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吴国重臣虞翻因直言被贬 气节观引韩愈效仿
会稽名士虞翻是三国时吴国的重臣,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性格刚正不阿,所以孙权对他是爱恨交加。
由于直言获罪,虞翻被贬岭南十八年,在这瘴疠之乡,他幽愤愁郁,云:“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虞翻别传》)
此言对于后代士人影响极大,所谓“自恨疏节,骨体不媚”,正是他的气节观。虞翻首次将“骨体”与“不媚”连用,由此这两个词就进入了新的语境,已经含有气节之意。
虞翻顽强不屈的独立人格精神,被后人歌颂与效仿。唐代韩愈因谏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量移袁州,途经韶州作《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云:“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宋代苏轼也是有名的贬谪士人,其《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复和答之》云:“生还粗胜虞,早退不如疏”。苏轼一生被贬多次,就是因为对气节的坚守,不肯随附结党,故与众人不和。
虞翻的直谏被贬具有示范性,开创了一种不卑不亢的气节观念。后人以“傲骨”与“媚骨”对比,表达不肯谄媚逢迎的气节,如徐悲鸿的自警格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毛泽东赞扬“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些词汇就是虞翻“骨体不媚”之叹的一种缩语与衍化。
追溯越中名士之文化基因,所谓会稽风度,其特征可以归结为硬气与刚性,表现在内重耻辱而时以鞭笞,外重名节而勇于殉道,这种敢于抗争的阳刚之气,犹如会稽山石“粉身碎骨浑不怕”。
虞翻一生“骨体不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与发扬。他七十岁去世,遗体运回会稽埋葬,英魂被列入《越中先贤祠》,越地人民永远纪念他。那秋生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