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 促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在我国当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能轻体能、家长过度保护等现象,加之大多数家庭都居住于高楼大厦之中,邻里间的往来甚少,孩子们户外活动及与同伴间交往的机会很贫乏,使得孩子们的肢体动作以及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于是,赋予我们幼儿园更大的责任。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体育运动是幼儿的本能,是直接受他们的生、心理发育的规律所支配。身体活动能力较强的孩子,会在成人的称赞中、小伙伴的羡慕中,逐渐形成肯定“自我”的概念,从而促使他们建立自信进而独立尝试新的活动;同时,参加运动是幼儿探索客体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他们不仅需要通过运动来感知世界,而且需要通过运动来积累经验,从而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打下基础。我园具有户外场地面积大的优势,在保证体育课和每日正常户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体育活动的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1、什么是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
是根据健康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创设若干运动区域,投放不同的运动器具,幼儿打破年龄、班级界限在各个区域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自主地参与活动,发展基本动作,同时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不断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
2、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自主选择活动区域、自主选择活动材料、自主选择游戏伙伴。
(2)趣味性: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中发展基本动作。
(3)挑战性:不同的游戏材料提供了充分的挑战空间。
(4)整合性:户外区域混龄活动能整合健康、语言、社会等领域的内容。
二、户外区域混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对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形式的一种补充。强调将单纯、机械的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转向使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1、开发活动场地,合理创设区域。
我们首先为幼儿创设了不同质地的户外活动场地:塑胶软化地面、人工草坪、砖地、风雨天户外活动场地等,对全园的活动场地进行了全面的规划。继而充分挖掘各种场地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器械的功效:以基本动作作为划分区域的标准,分别创设了钻爬区、跑区、跳区、平衡区、投掷区;根据幼儿使用运动器械的特点,创设了车类区和球类区。在设置区域时我们考虑到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既有活动量大的,也有活动量小的;既有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又有锻炼幼儿综合身体素质的。
2、合理投放材料,物化活动目标。
在活动区内投放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活动材料。如跳区,投放了羊角球、跳跳球、跳绳、悬吊的棉质玩具(纵跳触物);车区投放了扭扭车、高矮不同的小三轮车等,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材料活动。由于是混龄活动,幼儿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凸显其中,为此,我们在各个活动区创设了适合不同水平幼儿的游戏情境和活动材料。如平衡区,在入口处有三条小路可以通向前方,即高矮、宽窄各不相同的平衡木。在通往下一个目标的道路则是由高矮不同的梅花桩和轮胎铺就。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从而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有助于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均得到发展。
混龄体育活动不同于日常的集体游戏,只有最大限度地将活动的规则和目标物化在材料中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区域的创设中设置不同的标记、符号给幼儿以引领与提示。如车类区:画上“车道”、“人行横道线”、“停车场”等,幼儿便可在游戏中“各行其道”地按规则游戏,无须教师过多的语言提示。
3、定期定时开展,建立常态机制。
每周定时开放两次活动区,用不同颜色的手腕花作为区域标志,以控制各区域活动人数,从而保证幼儿活动的空间与密度。不同年龄班的幼儿佩戴不同颜色的丝带参加混龄活动。教师固定区域进行指导,通过不同颜色的丝带分辨幼儿的年龄段,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定期进行区域轮换。
全园幼儿听音乐统一进入活动区,活动中有一次听音乐统一换区,以保证幼儿活动内容的相对稳定和及时调整。
三、户外区域混龄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户外区域混龄活动是放开幼儿的手脚,而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活动计划的制定是实现科学指导的切入点。它能增强教师指导的目的意识,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依据各活动区的教育功能以及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重点与策略。
活动前教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有可能怎样做有心理准备;在活动中以观察为前提,采用有效的指导策略给幼儿以适时的引导与帮助。幼儿活动前,教师应组织幼儿做好身体各关节的准备活动,活动后应有方松环节,以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教师的指导策略: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如:钻爬区的“打猎”、“炸敌堡”、“小刺猬摘果子”;跳区的“青蛙跳”;平衡区的“小扁担”;投掷区的“小小投球手”等一系列游戏情境,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提供支持性的材料。如:有的幼儿平衡能力较强,单独走过“高桩”对他来讲难度相对较小,于是“双人小汽车”、“小扁担”、“小油桶”等材料的加入为他的活动增加了难度与挑战。
3、教师、同伴的示范。
4、教师的语言指导。
5、教师肢体语言的支持。如:有的幼儿想跳高箱,但又缺乏勇气,站在上面迟迟不肯向下跳,教师伸出一只手、给幼儿一个鼓励的眼神,便大大增加了他的信心。
四、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的实践反思:
1、收获:
(1)合谐的个性发展。
以往的活动都是教师组织,幼儿被动地跟从,区域混龄活动中大大提高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自由结伴进行游戏,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了不同水平的幼儿,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2)全方位的经验提升。
从幼儿的角度看,多区域的体育活动使幼儿的基本动作得到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均达到本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及具挑战性的材料锻炼了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的能力:当幼儿遇到困难老师要给予帮助时她会说上一句“我自己行”;打破班级、年龄界限的混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放学时你会看到他们各自开心地打着招呼“哥哥再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合作能力,帮助同伴、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从教师的角度看,指导混龄活动需要教师熟知的不仅仅是自己执教年龄班的基本动作要领、要求及幼儿的发展水平了,而是要全方位的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及全体幼儿的实际水平,这就促进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组织的时间少了,观察、指导的时间多了,要求教师加强对于“应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何分析、怎样指导”等内容的思考,对促进教师随机指导等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2、对活动的思考:
户外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应有适宜不同季节的材料及活动设置。如:冬季如何加大活动量及活动密度,夏季怎样减少活动量大的内容等。另外,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得到家长的理解、帮助与支持是我们开展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的有力保障。
我们将继续探索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的内容、组织与指导,使其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全体幼儿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