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府沿大运河曾设6驿站 曹雪芹之父因扰驿站获罪
近日,我市文史专家赵非在阅读《清宫扬州御档选编》时,发现了收录的唯一一份关于驿站分布的奏折《奏报扬州等地驿站分布事》。
这份奏折形成于雍正时期,通篇奏稿没有上奏人的姓名,也没有具体的上奏日期,只有简简单单的地名、驿站名,共33个字:扬州府江都县广陵驿、邵伯驿;仪征县仪征驿;高邮州盂城驿、界首驿;宝应县安平驿。这6个驿站均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沿线。
驿站历史
扬州府沿大运河曾设6驿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三千余里,是我国古代南北重要的交通线。自隋朝形成了全国的运河系统后,唐宋元明清都在运河两岸设置驿所,沟通交通和通信联系。明代程春宇《士商类要》中的“水驿捷要歌”——“从此龙江大江下,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达盂城,界首安平至淮阴”两句,就是扬州府驿站的明确记录。
赵非告诉记者,清代京杭运河驿站与明代大同小异。据《清会典事例·卷688》记载,大运河扬州府驿路间的距离是:广陵至邵伯66里,邵伯至盂城60里,盂城至界首60里,界首至安平80里。至清代后期,南北大运河的驿站共47驿,比明末54驿减少了7处,但是扬州府的6驿没有变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扬州在清代地位的重要性。
驿站
布局
兴废、变革都要皇帝批准
据赵非研究,历代的邮驿网络,其布局大致有这样几条原则:
一是以国都为中心建设邮驿网络。国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交通枢纽,也是“置邮传命”的总汇。邮驿网络从国都出发后,通过不同方向的干线,向各省会所在地辐射,形成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再以省会为中心,通过支线向省属府州辐射,并与邻省驿路相连接,形成省内二级邮驿网络。京杭大运河是自京城出发的水运交通干线,因此,运河沿线的驿站也当属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
二是以陆路干线为主体,水陆衔接,干支结合,多层结构的有机体系。历代治邮者,都是从全局的网络出发考虑邮驿的机构设置。同时,为了保证网络的完整性,历代政府都把“置邮”的大权控制在中央,一驿之兴废,一线之变革,都要上报中央,经皇帝批准。据此我们就明白了扬州府驿站分布要通过奏折直接上报皇帝的原因。
三是两网制格局。一个是驿递网,一个是步递(铺递)网。前者用来传送紧急文报,后者专司传递普通公文。驿递网是全国性的干线网络,以马递为主。铺递网是地方性的网络,以县(州)前总铺为中心。两网独立存在,自成体系,均以“传命”为主旨。据此我们得知,扬州府沿京杭大运河一线所置6驿,均属于驿递网,是国家级的干线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驿站
故事
曹雪芹之父
曾因骚扰驿站获罪
邮驿与军事关系密切。清代康、雍、乾三朝,在连绵不断的战争环境中,邮驿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雍正帝治驿最为严格。
雍正皇帝严禁滥用驿马递送文报。雍正二年(1724)闰四月漕运总督张大有奏请恩准“进折家人骑用驿马”,遭到驳斥。四川巡抚宪德奏,紧急事件请准由驿递转呈,雍正帝朱批:“非军机重务,使不得!”
另一起典型案件是,雍正五年(1727)五月,曹雪芹的父亲曹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