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承载到开放,百度百科打造知识生态圈
中新网12月30日电 作为百度百科年终最重要的大型盘点,“史记.2015”今年的线下活动格外不同,主题“开放生态知赢未来——史记•2015暨百度百科开放论坛”就已经暴露秘密,此次活动的主角不只是盘点,还有开放论坛的无缝对接。
作为当前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坐拥超过1300万个词条、每天4亿以上用户检索,百度百科早已承载了中国人最广泛知识需求,现在为何再次强调开放?
先从“知识在哪里”这个问题说起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在教育学生时所说的话。
今天互联网早已打破了传统闭塞的信息环境,信息的触点越来越多,每一次公共事件、每一个新鲜趣闻,都会带来知识传播的社会浪潮。同时对于个人而言,更加频繁的互联网社交、更高强度的生活节奏,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在对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产生疑问。
互联网知识产品的前景非常美妙,但网民也在对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更全面的要求,人类数千年文明中的知识浩如烟海,即便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最大的图书馆也无法囊括全人类智慧。再者是更快速的需求,人们更希望一站式获取有效信息,而不是全网海淘。于是,我们就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到底在哪儿?
知识来源应有三条通道,不应把企业排除在“知识圈”之外
传统认知中,知识的来源无外乎两个,一个是权威机构,另一个则是“民间高人”。与一些知识平台过于沉溺于某个单项内容来源不同,百度百科一直在努力保持内容来源的多样化,从而让平台始终保持在客观、平衡的状态之中。
早在2006年互联网还是以“网站编辑”主导的时候,百度百科就建立起了完善的UGC模式,借助于民间智慧实现了知识内容的极大丰富。为了保证内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百度百科在严格的审核制度之外,还与权威机构加强合作。随着PGC内容来源的强化,“UGC+PGC”双通道的平衡使用,让百度百科的内容建设进入到新的阶段:聚拢了众多权威机构成为内容贡献者,同时又反馈给这些机构需要的影响力、技术回报。
不过实际上,除了权威机构和民间高人之外,还有一批知识的拥有者一直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企业。很多人提起知识便想起公益,一说起企业却只知道商业,这其实是一种狭义上的认知,要知道在当今社会中、尤其是在与人们生活最为紧密的实用学科中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企业所创造的。
只有一个更开放的百度百科,才能满足三个内容来源同时开启的要求。在商业内容与知识平台中找到嫁接平衡点,不仅不会带来用户体验的下降,反而会解决人们想要得到更全面知识的难题。
百度百科开放战略,将互联网知识平台带入新的层次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阅读习惯变化,传统的图文形式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求知需求。虽然百度百科掌握着当前中文互联网领域最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在优质内容资源方面仍需要合作伙伴的支持。百度百科的开放战略是真正意义上的“敞开怀抱”,只要有优质权威内容的机构,便可以与百度百科合作。
在一些景点词条中,我们能够看到全景、航拍、天气和拥挤度数据。在明星词条中,新闻、微博等版块被加入其中。在电影词条中,百度百科不仅可看预告片,还可直接购票。在医院词条中,除了介绍之外还可在线预约……从丰富内容到连接人与服务,百度百科打造出了一站式的知识平台。伊利、Roobo机器人等企业,也借助百度百科实现了新的玩法,提升了用户体验。
百度百科开放自己平台和技术,机构、企业等提供内容,将科普、用户需求、商业开发更好的结合到了一起,一站式满足用户所有知识需求。企业和权威机构获得影响力提升的机会,平台得以持续成长,在共赢的基础上,人人乐享其成。相比以往人们通过互联网知识平台只能实现“阅读”不同,百度百科的开放战略让平台得以再度进化,已经不再仅是一个平台,而是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生态圈”。
新的“知识生态圈”进入良性运转,随着更多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的知识传播,我们可以预见到百度百科在携手更多合作伙伴之后,对全民知识水平、社会文明进步所能带来的推动力。从这个角度看,百度百科开放战略不仅是平台的运营进化,还是百度百科社会责任的体现,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里,百度百科的知识,或许真的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