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快催生"桥段借鉴" 不少电视剧靠"拼图"赚收视
■本报记者 张祯希
随着维持琼瑶胜诉的结果公布,编剧于正与琼瑶持续了近19个月的侵权案日前落下帷幕。早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琼瑶就收到了139位编剧的联名支持,对于这个结果,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虽然案件落下帷幕,但近期一则于正早先接受采访的视频,又引发了业界对这一事件的新一轮反思。视频中当被问及抄袭时,于正“坦言”:“艺术需要传承与发展,中国电视剧发展这么多年,你敢说哪个桥段没有被人用过?”并称自己只是“借鉴”,所以从来没有遭受过法律惩罚。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机械化地拼凑热门“桥段”,正成为不少电视剧撬动收视率的“省力杠杆”。编剧汪海林认为,正是浮躁、挣快钱的风气催生出越来越多类似的抄袭行为。
紧跟当下最时髦“桥段”
于正口中的“桥段”,被琼瑶指出“借鉴”了《梅花烙》剧本21处之多,而正是这些高密度的近似“表达”,让法院最终认定琼瑶胜诉。有剧评人指出,被指抄袭的电视剧《宫锁连城》在播出阶段,抱怨其与《梅花烙》的高度相似的观众并不多,因为这些年,大家被“似曾相识”的情节刷屏的经历实在太“丰富”了。“换错孩子”“车祸失忆”“中年遇初恋”“闺蜜成情敌”“农村婆婆进城”等桥段,就像快时尚中的“爆款”,在“黄金档”扫一圈荧屏,总能看见一二。
紧跟当下最时髦的“桥段”成为不少电视剧遵循的法则。导演郑晓龙就说起过这样一个例子:自己的《甄嬛传》走红后,立马就掀起了一股“宫斗”热潮。不少电视剧把《甄嬛传》中“滑胎”“下毒”“假孕”等桥段用了个遍。甚至一度出现只要涉及清宫题材,就会被强制要求带入“宫斗”模式的现象。曾有一位导演向郑晓龙抱怨,自己的一部作品在拍摄过程中,不断被投资方叫停重做,原因竟是“《甄嬛传》里不是这么演的”。
机械化生产拼凑“收视快消品”
“原创多费劲啊,慢,跟电视台解释不清,电视台也搞不懂,当你告诉某个电视台,我就是抄某部热门剧时,他们可能当场就决定要。”为什么类似的“高仿”情节越来越多?汪海林将原因归结为“钱快,省事,一些播放平台也喜欢”,在他看来,正是浮躁、挣快钱的风气催生出了拼凑桥段的风潮。
排列组合“经典元素”的确能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密度的看点。有编剧透露,一些电视剧的编剧完全采用机械化的操作方式。找来两部现成的高收视作品,用一部的情节作主线内容,另另一部的情节作复线内容,就能立马拼凑出一部全新的作品。省去了编剧构思情节与琢磨人物的精力,这类作品的生产周期通常只有几个月。
然而,“拼贴手”忙于集齐“爆款”桥段,遗落的却是现实逻辑与创作规律,这正是现在不少作品不断被封为“雷剧”的原因。
“当艺术仅仅只讲商业逻辑,也许就难出经典。”导演阎建钢认为,当下的这类“雷剧”甚至不能被称为“作品”。而机械化的“拼图游戏”,只能拼出没有余味的“收视快消品”。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