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幼儿与周围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纲要》的不断学习,使我们认识到:随着幼教的深入,幼儿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做准备的已经确立,如何使孩子乐学、会学已经成为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各领域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重心的转移。如今,健康教育领域,体育活动的重心已从机械和单纯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转向使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运动学习以及体能全面、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和需要。
《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在发展可能性,给予儿童发展的机会”,又指出“儿童通过与的相互作用生成开展活动”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通过利用幼儿园场地、器材,形成各个活动区域,让幼儿在良好的体育中能充分地活动,幼儿可以打破班级界限,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活动,在或合作运动中提高自主运动能力。使每个幼儿的基本动作,运动能力,个性等在不同水平上均得到发展。它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对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它与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相比较,有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富有自主性,性等特点。
同时,在领导和专家的鼓励和指导下,通过组织教师们不断地学习和讨论,我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尝试,只要是符合学前教育新的,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就应该去大胆地实践和探索。
《纲 要》中指出“ 要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 、积极的 、支持性的,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 、社会作为发展儿童的重要资源 。”通过学习
中“以人为本” “终身教育”等观念,我们改变了以往晨间锻炼以班级为单位的模式,探索出按场地 、运动量 、 锻炼部位 、 指导重点划分的锻炼区域,使幼儿拥有更加广阔的锻炼空间 、更加丰富的锻炼内容。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和调整活动区域、合作玩伴、积极愉悦地投入到喜爱的活动项目中。
《纲要》提到“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认同“大课程”的教育,并在户外场地的整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一切因素,开辟了多样化的地质地貌,如准备开设哪些活动区,应当在什么地方设置,需要多大的空间,各区域之间怎样联系,周围应该怎样利用等等。我们根据发展幼儿的基本运动,对活动区域进行了划分,设置了钻爬区、跑跳区、平衡区、攀爬区、投掷区、等。又根据幼儿使用运动器械的特点,增加了球类区、车类区。在设置区域时,考虑各区域之间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既有活动量大的,也有活动量较小的;既有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也有综合身体素质的区域,并在各区域上都设置了明显的标志。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各区域活动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不断适应幼儿活动与发展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将幼儿园的整体调动起来,全面、完善地为幼儿提供体育活动的良好,我园在园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将教学楼后侧原本是花坛的地方开辟为幼儿活动的沙地,将旗杆后无人问津的场地开发幼儿不同难度的攀爬墙、充满趣味的墙面仿拂成了孩子们又一方探险、刺激的活动场所,又将动物园前开辟幼儿戏水池,为幼儿夏季活动提供了。
要让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活动的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是个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活动的质量。
1.首先,我们在各活动区内尽可能地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如在跳跃区,提供了纵跳触物的水果玩具、多种高度的跨跳栏栅、羊角球、蹦跳球、绳子等多种活动材料,每个孩子都有器材活动。
2.在活动的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中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有助于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运动兴趣、能力都得到发展。如在平衡区,有走平衡台、平衡板、走树桩、梅花桩、走高低不同的梯子、平衡箱等。
3.活动材料的投放可与游戏方法有机结合。如攀爬区,将不同的钻、攀、爬活动材料相互连接,幼儿按序完成。
组织全员教师结合实践讨论了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分层指导要点,实践研究涉及走、平衡区、钻爬区、投掷区、跑跳区,教师在评析,讨论制定调整方案,在实践+反思+实践教研活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了教师在区域体育活动中指导,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1、提供具有层次性、趣味性、情境性的活动材料,并进行层次指导,以促进不同幼儿发展。
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材料可引发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愿望和构想,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和活动。区域体育活动材料的投放对幼儿体育活动过程与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因而我们在投放材料上注重了层次性、趣味性。另外教师在活动中灵活的引导、指导幼儿选择层次材料,促进幼儿原有水平提高。
2、提供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需求的多层次材料,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年龄、能力的差异,我们在投放材料时考虑了材料的层次性,使每个幼儿都能在与不同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不同区域均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满足小、中、大不同年龄班幼儿发展的活动区材料,并以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与相关材料有效互动,如爬区小班投放两手着地的屈膝爬的垫子,中班提供手脚着地屈膝爬的小动物手掌,大班提供匍匐爬的垫子和网子。
另外教师研究出同一年龄段如何体现层次,表现在教师能按高矮、大小、宽窄、远近等投放不同的材料,教师能根据幼儿水平不断更换,让不同水平幼儿均与材料线、提供趣味性的情境性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而材料是引导幼儿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设计投放一些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材料,以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情境性游戏要源于不同年龄幼儿的生活经验,在跑区,教师为幼儿创设小猴摘桃的游戏,钻爬区小班创设小乌龟背果子的游戏,中班创设小动物运粮食的游戏,大班创设炸碉堡的游戏,调动了不同年龄班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当幼儿兴趣不高时,随时增加游戏情景,不断激发幼儿参加与活动的兴趣,达到锻炼的目的。
4、同一年龄班教师关注幼儿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有目的因人施教,进行层次指导
同一年龄班幼儿,各自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这种差异给予相应的教育指导。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感到要关注幼儿的动作发展。动作既能掌握不好时,可采取语言提示、动作示范、同伴学习、鼓励、帮助的方法,进行动作技能的指导,如:在投掷区中,当幼儿挥臂动作不准确时,教师采取动作示范和相同班学习的方法指导幼儿,使幼儿动作更加准确。当幼儿动作掌握较好时,可依据幼儿水平,为幼儿提供挑战性材料,可在幼儿不同的身体部位增加不同大小的负重。如在幼儿走平衡时,教师根据幼儿平衡能力,引导幼儿依次拿一些轻物,拿一些重物,头顶大小物体,双肩顶物,两人合作运物等,逐渐加难度,进行层次指导,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因此,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教师心中要装着目标,根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目标可上下浮动,最终让每个幼儿在得到锻炼的同时,都能获得发展、提高。
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放开幼儿的手脚,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活动前,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活动中对幼儿要细心观察。如取放玩具的常规,换区域的常规,大带小的常规,脱放衣裤的常规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各区域的负责老师观察每个幼儿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有创新动作,老师就引导其他幼儿学习模仿。许多小班的孩子胆怯,在陌生老师面前变得拘谨,容易使活动受到局限。这时,老师就去主动招呼幼儿,做幼儿的玩伴,参与到活动中,以自身的“动”来引导幼儿的“动”。
1.通过区城体育活动,我们发现教师组织活动的时间比原来大大减少,指导幼儿的时间增加了,幼儿的实际运动密度增加了,使幼儿在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切实地提高和发展。
2.由于采取了自主的活动形式,尊重了幼儿活动的意愿,注意个性差异,使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提高,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全园性的区域活动,促进了孩子的个体社会化。如在“大带小”的活动中,培养了大班孩子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小班孩子也能大胆地参与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4.教师们在指导方法上,逐渐地改变了单一和死板的方法,随机指导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探索还刚刚开始,取得的收获是初浅的,在活动的内容、形式、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深化探索。
中“以人为本” “终身教育”等观念,我们改变了以往晨间锻炼以班级为单位的模式,探索出按场地 、运动量 、 锻炼部位 、 指导重点划分的锻炼区域,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运动学习以及体能全面、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