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假机票曝旅游网站通病 吸引流量与服务质量难兼顾?
本报记者 曹政
1月7日,傅先生准备从东京乘机返回北京,而办理登机时,被航空公司通知多日前在携程网上预订的机票无效,更受到日本机场的调查;
1月9日,李先生半个月前在携程预订的机票也在起飞前被通知“机票无效”,后来联系航空公司获悉,他买到的“电子客票”在系统中根本查不到。
这两起假机票事件持续发酵。昨天,携程网回应,此事是由于供应商违规操作。但消费者最大的困惑在于,在线旅游平台如果对供应商疏于监管,消费者还能放心买机票吗?
无效电子票号如何产生?
两宗事件中,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困扰着消费者。昨天,李先生和傅先生都向本报记者介绍,按照正常情况,订单支付成功后,乘客就可以拿着携程提供的电子票号到机场办理登机;可到了机场,航空公司均告知他们,这个电子票号是无效的,无法登机。
按理说,电子票号是航空公司给乘客开具的登机凭证,并由固定的系统平台生成。“把这个电子票号放进平台中查询,如果毫无记录,那就可断定这张机票根本没有生成过。”机票行业一位资深人士向记者解释,如果中途机票因其他原因被取消,记录也是能够查询到的。
李先生事后曾联系国航,客服按照电子票号、客人姓名、客人证件号查询,结果系统里根本查不到机票信息。而继续查询预订号后,则获悉“曾接到订单,但因付款时间拖得太久,便取消了订位”。
既然已经取消了订单,李先生的电子票号又是从何而来?记者向携程方面求证,但截至发稿前都未收到具体解释。携程只是在其发表的声明中披露,主要是由于供应商违规操作或供应商员工操作失误造成,且未透露所涉及的供应商名称。
当前国内的旅游平台中,大多采用既自营机票,也出售其它供应商机票的经营模式。一旦出现订票纠纷,平台方往往称是由于供应商违规。此前,并入携程的去哪儿网也频繁被旅客投诉,从而招致多家航空公司的集体封杀。
倒卖里程兑换机票成潜规则
在东京机场未能成功取票的傅先生,则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到了陌生人账户积分兑换的机票。
记者了解到,携程在收到傅先生的投诉后,曾组织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经查,傅先生在携程上预订1月7日从东京回国的机票由供应商出票,由于供应商违规以积分兑换机票,导致傅先生无法登机。
他介绍,联系携程后,又从携程获得另一张机票,而这张机票的会员名称又是另一陌生人,“携程客服甚至让我说是这个人的亲属”。之后,他因此还受到日本机场方面的调查。
会员积分兑换机票业务是项老制度,除了本人可以兑换外,也是可以替他人兑换的。不过,各家航空公司都有限制,以国航、南航、东航为例,需要消费者提前设定8至10人的受益人,而且受益人名单生效期限也基本为登记后的30天到60天。而日本航空恰好要求只有父母、子女、配偶才能兑换。从东京回国的傅先生搭乘日本航空的航班回京,积分换票的幕后违规操作就此显现出来。
倒卖航空公司里程积分兑换的机票给不相干的旅客,已经是机票销售的潜规则之一。但旅客买票时并不知情,一旦有退改签要求,就很容易被航空公司拒绝,从而影响正常行程。
机票有问题平台不知情?
“飞机起飞前一个多小时才得知机票有问题,再联系国内找解决办法,甚至还得重新买机票,很有可能错过飞机。”让旅客纳闷儿的是,即使是供应商的问题,作为平台的携程对“问题机票”知情吗?为何不能尽早通知消费者?
“如果是平台的自营机票,基本能保证机票安全性;如果是供应商的,平台也很难掌握详细情况。”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峰向记者解释,这实际上牵扯到各大旅行平台的通病:为了让机票价格更有竞争力、吸引更多流量,便会选择增加供应商进入平台;而如果供应商涌入平台,对管理上的难题又无暇顾及,这也成为多家旅游网站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杨彦峰说,出境游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在线平台应该通过技术等手段,从现在的事后监管变成事前和事中监管,防止“问题机票”出售给消费者。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