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廉州府印"证明朝改朝换代风云 军队撤退时落入江中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神奇八桂——镇馆之宝(二)

  一枚小小的印章,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历史分量,足以担当起柳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重任?

  一枚廉州府官印,怎么会出现在柳州?它曾经经历过怎样一番惊心动魄的动荡岁月?

  壹 献宝人究竟是谁

  在柳州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里,静静躺着一枚造型古朴凝重的铜质印章。印章通高9.9厘米,印面边长8.3厘米。印面上,篆书“廉州府印”四字洒脱工致。

  谈起这枚印章的来历,得把时光回溯至1983年4月1日。那天,一位名叫黄健忠的工人将这枚铜质印章送到柳州博物馆,说是在柳江原浮桥桥头附近捞河沙时发现的。

  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后,按当时规定奖励了黄健忠15元人民币。

  接收印章后,考古人员仔细端详,认出印面上阳刻的是“廉州府印”4个篆体字,背面分别阴刻有“永历陆年玖月 曾便宜补造”等字样,做简单记录后便收藏入库了。

  古时廉州,即如今合浦一带。柳州与合浦之间,相距400多公里。一枚廉州府的官印,怎么会出现在柳州?它又是怎么落入柳江的?

  为解开谜团,考古人员追根溯源,发现这枚“廉州府印”与明末清初在柳州一带展开的一场改朝换代的生死搏斗密切相关。

  看似普通的这枚印章,在考古人员心目中顿时分量倍增。

  2006年7月,考古人员决定找到当年那位献宝人,以全面了解这件重要文物的来龙去脉。

  可是,翻出当年的纪录,除了“黄健忠”这个名字,并没有记下更多献宝人的信息。

  当地《南国今报》记者得悉这一情况后,以《黄健忠,你在哪里?》为题,撰写了一篇报道。很快,有两个“黄健忠”作出回应。一位在柳江县,一位在柳州市。

  从柳江县打来电话的是一位年轻人,他说自己父亲名叫黄健忠,生前曾经向博物馆捐献过文物。

  难道,当年的献宝人已经去世?考古人员心里一阵失落……

  当天,电话再次响起。柳州市一位自称“黄健忠”的老人在电话里说:自己就是当年那位献宝人。

  两个黄健忠,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献宝人呢?

  贰 河沙里淘出“宝物”

  考古人员在电话里询问住在柳州的黄健忠老人:有何献宝凭据?黄健忠充满自信地说:“我手里有一份最好的证明资料!”

  考古人员随即登门求证。黄健忠拿出一张纸,纸上盖有一个红色大印章,印的正是“廉州府印”4个篆体字。经过仔细核对,纸上的印章与博物馆那枚铜印在印文、型制方面完全吻合!

  黄健忠兴致勃勃谈起自己23年前发现“廉州府印”的经过:

  身为柳州市河沙公司船队职工的黄健忠,曾常年忙碌在捞沙船上。1983年3月的一天,捞沙船像往常一样在柳江江面上作业,船行至老浮桥桥头距江岸约20米的地方时,抓斗抓起的一堆沙子里有一个铁青色的物件十分醒目。黄健忠立即捡起来,仔细端详,只见四四方方的铜板配有一个圆把子,铜板上还刻有字。虽然认不出是什么字,但黄健忠猜测:这么大一个铜印,上面还刻有这么神秘的字,肯定是个不寻常的宝物!

  把“宝物”带回家,把玩20来天后,黄健忠觉得还是应该把它送到博物馆去,让专家们研究,让更多的人欣赏。

  送走前,又心生几分不舍。于是,找来印泥,在一张白纸上郑重盖下一个大红印章,留作纪念。

  献宝人之谜终于解开!

  可是,另一个谜团随即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这枚廉州府官印,是怎么跑到柳州来的?又为什么会落入柳江呢?

  在“廉州府印”背面,隐约可见“使字第拾号”“永历陆年玖月……”等楷体刻字。这一行字,把考古人员的目光引向明朝灭亡时曾在南方出现过的一个特殊年号——“永历”。

  叁 永历帝避难柳江

  “永历”年号的出现,与一段令人感慨的改朝换代历史密切相关。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众叛亲离,在煤山自缢身亡。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引清军入关,明王朝统治自此基本结束。

  然而,据守南方的诸多明朝旧臣不愿做“亡国奴”,纷纷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组织军队“勤王”,先后拥立多个明王室后裔称帝,史称“南明”。

  随着清军不断南下围剿,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等相继失败,南方抗清力量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这时,辗转逃到广西梧州避难的桂王朱由榔,成了众人心目中出面称帝的最佳人选。

  从血缘上说,朱由榔是万历皇帝的嫡孙、崇祯皇帝的堂兄弟。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于是极力鼓动朱由榔称帝。面对当时举国一片混乱的局面,性情“仁柔”的朱由榔再三推脱,最终架不住瞿式耜等人连劝带哄,勉强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十一月前往广东肇庆称帝,年号“永历”。

  这边刚刚称帝,那边清军便大举进攻广东。朱由榔吓得赶忙出走,经梧州、平乐、浔州(今桂平)一路奔逃……

  永历元年(1647年)十月初的一天,寂静的柳州城突然热闹起来——永历皇帝即将“驾临”!这可是柳州自建城以来第一次接待皇帝呀!

  然而,出现在柳州人面前的皇帝却是如此狼狈——由于雨后道路泥泞,车马难行,疲惫不堪的朱由榔由人搀扶着跌跌撞撞步行而来。一行人“两昼夜不食,宫眷狼藉泥淖中,百官饥饿无人色……”

  进到柳州城,惊魂未定,又遇上当地一场争斗:土司覃鸣珂为报分巡左江道龙文明杀父之仇,大举攻城。朱由榔顾不得帝王之尊,慌忙出城登船,到柳江江心躲避。城中硝烟弥漫,呐喊四起,乱箭甚至射到船上,把朱由榔吓出一身冷汗。龙文明败逃后,覃鸣珂入城大肆劫掠。此情此景,让朱由榔感觉柳州实在不宜久留,赶紧收拾行装逃往桂林。

  朱由榔一行避难柳江的经历,让人很自然地对“廉州府印”落入柳江的缘由产生顺理成章的联想:当时,廉州正是南明王朝所属的一个州府。这枚印章会不会就是在那一次避难中落入柳江的呢?

  然而,“廉州府印”上刻写的一行文字,却否定了这一猜测。

  肆 内讧中烧毁浮桥

  在“廉州府印”背面,刻有“永历陆年玖月 曾便宜补造”等楷体字样,明明白白告诉人们:这枚印章是在永历六年为急用临行补造的。而朱由榔一行避难柳江,却发生在永历元年。

  为弄清“廉州府印”落江的真正原因,考古人员继续对永历年间与柳州、廉州有关的一系列战事进行分析研究——

  廉州府设立于明朝初年,属广东布政使司。到永历年间,管辖廉州府的是南明王朝大将军李定国。

  李定国原为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麾下将领。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失败后,李定国率余部退至南方,在云南、广西一带活动。南明王朝一建立,李定国便投奔朱由榔继续抗清。

  据柳州地方志记载,作为南明王朝一支主要军事力量,李定国的军队曾经几进几出柳州,与清军周旋。由此,考古人员认定:“廉州府印”应该是在李定国管辖廉州府期间,当时的廉州府尹所掌管的一枚官印。

  那么,廉州府的官印又是怎样来到柳州的呢?

  查柳州地方志可知:永历五年(1651年),柳州曾爆发一场大战——

  当时,清军长驱直入,突破了柳州周边的防线。八月十五日,明朝降清将领孔有德率大军攻陷柳州城。这是明朝灭亡后,清军第一次占领柳州。

  第二年,趁清军立足未稳,李定国调集各方军队围攻柳州。其中,廉州、雷州两府也奉命出兵参战。为了在战场上发号施令方便,带兵远征柳州的廉州府尹自然要随身携带着“廉州府印”。

  经过多天激战,李定国一举收复柳州。此后,又攻克桂林,逼得孔有德自杀身亡。

  “廉州府印”会不会是在这一次攻城战中落入柳江的呢?

  虽然可能性很大,但是,此后发生在柳州的一场内讧,却更加准确地把考古人员的目光引向了“廉州府印”的落江地点——浮桥桥头。

  据柳州地方志记载,从清军手中收复柳州后,李定国一面调集军队全面布防,一面“分田而耕”发展生产。为军民往来方便,还在柳江上架起浮桥。

  全心全意“扶明灭清”的李定国,由此深得朱由榔赞赏,被授予“安西王”称号。

  李定国的受封,引发南明王朝另一个重要将领——孙可望的忌恨。

  孙可望曾经也是张献忠麾下一员猛将,而且与李定国一起被张献忠认为“义子”,是李定国的“兄长”。两人一起归顺朱由榔后,自以为地位比李定国高的孙可望,眼看着李定国因战功卓著不断受到重用,心中燃起强烈妒火,不断制造摩擦。一对“义兄弟”最终反目。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派兵逼攻柳州。

  因驻守柳州的兵力有限,李定国再次急调廉州府兵力前往增援。双方在柳州发生几场小规模战斗后,李定国觉得如此争斗下去,必然是两败俱伤,决定主动放弃柳州城。

  李定国所部与廉州援军匆匆撤出柳州城,渡过柳江后,放火烧毁了江上的浮桥。

  “廉州府印”,应该就是在这场匆忙的撤退中不慎落入江中的。

  永历十六年(1662年),柔弱的朱由榔在逃入缅甸后被吴三桂索回,绞杀于昆明。同年,李定国在悲愤中病逝于云南。降清的孙可望,最终被心怀忌惮的主子借围猎之机射死……

  明末清初闪现于柳江之畔的刀光剑影,早已随时光长河消逝得无影无踪。唯有一枚“廉州府印”,在江沙中静静沉睡300余年后,重见天日,以凝重的色调,斑驳的躯体,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豪情与哀怨……记者 罗劲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