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大地震当事人忆周总理:听群众诉灾情潸然泪下
插图:郭红松
今年是邢台大地震50周年。50年前,周总理对当地受灾群众的慰问给他们带来了永志不忘的心灵抚慰和精神鼓舞,并在50年间形成了“不怕难、不服输、自强不息”的“邢台抗震精神”,代代相传。
在周总理逝世40周年之际,仅以此文怀念这位人民的好总理。
今年,是邢台大地震50周年。
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14秒,发生在河北省隆尧县的6.8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生在我国平原人口稠密地区持续时间长、造成严重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灾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史称“邢台大地震”。
邢台大地震的震中,就在距隆尧县城约12.2公里的白家寨。
白家寨村是当时的公社所在地,因此也叫白家寨公社。地处滏阳河东侧,地势低洼,土地贫瘠,有民谣曰:“白家寨好闹荒,一年四季白茫茫。春天播下种,秋天不还仓。四周都是盐碱地,年年靠吃救济粮。”在这次地震中,总人口只有12696人的白家寨就死亡1687人,重伤588人,房屋几乎全部倒塌。这对于本来就贫困的白家寨来说,用雪上加霜来形容难免太轻了,应该是灭顶之灾、绝人之境。
但是,白家寨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场大灾难,他们迎来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从此成为他们今生最大的精神财富和最幸福也最美好的回忆。
在邢台大地震50周年,敬爱的周总理逝世40周年之际,我怀着仰慕的心情来到了白家寨,与这里见过周总理的村民,一起重温和缅怀50年前周总理在这里永远值得珍藏的记忆和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事。
在白家寨村里行走时,尽管由村干部一直领着我在找当年周总理下飞机的地方,但我还是难以辨认。当年的打麦场,已经围了起来,他讲话的地方,围成了一个小广场保护起来了。隆尧县人民政府1989年3月在此立下“周恩来总理慰问地震灾区纪念碑”存志。村里的许多老人,对见过周总理的情景记忆犹新。
我的采访,先从那场“灾难”开始。
“地震后,村里是什么状况?”
曾当过白家寨村支书,现今72岁的武永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依然心有余悸:“唉,啥叫天塌了?这就是啊!突然就没家了,人也死了,没地方去了,粮食都埋里头了,没吃的了,不知道咋办了……”
他说不下去了,目光空洞而哀愁。
我问:“后来呢?”
“后来……天亮时,有解放军来了,开始挖人,都是用手挖啊,用铁锹怕伤着人,当兵的都挖得两手全是血啊,后来村里人也互相自救。第二天,有人给我们送来了救济粮。到第三天,听说有中央的领导来慰问我们……”
“当时大家不知道是周总理要来吗?”
“多数人不知道!”武永贵兴奋起来,一般人哪能想到会是周总理啊?没想到!只听说是位中央领导,做梦也想不到周总理能来!
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下,重灾区人民突然陷入极度生存困境而悲泣、茫然、不知所措之际,迫切需要体贴、关怀、问候、慰藉、支援、帮助的时候,周总理来到了白家寨,来到了他们的身边。也许,这也是周总理从邢台大地震发生后那一刻起,放下所有应急的工作,心急火燎执意要在第一时间里奔赴灾区的真正意图。“人民的好总理”深爱着自己的人民,他知道此时此刻人民最需要什么。
人们不敢想的事、想不到的事,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成为载入历史的永恒记忆,也写下新中国发生第一次大地震后党和政府采取“全民动员,国家行为”全力抗震救灾的史无前例的最为精彩的光辉篇章。
这天,是1966年3月10日。上午,大灾之后的白家寨村,头顶是一片阴云密布、雾霾笼罩的天空,脚下是一派土崩瓦解、断壁残垣的街景。然而,在颓废村庄里那些鲜活的人群中,却暗暗涌动着一股强烈的不可名状的热烈情绪,不约而同或者说是心领神会地沉湎于另一种亢奋、激动甚至是群情鼎沸。尽管,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让他们刚刚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大家还沉浸在悲痛之中,然而,另一个特大的、惊人的消息,从昨晚开始悄悄在村里不胫而走:周总理要来咱们村视察!
“真的假的?”
“真的,今天周总理去县城了,明天就来咱这儿。”
“听说是坐直升机来。”
吃过早饭,人们看见许多领导和解放军战士在村里村外忙碌,原先传闻有中央的领导,或者说就是周总理要来村里慰问的消息得到了证实。全村顿时沸腾了,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暂时忘却了忧伤和疾苦,都激动而喜悦地等待。但究竟是不是周总理要来,普通群众并不是很清楚。
现年82岁的国所成,当时是白家寨村的民兵连长,他告诉我说:“飞机在哪儿降落,提前都安排好了,定在村北的打麦场上。那里平,地方也大,空旷。公社和村里抽调干部和民兵在那里打小旗,周围插上红绿彩旗,给飞机当导航……”
下午2时48分,先是来了一架护航机,顺京广线东折,来到白家寨上空盘旋一阵飞走了。大约10分钟后,领航机在前,两架直升机从西北方向的上空轰鸣着而来,到村西北的打麦场开始盘旋着下降,巨大的螺旋桨搅动起飞扬的尘土。这时候,早早聚集在四周等候的两千多名村民,都抬头向飞机张望。除了白家寨村全村人倾巢出动,其余的大都是周围村的受灾群众,有马栏村的、任村的、东闾庄村的、西闾庄村的、前辛庄村的、西哈口村的……
飞机降落后,舱门打开,周总理站在舱门口,向大家挥手示意。
这时,大地还在频繁颤动,余震不断。
真的是周恩来总理!
这再熟悉不过的容貌、神情和姿态,让在场的村民们惊呆了,直到这时,大家才相信:周总理真的来了!
“啊!是周总理,周总理,快看,真是周总理!”
“周总理来了……”
人群沸腾到了极点,呼呼啦啦往前拥。
周总理迎着人群,边走边不停地跟群众握手,连连说着:“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
天空阴沉,旷野的地面上还蒙着一层细碎的残雪,北风冷飕飕的。但此情此景,涌动的人群春潮一般荡漾着激情、澎湃和热烈,大家的心里热乎乎的,暖洋洋的。
周总理穿着一身青色中山呢子服,没有戴帽子,衣着看起来很单薄。他的目光坚毅而慈祥,虽然面色含着一丝疲惫,但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这时,在场的群众高呼口号,欢声一片,争先恐后向周总理身边围拢靠近。
当时的县委书记张彪向周总理请示:“是不是让老杨(指公社书记杨世英)把情况先向您汇报一下?”
周总理看看周围的群众,想了想说:“我还是先看看群众吧。”
迎着人头攒动、群情激昂的人海,周总理顺着大家转了大半个圈儿,意思是让大家组成大半的弧度形成一个扇面,等于是打了一个“场子”,并对身边的杨世英说:“就在这儿开个群众大会吧。”
杨世英说:“好,好。”
于是,周总理停下来以后,面色严峻而稍显沉重地同身边的群众握手,一遍一遍地说着:“乡亲们,来迟了……”
有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潮水般的往前涌,都想跟周总理握握手。
周总理用手势示意前面的人蹲下,还把一个乱跑的小孩儿抱给蹲在前面的人,叮嘱人们不要挤着孩子。这样,有坐着的,有蹲着的,还有站着的,扇面的会场自然就形成了。然后,周总理站到群众前面,踮起脚尖眺望。当发现自己还望不到外围的一些人时,便问身边的人能不能找个什么东西让他站在上面。一个解放军战士就跑到就近的帐篷外,搬来两个供销社盛鸡蛋的空食品箱子,木箱子上面还写着“邢台食品”的字样,于是,他把那箱子反扣过来,让周总理站到上面。
就这样,周总理站在这两个木箱子上面,望着会场的人群开始即席讲话:
“同志们,乡亲们:你们受了灾,损失很大。党中央和政府非常关心你们,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慰问大家。昨天夜里我到了隆尧县城,听了地委、县委的汇报,今天来到了这里。这次地震来得很突然。你们这个地方从邢家湾到耿庄桥是地震的中心。20年前,在抗日战争中,你们也受了损失,那是和民族敌人做斗争。这次,我们是和地底下的‘敌人’做斗争。毎个村庄、毎个家庭都有很大损失,付出了代价,也取得了经验。听到地震的消息后,解放军立刻赶来了,地方上的工作队和医疗队也来了。重伤的得到抢救,轻伤的得到治疗,牺牲的也掩埋起来了。他们牺牲了,我们要继承他们的事业,我们要和地球‘打仗’。你们这个地方是洼地,过去改造得不错,现在要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重建家园光靠你们的力量还不够。你们县西部有好多没有受灾的庄子,巨鹿、宁晋、任县都有些没有受灾的庄子,可以来帮助你们。互相支援,过去打击侵略者时就是这样。重建庄子要建得分散一点,房子要矮一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要带头抗震救灾。你们组织起来,办法一定会有的。国家当然要支援你们。你们这个地区有30个公社共34万人受灾,现在已开进解放军两万多人,地方上的工作队和医疗队1万多人,共3万多人,10个人就有一个人在帮忙。真是一个有难,大家来相帮,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你们不是学过《愚公移山》吗?愚公能够移山,我们对现在的困难也一定能够战胜。死了人当然难过,但是不要低头。大家一定要团结起来……用七八天的时间把生活组织起来,过几天还要搞生产。隆尧要和巨鹿、宁晋比嘛!恢复了生产、恢复了力量,就对得起死去的人。现在大家一起呼口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重建家园,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
这段完全没有草稿和提纲的即席讲话,感情炽热,满怀深情,语重心长并且慷慨激昂,词语恳切,充满信心。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总理来到这里亲口告诉大家在震后要有“信心”、有全国人民支援请“放心”、重建家园要有“决心”这“三心”所感动,所鼓舞了。他们多次以激烈的掌声打断周总理的讲话。在周总理最后领着大家高呼口号时,有人发自内心地喊出:“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滏阳河畔的白家寨,两千多人发自肺腑的昂扬呐喊,在田野和上空久久徘徊,涤荡掉刚刚平白无故邂逅的噩梦的缠绕,情绪焕然一新,斗志格外振奋。50年过去了,虽然物是人非,但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邢台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群众大会结束后,周总理开始在村中视察。
村里没有路,到处是坍塌的烂坯碎砖,断檩条坏门窗支棱着。周总理时而低头时而弯腰,跨过乱七八糟的障碍和纵横交错的地震裂缝,踉跄着走了一条又一条胡同,先后去了7家受灾的农户视察慰问。
从街里过时,废墟上有个半截墙,墙头上坐着个小姑娘,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周总理见状连忙走过去,抱着她亲昵地说:“小朋友,你怎么在这半截墙上坐着啊?墙万一倒了,会砸着你的,可别在这上面坐着了,很危险。”之后,周总理就把她轻轻地放到了地上,还让身边的干部们看是谁家孩子,说没人看管可不行。
村中40多岁的妇女于小俊,见周总理走过来,连忙迎了上来。
周总理问她:“你家里伤人没有?”
于小俊怔了怔,突然跪在周总理面前,一边给他磕头一边声泪俱下:“俺家8个孩子,死了4个……孩子他爹砸伤了,还在窝棚里躺着……”
周总理连忙扶起跪着的于小俊,自己也潸然泪下,哽咽着问:“伤势如何……治疗了没有啊?”
“医疗队给看过了……孩子他爹性命难保……您看……这往后怎么过啊……”于小俊面对总理,像见到了亲人,号啕大哭起来。
“你不要发愁。”周总理拭拭自己的泪,安慰她说,“你丈夫的伤,这里治不好去邢台,邢台治不好去石家庄。”并叮嘱身边的县、乡领导一定记住这个事。
“走,我去看看他的伤。”周总理说着就往窝棚里钻。
于小俊擦一把眼泪,急忙拦住了周总理:“棚子太窄了,危险,孩子他爹也迷糊着……”
在昏暗的小窝棚里,周总理蹲下身子,拉着于小俊丈夫的手,察看他的伤情,还为他掖了掖被角,再次嘱咐干部们要千方百计为他治好伤:“她家受灾这么重,你们一定要好好帮助她,把她丈夫的伤一定治好。”
从于小俊家出来,走到路东,周总理见有一口井,井口高低不平、一片泥泞,就走过去,站在井边问:“这是吃水井吗?”
“这是苦水井,不能吃。”
“你们吃水怎么办?”
“到河边担水。”
“哦,你们吃水这么困难啊。”周总理严肃地说,“一定要想办法打口甜水井,群众吃水的问题要解决,尽快解决!”
慰问了村里的家家户户,周总理却毫无倦容,走进村头的帐篷里召开座谈会。
帐篷里只有一张桌子,三条板凳,一个竹皮暖壶,几只农家用的粗瓷大碗。
大家进来,周总理礼让地说:“同志们辛苦了,快坐。”大家促膝交谈。
正谈话时,有位同志往粗瓷大碗里倒了一碗白开水,捧给周总理。周总理双手接过,放在桌上继续谈话。那天有风,帐篷遮挡不严,碗里荡进了尘土。周总理端碗要喝时,他身边的警卫员过来按碗阻止,周总理没有理会,端起大碗,轻轻吹掉水皮上的尘土,然后一饮而尽……
直到傍晚,周总理才离开白家寨乘直升机向石家庄飞去。
周总理走后,白家寨公社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群众响应周总理的指示。从此,“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十六字抗震方针,响彻在邢台地区的田野上和村庄里……
在整洁阔大、清新明丽的白家寨村街上徜徉,我似乎感受到这里的空气中,无不蕴藏着当年周总理在这里遗留下的精神气韵和特质。
问起目前的生活状态,村民连声道:“好,好,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能挣钱,我们在家里,搞养殖,养猪,养鸡,养鹅,挣钱,过得好……”
是啊,周总理对邢台大地震的视察和慰问,给大灾过后的白家寨和邢台人民带来了永志不忘的心灵抚慰和精神鼓舞,并在50年间凝聚成了“不怕难、不服输、自强不息”的“邢台抗震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滋养和培植邢台人民意志和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会代代相传,千古流芳。
(作者:贾兴安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百家》主编)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