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结婚证由民间印刷 需贴政府印花税求国家承认
近日在保定诚义房地契收藏馆里出现了一份印刷精美的河北衡水地区民国时期结婚证书。在这份结婚证词中,曼妙的文字以这种鸟比喻美好爱情,浪漫之情发于心底,溢于言表。
这份结婚证书长52厘米,宽37厘米,厚纸彩色印刷,虽经过60多年的岁月,依然能看到印制的精美。
结婚证上部是四个红色篆体字“结婚证书”,中间有“百年好合”暗纹,其字体为繁体字、竖写,其内容显示,河北省冀县人白殿文与衡水县人解端云于中华民国卅五年十一月六日上午十二时在福全馆举行结婚仪式。结婚证上还有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及红色印章。结婚证书上四周是白头翁、凤凰、鸳鸯、蝴蝶、花草等喜庆、吉祥图案。
其结婚证词为:“嘉礼初成,良缘遂缔。情敦鹣鲽(jiandie),愿相敬之如宾;祥叶螽(li)麟,定克昌于厥后。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永结鸾俦(chou),共盟鸳蝶,此证。”证词的文字充满浪漫色彩,让人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和曼妙。
这张结婚证书的左上侧有一枚民国政府印花税票。据保定市诚义房地契收藏馆馆长吴江介绍,民国时期结婚过程是一件相当繁琐的事情,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一个不能少。不同于现在两人直接到民政部门打一个证,当时的结婚证书不是国家、各省印刷的统一格式,而是民间印刷,当事方填写,因为是喜事、大事所以通常印刷非常精美。由于不是政府统一印发,所以当事方会到政府部门买印花税贴上,以求国家承认。
民国时期结婚证书不同于房地契,因没有使用价值,本身保留下来很少。据了解,这份结婚证书是保定市诚义房地契收藏馆中“光阴的故事”中一份珍贵的藏品。
吴馆长根据结婚证书上新人的年龄推算,如果他们健在如今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证书离开本人的原因,有可能证书夹在书刊或者藏于旧家具中,由于搬家清理旧物不慎流出。他很希望老人或者家人能够联系到博物馆,回溯这份证书的来龙去脉,见证一个爱情信物的流转归宿。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