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皇后一生起伏大:年过40仍受宠 曾流落叛军之手
2013年4月,江苏省扬州市曹庄出土了一座唐代砖室墓,墓内出土的一方墓志上“隨故炀帝墓志”清晰可见,墓中还出土了一批高等级的陪葬品,如皇家级别的蹀躞金玉腰带、宫廷用鎏金铜铺首等,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团鉴定,扬州曹庄隋唐1号墓,墓主身份正是历史上褒贬不一但赫赫有名的隋炀帝杨广。但是由于隋炀帝死后,曾经经过多次迁葬,所以该考古发现的墓葬是否是隋炀帝的终葬之地,各种猜测扑朔迷离,人们期待着紧邻着它的2号墓的挖掘,能够为一号墓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佐证。
发现高等级陪葬品
8月20日,考古队员完成了2号墓第一层土层下文物的清理,发掘出陶器陶俑木漆器等100多件,部分器物可以看到有彩绘;瓷器有青釉辟雍砚1件,造型精美;特别是8月30日一件铜编钟的出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后来经过深入挖掘,2号墓共出土铜编钟一套16件、铜编磬一套20件。
编钟编磬是宫廷用的乐器,这至少说明2号墓的墓主身份很尊贵。9月15日,经过清理,一整块故意缺了一角的长方形白玉赫然出现。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块有着特殊意义的陪葬品,学名应该叫玉璋。玉璋是《周礼·考工记》尤其在那时古代天子,在出外巡游时祭祀山川用的,是高等级身份的象征。
除了标志墓主高等级身份的编钟编磬和玉璋,2号墓中还发现了一个至今散发光芒的凤冠,凤冠上面插有琉璃珠,有鎏金的花钿、铜钗。可以肯定的是2号墓的主人不仅尊贵,还是一位女性。玉璋,编磬,凤冠等特殊陪葬品的出土让考古队很振奋,但遗憾的是墓中没有文字信息。
发现一副女性尸骨
2013年9月28日,当2号墓清理到第三层时,一副较为完整的尸骨浮出土层。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经过实地测量,得出了该尸骨属于一位:身高1.5米,年龄大于56岁的老年女性。
考古队员发现该尸骨右侧尺骨最长22.25厘米,右侧的掌骨处摆放的是指骨、手指骨,而且有倒置,骨盆缺失。
从人类学来讲,鉴定人的性别和年龄最好的样本材料就是骨盆,女性因为承担着生育功能,骨盆和男性的形态差异很大,而且特别在骨盆前面,有一块耻骨,耻骨联合面上,随着年龄增长,形态会发生一些比较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其次就是颅骨,颅骨也可以作为鉴定的一个重要材料。但是这个颅骨保存不是很理想,颅骨很多部分已经消失,比如说顶骨、枕骨,现在只剩下颞骨。
还发现了4颗牙齿。牙齿最好是用臼齿来判断年龄,但是现在发现的牙齿是上面的侧门齿,上颌右侧侧门齿。牙齿上可以看到有龋齿,齿颈处有中龋,齿冠部全部磨耗,磨耗比较重,这是老年性特征。
专家给2号墓的女性定为大于56岁,很多人认为这个结论似乎有些模糊。据专家介绍,按照人类学的年龄分期,36岁到55岁是中年,56岁以上在考古学上就是老年个体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尸骨,更细致的墓主年龄已经推算不出来了。
但事有凑巧,在这之前被认为是隋炀帝墓的曹庄1号墓中,出土了两颗牙齿,虽然除此之外尸体的其他部分荡然无存,但体质人类学家却据此准确判断出这两颗牙属于一个50岁的人。
2号墓是座砖室墓
2013年10月初,2号墓被彻底清理出来,发现它和旁边隋炀帝墓的式样并不一样,这是一座腰鼓形的砖室墓,墓底铺着五彩砖,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
墓葬通长12.64米,宽5.9米,残高1.6米。墓室东、西、北壁各有3个小壁龛;甬道两侧各有1个小耳室。从2号墓中完整地出土了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精美的随葬品。
而2号墓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副保存较为完好的人体骨架。根据文献推算,萧后生于公元566年,贞观21年即公元647年去世,享年81岁。依据存留尸骨,只能断定她是大于56岁的老年妇女,至于是不是81岁高龄已无从查考。
纤细的肋骨、1.5米矮小的身材,这和多处文献记载的萧后生于南方、温婉端庄,有些一致。
萧后人生起伏非常大
萧后出身兰陵萧氏,父西梁孝明帝萧岿,母张皇后。萧后生于2月,江南风俗以为不吉,遂辗转由叔、舅收养。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选其为爱子晋王杨广之妃。萧后婉顺聪慧、知书达礼,深得文帝夫妇欢心和丈夫杨广宠爱,诞育三子一女,并为夫夺嫡立下汗马功劳。
隋炀帝即位后,萧后虽年过40,仍得到其宠爱和敬重。炀帝之后多有失德,萧后婉谏无果。江都之变炀帝遇害后,50多岁的萧后带着幼孙和皇室诸女,先后流落于叛军宇文化及、窦建德处。后义成公主迎其至东突厥,流亡突厥的隋百姓奉炀帝孙杨政道为主,萧后与其居定襄。唐贞观4年李靖灭东突厥,萧后等归长安,居长安城兴道里。萧后于唐贞观21年去世。
众所周知,隋炀帝后来成了人们口中荒淫暴虐的坏皇帝,萧后也受了牵连,在一些传奇小说中萧后被描写成“身历六帝宠不衰”香艳皇后,其实大业十四年江都之变的时候,萧后已经52岁,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南返长安时已经64岁,不大可能发生小说描写的那样的故事。
根据史料记载,贞观21年,萧后81岁寿终正寝,唐太宗很快发布诏书,恢复其后位,仍然封他为皇后。派出三品官护葬,同时给她备了一整套的随葬礼仪用品,然后护送她来到扬州跟隋炀帝合葬。
2号墓
1号墓
2号墓晚于1号墓
从目前墓主为“老年女性”的鉴定结论;加上编钟编磬、玉璋、凤冠等,极高等级的陪葬品来看,2号墓墓主的身份,很有可能就是萧后。但文献中记载的是两人合葬,也就是说,若要认定2号墓墓主为萧后,目前这两个墓室相邻的状态,就必须符合隋唐时期的合葬形式。
合葬简单的说一般常见是两种类型,一种是同坟同穴墓合葬,另一种是同坟异穴合葬。隋唐时期的墓葬里面,同坟同穴的比较多。
也就是说,从合葬形式的角度看2号墓是符合条件的,但这会不会是一种巧合,碰巧两座墓挨着呢?重大发现往往就在细节之中。
专家发现2号墓的周围土层和较远一些的土层不一致!在2号墓边,可以看到紧挨着墓室的土颜色呈浅黄色,而稍远处的土则呈深黄色,但1号墓墓室周围的土和稍远处的土颜色没有区别,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土和2号墓稍远处的土的颜色完全一致。
根据土质分析,这两座墓是由同一大片土包围起来的,而且这片土墩和1号墓建造的时间是相同的,2号墓建设的时候是破开土墩,后来建造的。经过测量,这片包围着两座墓葬的深黄色土,长49米,宽48米,大致是一个方形的台子。
考古队员认为,在1号墓埋葬了20多年以后,2号墓主才下葬,才把他们两个合葬在一起。
也就是说2号墓是晚于1号墓的。那么它跟文献的记载又是完全吻合的。
2号墓墓主是萧后
文献记载,萧后死于贞观21年,即公元647年,此时距离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弑杀,时间已经过去了29年。通过复原两座墓葬营造过程,埋葬的前后顺序一目了然,这实际上反映出这两个墓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号墓出土了“隨故炀帝墓志”,出土了13环13蹀躞的金玉带,13环13蹀躞是最高规制,是帝王用的;还有1号墓里出土的鎏金铜铺首,兽面直径达到26厘米,与大明宫出土的铜铺首一样,这东西显然是宫廷用的。而且1号墓里面出土了两颗牙齿,经鉴定年龄是在50岁左右。与隋炀帝死亡时的年龄吻合,这几个证据可以证明1号墓墓主是隋炀帝无疑。
但是这座墓是隋炀帝的哪一个葬地,还是无法准确证明。
2号墓经过细致清理,发现它不仅符合隋唐时期的墓葬形制,还出土了凤冠、玉璋、编钟编磬等高等级陪葬品,而且墓主尸骸经体质人类学鉴定是一位老年妇女。但由于没有出土文字信息,2号墓仅凭出土物也无法断定墓主是萧后。
但结合土层的分析,2号墓的建造是在破开1号墓的封土堆后特意建造成的,一个封土堆内两个墓穴的形式、能够与隋炀帝合葬,又符合前面一系列特定条件的,有且仅有萧后一人。
2号墓墓主被正式确认为隋炀帝的皇后萧后,而萧后墓定了,那么另一个重要的推论也由此成立。
确认隋炀帝
最后埋葬地
由于文献上说,萧后死后唐太宗派三品官,护卫她的灵柩从西安到扬州,与隋炀帝合葬,如果萧后墓确定,也即可以证明,曹庄1号墓正是一代枭雄隋炀帝最终的陵寝。以清代大儒阮元为代表的,历代学者孜孜不倦考证的扬州之谜,终于解开。隋炀帝的终葬之地——雷塘隋炀帝墓,正在这里。
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和萧后墓,且该墓是隋炀帝杨广最后的埋葬之地。
在扬州曹庄考古工地,来自南京博物院的修复专家,正在细致地复原一头陪葬的陶牛,可以看到陶牛身上还留有彩绘。文物保护与考古发现同步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对文物进行维护。而考古工作从来不是为了挖而挖,考古的根本价值在于对历史问题进行证实或证伪,更好的发掘最终是为了未来深远的历史研究。
隋炀帝与萧后墓中出土的高等级陪葬物,正是大唐皇帝李渊和李世民安排放入的,这反映了李唐王朝对隋炀帝这位前朝皇帝的看法,以及他们之间超越成王败寇的亲情联系。
不知隋炀帝和萧后墓的发现,会对今后隋唐历史的研究起到多少作用,但人们往往刚有所发现,结果后继而来的是更多的问题。比如隋炀帝只留下了两颗牙,他的尸骨哪里去了?为什么建造隋炀帝墓的砖块,都是一些因为烧制时温度过低、容易破碎的次品砖呢?铜铺首不是随葬的礼器,它们难道是直接从江都宫宫门上卸下来的吗?更多的谜团还在等待解答。
的确,2013年隋炀帝墓的考古发现,一直牵动着全民的关注。如今尘埃落定,疑云散尽,大众更期待着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隋炀帝墓和萧后墓的情况,更为研究隋炀帝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也最富争议的矛盾帝王,提供更多的历史资料。
本版文字由
中央电视台10套
《探索·发现》栏目提供
探索·发现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