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国作为商周古国延续600余年 春秋被楚国兼并
引子 邓州以“邓”为名,当并非偶然,千百年来,这方土地真没辜负这个“邓”字。
邓州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河流之间,自然分割成扇形冲积平原,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盛产小麦、玉米、绿豆、棉花,等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这片土地与“邓”结缘甚早。有学者认为,最初把掌管礼器奉献祖先的人叫“登人”,后来发展成氏族名、地名、国名。邓州一带何时有邓国?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但最晚的说法,也是在西周初年。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相当水准,是先秦十分重要的古国,也是商周两代王朝重要的南方屏障。
春秋前期,邓国被楚国兼并,600年古国自此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邓国长期的经营奠定了这方土地的底色,后世虽几经周折,这片土地最终还是以“邓”为名,并延续至今。
立国南阳威震荆蛮
南阳盆地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西依秦岭、北靠伏牛、东扶桐柏、南临汉江,三面环山,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的马蹄形盆地。
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握手的地方。
考古发掘表明,南阳盆地既有丰富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又有丰富的来自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存。这些足以说明,自史前文化开始,南阳既是南北冲突的前沿,又是南北交流的纽带。
商朝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四方叛乱不断。武丁即位后,唯才是举,修明政治,衣食朴素,使国力逐渐强盛,遂四处征伐,开疆拓土,商朝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武丁盛世。
武丁“力行王道”、“嘉靖殷邦”的征伐中,对南方荆楚(商代已将江汉一带称为荆楚)的战事是重头戏。《诗经·商颂·殷武》唱道,“挞彼殷武,奋发荆楚,深入其阻,衰荆之旅”,可见殷商对荆楚的征讨取得巨大成功。
邓州文化学者王春玲介绍,武丁南征大胜后,为确保南疆安全,分封其叔叔曼公于邓国。这次分封,在不少邓氏族谱中有记载,如王羲之《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说:“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公于河北(注:指汉水以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郡,分封食采,世袭侯爵。”
由于担当重任,邓国的面积、人口应该超出一般方国,具有较为强大的实力。据邓氏族谱记载,曼公受封后,励精图治,治国有方,使邓国成为殷商南方屏障,也为子孙奠定了600年基业。
武王伐纣后,僻处南边的邓国归顺了周王,并逐渐取得周王信任,成为周的南方大国。北宋时期,在湖北安陆出土一批带铭文的青铜器,史称“安州六器”,其中一则铭文说,周昭王南征前,派一个叫“中”的大臣到“方、邓”等国预作安排,可见邓国已成昭王征伐荆楚的前哨。
邓楚相争国运转弱
春秋早期,邓国遭遇了一场奇怪的战争。战争的起因匪夷所思。
公元前703年,巴国(位于今鄂西)想与邓国修好,派大臣向楚国请示。楚武王很支持这件事,派人带着巴国使者前往邓国进行友好访问。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使者们走到邓国南疆的“鄾”时,遭到了鄾人的袭击,不但抢走财物,还杀了楚、巴的使者。
楚武王很生气,让邓国道歉。但邓国态度强硬,拒不道歉。楚武王更怒,不久,他组织楚巴联军攻打“鄾”,邓国迅速派军救援,一场影响两国国运的大战瞬间引爆。
关于“鄾”,有人认为是邓国的附庸国,有人认为是邓国边邑。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事太不合情理。
那时的楚国,已经强横得令周边诸国恐惧,邓国的附庸怎敢那样对待他们?而邓国怎会对他们托大?
邓国是伯爵级国家,商周两代倚重为南疆屏障。近些年,河南、湖北、陕西等地,多次发现邓国青铜器,从其铭文看,邓国与姬姓、嬴姓、姒姓等诸多诸侯国联姻,对外联系十分广泛;从形制和铸造工艺看,邓国青铜器技术先进,并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特色。这些迹象表明,邓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有实力、有影响的古国。
但公元前703年,东周大幕已启动60多年,楚国已经强势崛起,屡屡击败诸国,令邻居们惶恐不安。在此前一年,楚武王召集诸侯到沈鹿会盟,巴、邓、绞、罗、申、郧等国与会,只有黄、随两国国君未到。楚武王派人责备黄国、攻伐随国,大败随国。楚武王自号“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
这事刚刚发生一年,鄾人、邓人为何如此不把楚国人放在眼里?按照常理,邓国人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当时邓国的国君叫吾离,此人被尊为中兴之君,他对内重视农桑,鼓励金属冶炼,对外睦邻修好,曾亲自去洛阳、曲阜从事国际交流,并多方与强国联姻,称霸中原的郑庄公和崛起于南方的楚武王的正妻都叫“邓曼”,也就是说,这两位都是邓国的女婿。
凡此种种,都让人觉得这场战争的起因很蹊跷。或许,崛起中的楚国,对处于南北要道上的邓国,必然有一场冲突。
楚巴联军而来,邓人被逼迎战,战斗最初十分胶着。邓军数次驱逐围攻鄾的巴军,但没能成功,双方进入相持。楚军统帅斗廉“横阵于巴师中”,亲自驱动进攻,结果楚军败北,邓人紧紧追赶,侧背暴露给了巴人。巴国军队乘机从背后夹攻,邓军大败。当晚,“鄾人宵溃”。
经此一役,邓国实力大为削弱,国势由盛转衰。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