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金陵胭脂巷故事:"秦淮八艳"多以此井水梳妆
马年来临,老城南不少老街改头换面。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发现,门东一带的箍桶巷、菜板桥等小巷,全换上了明清范门头。秦淮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鸣羊街一带的建设,门西地块的老街也将展露新颜。专家介绍,古金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不少老地名背后都有故事。
1
有的与梳妆打扮有关
胭脂巷、黑簪巷、璇子巷
“秦淮八艳”常用胭脂巷井水梳妆
老城南的胭脂巷、黑簪巷、璇子巷,现在看起来不太起眼,可在古代却都是“白富美”青睐的地方。卖得最好的胭脂水粉,当时最流行的黑簪子、珠玉等,大多出自这些地方。
站在中华路南段西侧,朝秦淮中医院的位置望去,一眼就能看到对面白墙上的“璇子巷”三个大字。走近一看,这三个大字旁还配有一首《璇子巷赋》,其中的“一水秦淮,长干故里,百代市井,璇子巷深……”让人不禁联想璇子巷当年的繁华景象。
沿着巷子往深处走,看到两旁的墙上有镂窗、砖雕,以及古朴的宫灯,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记者随后查阅《南京地名大全》发现,《明代南京城图》里就有这条巷子,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璇子巷,有明顾皇亲宅,见《南都察院志》。”传说巷内原有磨洗宝石、珠玉的作坊,“璇”即美玉,因此得名“璇子巷”。
胭脂巷,顾名思义,与胭脂有关。根据《南京地名大全》,这个巷子的得名有两个传说。一是传古代此巷住户大都做胭脂花粉生意,其中一王姓女子用此巷19号的井水制作胭脂,颜色鲜艳,客商争购,十分出名,因此得名。还有一说19号古井称“胭脂井”,当年“秦淮八艳”常来这里,用井水梳妆打扮,留下的水,飘溢着胭脂的香味,胭脂巷就此叫开了。
2
有的与花卉市场有关
大百花巷、小百花巷
大小百花巷是为纪念一对姐妹
璇子巷旁边就是古色古香的楼门,上面写着“小百花巷”。这个小巷子闹中取静,两边是青砖白墙的民居。
从小百花巷走出来,映入眼帘的则是一条相对宽一些的街巷,这就是大百花巷。两边同样是民居。
根据《南京地名大全》,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大百花巷、小百花巷,“古采花市于此”,意味着这里曾是老城南的花卉市场。
附近居民王大爷昨天告诉记者,大小百花巷还有一个传说,即传巷内有一个王府,王爷有两个女儿,分别叫“大百花”“小百花”。当年,清兵入关时,姐妹俩先后投井,以此反抗。后人为纪念这一对烈女,于是将“采花市”的两条小巷子分别称作大百花巷、小百花巷。
3
有的地方是古代军营
边营、中营和三条营
当年的“三条半营”如今剩三条
进入老门东箍桶巷示范街区,修旧如旧的石板街上,有三条东西向的巷子,与明城墙并行。它们分别是:边营、中营和三条营,属于老城南的深巷,住有大量老城南的原住民。其中,不少是普通的市井百姓和商贩。历史上,不少名人“大腕”也曾在此处留下足迹,如明代将领张可大、戏曲家李渔、文学家姚鼐等。
这三条巷子,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朱元璋在中华门一带修建营房,护卫京城,属于陆军城防。南京文史专家高安宁解释,边营倚城墙而建,东起老虎头,西至上江考棚,故名边营;中营东起转龙巷,西至边营中段;三条营东起转龙巷,西至上江考棚,也是明朝军队的第三座营房。
“其实,当年一共修建了四座营房。”高安宁说,除了这三座东西向的军营,另外还有一座南北向的,位于马道街东段,从箍桶巷东侧一直延伸至小心桥东街。“这座营子当年叫半边营。”高安宁说,加上边营、中营和三条营,它们是南京有名的“三条半营”。半边营里,曾经住过中国动漫鼻祖万籁鸣四兄弟,上世纪50年代的《大闹天宫》动画片,就是由万籁鸣团队摄制的。
4
有的地名与传说有关
船板巷、百猫坊
船板巷得名于朱元璋的迷信
在集庆路新桥旁边有一条街巷,牌子上面写着“船板巷”。据了解,这个名字的由来基本上无史籍可查,不过有一个出自明洪武年间的传说。
相传,朱元璋十分迷信,且疑心很重,动辄杀人。有一次刘伯温编造说,有两条“鱼精”,从燕雀湖逃向秦淮河边俞通海家宅附近的一条小沟里,躲藏了起来。朱元璋信以为真,下令将秦淮河的鱼赶尽杀绝。他们先在上下浮桥布满滚钩,将鱼儿堵在这段秦淮河内,并命令部队将捕来的鱼全部用柳枝串起来挂在街上晾晒。
这样一来,还留下了其他相关的地名:用船板拦鱼的“船板仓”(又叫船板巷);设台钓鱼的“钓鱼台”;从江边将鱼往回赶的“赶鱼巷”(今称甘雨巷)……另外,还在俞家对门立一牌坊,即百猫坊,上面刻了一百个猫头,虎视眈眈地盯着俞家大门,使“鱼精”不敢出来,永无翻身之日。
5
有的地名与沈万山有关
箍桶巷、马道街、铜作坊
箍桶巷一带曾汇聚各类工匠
在箍桶巷附近,有不少小巷子。箍桶巷位于长乐路中段以南,长近300米。马路两边有些小百货店,站在这条新修的水泥路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很难想象出当年幽静、狭窄的小巷模样。
当年,江南首富沈万三也在箍桶巷内居住,传说他家的箍桶匠手艺十分精湛,慕名前往学手艺的人特别多,因此也聚集了一些手艺精湛的箍桶匠。后来,到那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称为箍桶巷。而这一地带逐渐形成了一条产业链:箍桶匠们所用的木材、木料几乎全由附近木匠加工,于是附近那条巷子也得了一个好记的名字——木匠营。箍桶巷一带,大小街巷都能和沈万三沾上点关系:传说马道街是沈万三养马的地方,铜作坊的由来是因为沈万三喜欢铜器,聚宝盆的造型原是一个马桶……
南京作家薛冰告诉快报记者,后来,沈万三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要求下,出资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城墙,名噪一时。再后来,明代为了搞首都建设,索性将各类工匠召集到这一带进行集中管理,所以还有个叫法为“城南十八坊”。
专家建议
为老地名
竖牌立碑
现在,南京平均每月增加32个新地名。在新地名激增的背后,是老地名的急剧流失。这15年来,已经有180个老地名从南京城市的地图上消失,如“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子午路”“凤凰台”“仁孝里”等。
早在前几年老城南拆迁时,大家就为老地名着急,担心它们也跟着拆没了。如今看到这些老地名随着门东门西的门头翻新而被沿用,南京地名专家薛光很高兴。
薛光建议,老城南一带,老地名最为集中,有很多老街巷,对于一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地名,建议为它们“挂牌立碑”,注明其历来用过的名字和原址位置,说明此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与之相关的著名人物。这不仅有助于南京人了解自己的城市,也可以成为新的旅游亮点。记者 余乐 鹿伟 项凤华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