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不愿以军师名世 理想要做盛世宰相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明朝的江山,是军师刘基(字伯温)帮助打下来的;从《大明英烈传》的描绘看,他的神机妙算,较之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也有学者如元史研究前辈杨讷先生说,他并不太懂军事,算不上好军师。事实上,刘基从未做过军师,不过一个军事顾问而已,还历时甚短:从1360年出山,到1363年鄱阳湖大战消灭陈友谅的主力后,就被雄猜的朱元璋撂到一边了;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1365封刘基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更是几乎完全“退出江湖”——这时,不仅元朝未灭,连张士诚都还没有动,离明朝正式建国(1368年)还早着呢,他哪打了什么仗,有什么谱能摆呢?但后人为什么要拼命替他摆谱呢?这里面隐曲的故事长了。
国学大师章太炎一生最崇拜的是两位乡先贤刘基和张苍水,希望死后能与他们葬在一起,以遂时空阻隔生不能追随之夙愿。那在章氏眼里,刘基的“谱”在哪儿呢?——就是“定国大计”:“历代开国勋臣,皆有定国大计。萧何入关,首收图籍,进韩信为大将;居关中,转漕给军,补所不足。刘基佐明,明祖问征讨大计,时陈友谅据上流,张士诚据下流,基谓先灭陈则张氏势孤,天下可一举而定也。萧、刘二人,有定国大计。”这是很难得的,成语“房谋杜断”中唐太宗名臣房玄龄、杜如晦都说不上。
所言甚是。上谋谋国,刘基在军事上的贡献,首先在其深谋远虑与济世长策。所以在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与陈友谅鄱阳决战前夕,刘基独抗众议,力主决一死战;朱元璋依计一举歼灭陈友谅主力,帝业初具雏形。紧接着,力促朱元璋及时进位吴王,建制官署,正式开创建国基业。还有一点,作为浙东的旗帜性人物,刘基的加盟,使得“有提合六衡之规者,居上游而运中原”(顾祖禹语)的浙江,同时也是治国人才渊薮的浙江,成为了朱元璋的后院,“早期的建国大业,到了浙东,才慢慢定下规模来。”(曹聚仁语)有此三点,无须他言。
其实,刘基并不愿以军师名世,他在“以待王者之兴”的《郁离子》中说:“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仆不愿也”。他的理想是要做资为“盛世文明之治”的宰相;1361年初归朱元璋,他与宋濂游宿钟山,“呼灯坐起,共谈古今豪杰事,厕以险语,听者为改视”,就是表现。但这不仅是奢望,还是祸端;除了朱元璋的猜忌,这也引起了淮西军功集团排挤。所以,入明未几,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刘基就因细故遣还。后来朱元璋觉得过意不去,封了他一个食禄甚少的诚意伯,旋于洪武四年将其彻底清除出官场,还将其召回京城,形同软禁四年,直到临终前一个多月才被放归。
在现实政治中百无一用的书生,在历史抒写里却可以健笔定乾坤。有明一代,秉文柄者多为浙人;两浙文人不仅深为刘基抱不屈,也服膺其绝世的文学才华——他的诗“允为明代之冠”,也曾当着朱元璋的面自许天下文章第一;国学大师钱仲联主编《明清八大家文选》,拟之于唐朝的韩愈。所以,在文人的叙述中,他是佐定天下的名臣,在民间叙述里,他是运筹帷幄的军师。只不过这种历史的补偿,不仅不能改变悲剧的历史,而且其中充满了误解,把刘基日益简化成了一个他自己都不愿要的军师形象,岂不是双重的悲剧! ◎ 周松芳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