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热闹"春晚"在唐朝 舞马口技歌舞等一应俱全
“春晚”是现在的名词,古代虽没有这样的叫法,但类似的文艺活动在春节期间却从来都不缺席。在除夕那天,由各行商贾抬着彩楼,吹吹打打,来到布政使司大堂前,举行大型文艺汇演,名曰“演春”(类似于国外的狂欢)。
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相声表演的“俳优”;有起源于汉代的舞龙舞狮,耍龙灯,叫“龙舞”;有的演社戏;“看戏”是人们过年最主要的娱乐,也是最具“春晚”色彩的形式。而一般的大户人家,在春节期间,会雇戏班唱大戏,热热闹闹的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
自汉武帝开始,为庆贺新年,每年都举办“春节联欢会”,节目形式当然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以杂耍或者杂技为主,包括走绳、藏人幻术等节目,堪称杂技版“春晚”。这样的“春晚”坚持了64年。
10小时的“歌舞盛宴”
古代,最热闹的“春晚”出现在唐朝。唐代春节同样放假7天是最重要的节日。唐代宫廷除夕有大筵,通宵达旦,重臣、亲属均需陪伴皇帝“入阁守岁”。宴席共持续10多个小时,吃喝退居其次,看歌舞表演是重点。
虽然叫歌舞,但涵盖内容远比今天丰富。有语言类的滑稽节目,如优人表演;有竞技节目,如相扑、角抵;有杂技节目,如顶竿、走索;有魔术节目,如吞火、手技;有功夫节目,如射箭、耍刀……此外还有驯兽、舞狮、口技等。在唐代“春晚”上,最让人称奇的是“舞马”,高头大马们会按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口衔酒杯,半跪送至客人桌前,最多时百匹同时表演,蔚为壮观。
“春晚”真功夫
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春晚”歌舞来自两方面,一是本土传统技艺,一是西域的舶来品。两者颇有重叠之处,比如顶竿、舞狮、顶盘子、抛坛子等,本土可追溯到汉代甚至春秋时期,但西域也有传入。西域文化对唐代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幻术(魔术的一种),它伴随佛教而来,以展示各种“奇迹”,吸引信众。
唐代“春晚”并不好演,因为当时演员身份低,言语不慎便会招致杀身之祸,特别是优人取乐,决不能映射朝政,或拿圣人开玩笑。此外官员四面围坐,表演者稍有不慎就会穿帮,需要很高的技艺。在宫廷表演时,曾有走高索的演员失误坠地而死,皇帝下令,降低绳索高度。但这只是象征性的举措,表示一下皇恩浩荡、体恤下人而已,唐玄宗时,大年初一还会让走索艺人在宫外表演,让百姓围观。当时绳索多是软绳,难度较高。
唐朝还有许多女艺人,她们技艺高强,个性夸张,传说中有女艺人擅顶竿,上可容10多个人攀爬表演,她在下面健步如飞,此外还有女相扑艺人,足以战胜须眉。在唐代军队中,还聘请过女艺人教授剑法,可见当时表演者技艺之高超。
凌子越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