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尽信书
文豪的私家书单是怎样的?名人都读什么样的书?一观之下,或许可以增加到我们的人生必读书目中,帮我们懂史、悟世、明理、养性。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大师之一,被誉为“读书种子”“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教授的教授”,并且还被称为“活字典”“活辞书”。之所以如此,和陈寅恪喜爱读书并且读书有方密不可分。
陈寅恪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两人都算得上是文化大家。尤其是陈三立,曾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除了聘请当时的不少国学大师教授四书五经外,还效仿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开设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同时,陈家的藏书也很丰富。如此背景下,陈寅恪从小耳濡目染,如痴如醉地在书的海洋中吸收着知识。那一段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典籍,看过的篇章经常能够大段背诵。他打破了当时不少人秉承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主张在读书的过程中弄懂每个字的意思。
除了精通传统文化典籍外,陈寅恪还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国外书籍。陈寅恪先生去世时,亲友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64本读书笔记,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以及英国“剑桥学派”史学家阿克顿的著作都曾仔细研读过。
在书籍的选择上,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他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这些书包括《诗经》《尚书》《礼记》等,都是包含了先贤智慧的典籍。这类书籍不仅应该读,而且应该背诵。同时,他主张读“老书”和“原著”,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基础性阅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陈寅恪曾经说过:“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正因如此,读流传下来的那些经典“老书”,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读书策略。
陈寅恪虽然涉猎庞杂、博览群书,但是一直主张“不尽信”书,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其价值、对错。此外,陈寅恪还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少年时即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读书过程中随手圈点。北京大学王邦维先生曾经这样描述陈寅恪批校过的《高僧传》一书:“批语俱写于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且无标点。批语多时竟至原书几无空白之处,复又写于前后页。从字迹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关内容的批语,往往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其读书之认真、思考之深入,可见一斑。
对于读书的态度,陈寅恪在写给王国维的纪念碑铭中曾这样说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这可以看做是一代大师读书治学的最高准则。
本报记者 李宁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