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拉松跑向美好未来 未来扩容已经很难
从最初的小众运动发展到全民参与,马拉松运动已成为一种时尚深入百姓生活。而由此引发的话题也为大众广泛关注。10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做客总局政府网站在线访谈,与网友互动交流。
网友:北京马拉松的名额有限,能否扩容?
王大卫:北京马拉松扩容很难,这主要是基于在天安门广场这一特殊起点。另外,世界很多马拉松赛事也会对参赛名额进行限制,保证品质。从北京马拉松今后发展来看,在人数上的突破难度依然很大,但我们会增加更多跑全程的人数比例。下一步可能会采取一些预报名或抽签报名等国际通行做法,让报名更有效、更公平。
网友:北京马拉松开赛在即,会出现“戴口罩跑北马”的现象吗?
王大卫:马拉松比赛在户外进行,难免受到天气影响。我们现在得到的消息是10月20日北京晴天,空气质量不错。赛事主办单位的一切竞赛组织工作都要以人为本,以所有参赛者的安全、健康为第一出发点,要对天气、安保等方面做多个预案,尽可能保障参赛人员的安全和健康。至于PM2.5数值多大就不适宜比赛,目前还没有规定。
网友:北京马拉松的安保、医疗、补给等工作筹备如何?
王大卫:马拉松比赛有专门的规程规定,每5公里设有一个饮料站和救护点,5公里后,每隔2.5公里设有水站。在沿途还有8到10家指定医院随时准备急救。每100米处有志愿者,他们都是经过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培训的。
今年,我们还特意在30公里到35公里阶段提供能量棒。多年来,赛事组织经验和各方面配套措施一直都在提高。
网友:北京马拉松为何如此受追捧?
王大卫:北京马拉松从1981年开始举办,到今年已经33届了,有一定的传统和历史。我们提倡突出特色,赛事多样化。各地马拉松要根据当地文化、锻炼人群、城市发展等进行赛事定位。第一,要把品牌做好,充分认识公益的赛事定性。第二,它是为跑步爱好者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让参赛者得到优质的服务与体验。第三,当地政府要充分认识、重视赛事,才能更好地打造公共体育产品,提供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
网友:近年来马拉松红遍大江南北,原因何在?
王大卫:社会经济发展、群众健康意识提高是马拉松运动受热捧的重要基础。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马拉松简单经济,适合大部分人群。跑步能由内而外提升人体健康指数,在塑造健美肌肉的同时,提升心血管功能。参与马拉松赛事,可以在检验平日跑步成果的同时,享受跑友盛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网友:今年,田径中心共主办了多少马拉松赛事?
王大卫:今年有29个城市举办全程或半程马拉松,有8个城市举办10公里跑,还有3个城市共同举办了超100公里的比赛。我们说的马拉松赛事,实际上是不同赛程的比赛,所以都加起来,今年共有40个城市举办了马拉松赛事。
网友:申办马拉松赛事,具体的审批流程是什么?
王大卫:举办马拉松赛事首先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因为马拉松比赛在城市里举行,需动用城市道路,这就涉及封路的问题。其次要得到当地体育主管部门的同意。此后便可向田径运动管理中心进行申报,我们中心专门成立了马拉松办公室,中国田径协会也将成立马拉松委员会,更好地管理与服务全国的马拉松赛事。如果涉及国际性比赛,还需向国家体育总局进行申请、报批。
网友:发展马拉松运动有何困难,如何解决?
王大卫:一是受客观条件限制,如马拉松赛道分时段封闭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等。这点可以通过分段、限时放行,不搞环闭式赛道等方法,减少赛事对交通的影响。二是举办马拉松赛事存在认知瓶颈,如我们如何看待赛事中猝死等偶发事件。猝死具有复杂性,进行任何运动,即使不运动也有可能猝死,所以不能为此因噎废食。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参赛者安全,赛事组织者一是要针对马拉松、跑步运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宣传与普及;二是正确引导参赛者科学备赛与参赛;三是提供医疗救护保障,及时发现问题,尽早抢救;四是提供保险理赔服务。
网友:本期访谈题目是跑向美好未来,马拉松如何能“跑向美好未来”?
王大卫:马拉松不同于在体育场或者体育馆举办的比赛,它是在一座城市举办的流动赛事。参与马拉松的既有专业运动员,也有跑步发烧友等业余选手,而后者占90%的比例。从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体育锻炼人群中,跑步人群规模最大。所以马拉松是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的赛场,也是大众健身的平台,同时它也是企业、商家展示自我的黄金台。一场马拉松,一座城市,一种精神,马拉松唤醒人们内心的力量,跑向美好未来。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