街、石码头正街、五彩正街、永宁巷正街、沈家庙正街。1926年,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后,统称汉正街。1967年改称兴无街,1972年恢复原名。“汉正街,汉正街,就是汉口之正街的意思。”刘富道说。民国初年,汉口中山大道形成,“汉口之正街”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官署多设置在此

  汉正街也称官街,因为明清时期的官署亦多设置在此,如仁义巡检司署(在杨家河正街)、通判署(在今至公巷)、淮盐局(在今武胜路口)、行台署(在遇字巷)等。

  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将汉口巡检司由汉水南岸移到北岸。清雍正五年(1727年),新增设仁义巡检司,司署设在汉正街安定巷,原汉口巡检司改为礼智巡检司,司署设在万寿巷。雍正十年,汉阳县知辅清军同知署也觉得汉口这个地方重要,把衙门也搬到汉口来,直接管辖仁义、礼智两司。

  刘富道说,明清时期,同知是知府的佐官,用现在的话说,知府相当于地区行署专员,同知相当于专员助理。当时的仁义、礼智两个巡检司,相当于汉口的两个区。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将大量水师官兵安扎在汉正街一带,如在大智坊(坊相当于街道办事处)设水师守备署、在利济巷设千总署(千总是官名),从而强化汉口镇的水运和治安管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