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塘河婚俗始于宋代 "哭嫁"成尊重父母的时尚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江津区塘河古镇,地处渝、川、黔相交,娄山关余脉,塘河河流发源于娄山关,绕塘河流入长江。得天独厚的地理,给塘河儿女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这里,传统文化气氛浓郁,至今还延续着古老的民俗习惯:端午节的龙舟赛、正月十五闹元宵、赶庙会等等,特别是塘河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古代结婚习俗,让传说中的塘河,处处漾满缠绵悱恻的浪漫风情……
据《塘河乡志》记载:塘河婚俗始于宋代,兴盛于明代,清朝时期传至重庆的永川、巴南、綦江以及四川的合江,贵州的赤水、习水等地。在封建社会,婚姻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妇女必需缠脚,以“三寸金莲”为美,因此结婚只能坐轿。其中塘河古镇民间收藏家尹治安处的一顶花轿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保存完整。
塘河婚俗是塘河人家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建立婚姻家庭中形成的一种人生礼俗。包含说媒、做相、开庚、男方办嫁妆、女方办嫁妆、出阁、送亲迎娶、拜堂、办筵席酒、闹房、参厨、谢媒等十二个礼仪过程。如今,选择旧婚俗结婚的新人,都按旧婚俗程序操办,特别是“哭嫁”已成为尊重父母的一种时尚。
哭嫁即是姑娘上轿前,即将离开父母、兄弟姐妹时的哭别。姑娘哭嫁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自己长大就要出嫁了,丢下父母和亲人,各奔东西,今后难得相见,不能报答养育之恩,离别亲人各自就要成家立业,要是身为男儿该多好呀,因此心里感到万分伤心;二是对封建社会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诗经。国风》“新台有此,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除不鲜”表达的即是这个意思;三是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从此就要开始为人之妇,感到非常惆怅。《彖传》曰“归妹,人之终始也”(指童年终了,成年开始)。哭嫁词烧钱纸辞祖宗:是个儿子香炉脚,是个女儿香炉灰。
哭嫁的唱词也很有意思。哭爹娘这样唱道:女儿家女儿外相,十七八岁送才郎,倘若奴身是男儿,早晚二时奉高堂。自己的爹娘糍粑心,人家的爹娘两样心。哭姐妹则是:好吃柑橘要剥皮,好耍姐妹要分离,好吃柑橘要分瓣,好耍姐妹要分散。哭媒人更是形象入木:南瓜开花朵朵大,背时媒人款大话,既说东家茶不好,又说西家酒生花,提媒婆,高声骂,花言巧语闹喳喳。夸男像仙童,夸女像天仙,好看不好看,出在她舌尖。每日街上转,到处把圈圈编,东家去骗吃,西家去骗穿,只顾她包包满,哪管亡人升天不升天……
作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塘河婚俗,礼节繁多而紧凑,场面恢弘,具有浓郁的渝、川、黔乡土风韵。婚俗花轿、服饰做工考究,民间工艺艺术价值较高。整个婚礼过程充满了嫁娶双方的喜、怒、哀、乐,汇集了儒、道、佛、地方等多种文化;吹、打、乐极具地方特色,婚俗中的曲和词相当有艺术价值。
施迎合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