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北京煤铺已有几百年历史 元代曾设储煤场(2)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扫煤末儿

  “扫煤末儿”是旧时京西矿区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行当,就是收集煤炭运输过程中遗撒在道路上的煤末儿。其使用工具为扫帚和簸箕,如同扫地,因此被称为“扫煤末儿”。所从事者多为穷苦人家的老人、妇女和小孩。 

  京西是煤炭产地,运煤的车辆和牲畜多,通往矿场煤窑的道路上常见被遗撒的煤末,许多人从事扫煤末的行当,民间有歇后语:“去煤窑的路——一条道走到黑”,也说明路上的煤末儿很多。

  由于运煤路上车来人往,牲畜络绎不绝,路上的煤末在车辆的碾压和畜踩、人踏之下,煤尘四处飞扬,扫煤人蓬头垢面,一身乌黑,而且会吸入大量煤尘。有时煤末还会和牲畜的粪便混在一起,又黑又臭,令人作呕。扫煤人还要时时防范车辆、牲畜的碰撞。从路上扫来的煤末,难免掺杂有泥土和石碴,烧用之时,火力较弱。

  新中国成立后,矿区交通条件改变,煤矿实行规模生产,大型煤矿均有火车入矿直接运煤,畜力车载驮运逐渐减少,矿区道路遗撒也大为减少,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专门从事扫煤者已经绝迹。

  ●捡煤核儿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里穷人家的孩子,大多有捡煤核儿的经历。

  所谓煤核儿,就是燃煤人家或单位倒掉的没有完全烧透的煤,尚存部分火力,捡回家中,仍可以继续烧用。

  穷人家无钱买煤要靠烧煤核儿做饭,孩子们外出捡煤核儿。捡煤核儿的工具是一个铁丝编的小耙子和一个背筐。用小耙子在垃圾渣土中扒拉,发现煤核儿捡起放到筐里。也有的孩子用盛垃圾的土车装煤核儿。这土车由四块木板围成,下面安上滑轮,孩子一脚蹬在车沿上,另一脚蹬地,推着车在街上跑得很快。在当时能够推小土车捡煤核儿,是很“拉风”的行为。

  捡煤核儿的孩子们,最爱在锅炉房周围转悠。旧时,烧锅炉的多是单位,烧煤不像家庭那样吝啬。当锅炉房出灰时,孩子们一拥而上,从倒出的炉灰中一顿扒拉翻捡,人人都成土猴一般。有时锅炉房倒出的炉灰中,混有还在燃烧的煤,孩子们一不小心捡到手里,被烫得嗷嗷直叫。 

  捡煤核儿的孩子们,虽然衣衫褴褛,灰头土脸,但聚在一起时,却很热闹。尤其是前面一个捡煤核儿的小孩蹬着土车跑,后面一伙小孩追时,呼朋引伴,蹦蹦跳跳,追逐嬉戏,成为苦中乐趣。 

  ●烧煤简儿

  “煤简儿”,是北京土话中的一个名词,其他地区多称“煤简儿”为煤饼。煤饼,是将煤末按一定比例加上黄土和水,调和成泥状摊开,晾干后破碎成块,再入炉中烧用的煤。因其制作方法及成品形状如同摊面饼,故被称为煤饼。1958年,文物工作者考古挖掘河南省巩义市铁生沟冶铁遗址,就已发现有大量煤饼用于冶铁。

  煤饼因何被北京人称为“煤简儿”,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煤简儿是由煤圈的谐音转化而成。将和好的煤饼摊在火炉炉面上,利用火炉的温度将煤饼烘干,再砸成小块烧用,十分方便。由于在炉面上摊煤饼要空出炉口,摊出的煤饼中间就会留有一个比火眼大一点儿的孔洞,煤饼也就成了煤圈。煤圈与煤简儿发音基本相同,口耳相传,久而久之,就有人将煤圈说成了煤简儿。还有一个说法,在火炉面上摊的煤饼,中间需留有炉口的孔隙,所以摊出的煤饼形状如铜钱。而人们也希冀发财,因此将煤饼称之为煤钱,煤钱与煤简儿的发音也基本同音,日久,将煤钱就说成了煤简儿。 

  又有一种说法是,摊开的煤饼被烘干或晾干以后,在烧用之前要破碎成小块,这破碎成的小块多呈不规则形状,成为“煤角”。“煤角”与“煤简儿”也谐音,日久,“煤角”也被说成了“煤简儿”。

  清末民初《续都门竹枝词》书内,有学秋氏写的诗曰:“摇将煤堿做煤球,小户人家热炕头,三冬妇子勤劳作,攒花捅枣一时休”。

  ●烧煤球儿

  煤球,因其形状如球得名,烧煤球在旧时北京相当普遍。

  在清末民国初期摇煤球的方法是将煤末过筛后分类,加上有黏性的黄土,用水和匀成泥状,平铺在地面,用铁锨切成鸡蛋大小的方块状,然后撒上细煤面吸水,待水分干到一定程度时,取出放入筛内,筛底垫上一个大花盆为轴,用双手晃动筛子,将筛内的方块煤转动摇成球状,倒在地上晒干,即成煤球烧用。

  旧京的摇煤球者,多是河北省定兴县人。摇煤球,是重体力劳动,消耗大。谁家雇用摇煤球的,中午都要管饭。

  很多煤铺也制作煤球售卖,制作方法是采用吊筛摇煤球,如同荡秋千。在门形的架子上吊一圆铁环,环中再拴三根绳系住悬空的煤筛,煤筛中放入切好的方块煤摇动。用吊筛摇煤球的,比在花盆上放筛子摇煤球省力,但吊筛摇煤球多需有固定场地。

  20世纪30年代初,北京出现机制煤球,是以电动机带动铁制型轮压制而成。1932年版《北京工商业概况》所载,北京市内最早使用机器动力制作煤球的,是五星机制煤球厂。 

  1953年,上海实业家刘念祖先生与北京地方工业局公私合营,投资建成北京机制煤球厂,于1954年4月在永定门外开业。到60年代初期,北京机制煤球生产能力已达100多万吨,人工摇煤球行业遂萎缩以至结束。

  ●烧蜂窝煤

  蜂窝煤是一种加工的型煤,曾是北京居民燃煤的主要品种,形状如蜂窝而得名。因其形状又同藕节,也曾被称为藕煤。

  北京居民燃用蜂窝煤,起于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前门外有一“信诚斋”煤铺,曾经营过蜂窝煤,供应十几家用户。“信诚斋”的蜂窝煤,规格为直径5寸,采用手工方式加工生产。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居民仍以烧煤末或煤球为主。 

  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技术处研究室的王德周先生向市领导提出在居民中燃用蜂窝煤的建议,并设计出生产蜂窝煤的初步样机。1957年5月25日,《北京日报》发表了题为《推广蜂窝煤》的社论,于是北京掀起改烧蜂窝煤的活动;1958年,进行蜂窝煤机改造,以偏心轮式和拨锤式的电锤取代人工砸16锤的蜂窝煤生产方式。之后,又研制出单冲头冲压式蜂窝煤机,每分钟可生产蜂窝煤40块,增加产量。

  20世纪60年代,北京又掀起改革居民燃煤灶活动,研制出蜂窝煤炉灶的套筒炉瓦,使蜂窝煤燃用上火快、火力强,热能发挥更为集中。许多省市专程到北京学习生产、燃用蜂窝煤的方法。

  1980年到1982年,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部和北京矿务局在门头沟煤矿建成型煤生产试验厂,试验成功“烟煤无烟煤燃烧上点火蜂窝煤”技术,该技术还被输出国外。 

  20世纪80年代,北京居民燃用煤炭取消票证供应,城近郊区居民基本可保证全部燃用蜂窝煤。蜂窝煤的规格品种逐步增加,有适合不同炉灶的圆筒形、方形蜂窝煤,还有锅炉用蜂窝煤、火车机车用蜂窝煤,用一张报纸即可点燃的低燃点蜂窝煤等等。

  本版撰文潘惠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