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揭秘搜狐“智能报盘”背后的结构性思维
继腾讯Dreamwriter、新华社快笔小新和新华网“有感而发”的Star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之后,国内机器写作又有新动向。
2月18日,搜狐新闻客户端正式推出国内首个智能股市播报系统——智能报盘,这是继其客户端首页“下拉一下”切换智能推荐模式后,搜狐智能化布局的又一步新棋。
带领这场革新的——搜狐新闻客户端总经理蔡明军——一个工程师出身,扎根互联网十余年、在技术前沿不断摸索前行的新型媒体人。新在哪?他身上多了强调结构性和逻辑性的技术思维。
本期,《中国传媒科技》专访蔡明军,解读“智能报盘”背后的故事。
导读
1.把根基打好,才可发展个性化
2.机器智能重在找到更有价值的逻辑
3.结构性的工作,要放眼于长线利益
4.向功能平台延伸,有所为有所不为
5.把握时代的风口,发挥技之所长
把根基打好,才可发展个性化
《中国传媒科技》:“智能报盘”上线一个月,效果如何?
蔡明军:产品上线后获得了大量反馈,主要来自于用户层面和行业层面。从用户反馈来看,每天坚持看“智能报盘”的用户越来越多,看了之后还会把一些想法和个人需求分享给我们。追求个性化,这也是我们后续产品迭代所追求的。但是初期阶段,我们首先还是要力求播报信号的快速、准确和全面。从行业层面来看,已经有基金公司来找我们谈合作,希望能联合起来深入合作,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服务。
目前“智能报盘”还是定位在做资讯,通过智能机器人(算法与模型)自动筛选、过滤和识别金融市场的信息,有选择性地将有价值反映市场变化趋向的信息提供给用户。这其实意味着我们具有足够的全市场数据获取能力,特别是市场舆情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是比较有价值的,而很多金融公司并没有大规模数据获取的渠道和人群特征的分析能力。而这些数据可以非常好地优化他们的金融产品,能够给用户更好的回报。所以,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还是蛮有期待的。
虽然“智能报盘”仅仅上线一个月,但从反馈来看基本上印证了当初的设想,在用户层和行业层都会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但后续怎么让这些想象力落地成为现实,需要我们团队深思熟虑,确定做哪些、不做哪些、什么时候做。目前收到这么多积极反馈,对我们来说是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促使我们更快也更有目的去继续完善产品。
机器智能重在找到更有价值的逻辑
《中国传媒科技》:因为数据量大等特征,“金融”是最先进入智能化的报道领域。机器写作成为国内外许多富媒体的标配,搜狐没从这点入手,而是开辟一条新道路,最初有怎样的考虑?
蔡明军:这一点其实我们想过很多,我们也研究过一些媒体的机器写作技术,目前的机器写作主要还是模板嵌套,让机器写篇八股文而已,这或许可以代替低阶的编辑写文章,但其实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认为,机器的智能主要是体现在人力不能及的地方。相比较于一篇篇的机器报道,将海量的市场变动信号挖掘出来并及时客观的报道出来会是更有价值。金融市场信号繁多,你选择哪个信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我们的逻辑并不是去生成一篇单一信号的报道,“智能报盘”及之后的个性化订阅分发的逻辑是可以提高效率,并且具有持续发展路径的。给用户和行业提供更高的价值增量,这才是我们的诉求。
《中国传媒科技》:我们知道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智能化是从“下拉一下” 切换智能推荐模式开始的,那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蔡明军:筹备是从2013年开始。那时我刚从外面创业回到搜狐,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移动研发部,主攻内容推荐引擎。当时这个部门只有我一个人,而现在这个部门已经扩展到五六十人了。
“下拉一下”的逻辑就是对所有内容进行清洗识别,然后再把识别后的内容与搜狐的用户画像进行匹配,然后个性化推荐。它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这也是基于搜狐原有的内容沉淀和搜狗的算法建模基础,有很好的底子和实力。在此基础上,金融产品团队和内容推荐引擎团队的同学在一次研讨中,碰撞出“智能报盘”的产品原型。当然,这也要感谢2015年股市的剧烈波动。它确实让很多人受伤,也让很多人在反思,也激发了我们这两个团队同学的想象力。
结构性的工作,要放眼于长线利益
《中国传媒科技》:您说2013年创业后回到搜狐,您之前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
蔡明军:我从2003年到搜狐,最早参与搜狗搜索引擎的研发,后来转战搜狐多个部门,作为技术总监参与搜狐汽车事业部的组建,等等。2011年出去创业做互联网教育网站。那时候“互联网教育”还是很新的概念,当时的逻辑就是想把包括课件、教材、教辅等在内的庞大的内容集合进行有序的处理及筛选,从而提高用户的学习效率,这对用户是更有价值的。
其实我们的每次选择都应该要做长期的考虑而不是短期行为。当初选择去做互联网教育也是深度思考的结果,从一个做媒体影响力的平台走到用知识内容去影响和提升人的教育平台,是一脉相承的。后来我选择回搜狐做资讯内容推荐引擎,是因为资讯的消费相比学习内容来说是快消品,推荐的效果更容易体现,对技术的优劣评价反馈也更快。我们知道机器学习是有一个过程,慢速的用户反馈会导致模型迭代周期长,效果不容易达到预期。
《中国传媒科技》:无论是互联网教育创业还是现在的“智能报盘”,我能看到您坚持的逻辑在里面。
蔡明军:对,我经常跟我们的工程师打气说,我们做的工作是属于结构型变化的领域,做这种领域只会赢不会输。结构型的东西会获得结构型的利益及利益增量,大家就懂得这是持续的长线收益,所以会愿意特别辛苦并快乐地去做。互联网强调学习性组织,团队要有足够的增长空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除了在做“下拉一下”这种最主流路径之外,还要想去做“智能报盘”这类偏垂直领域的产品。对我们来说,它是一个横向的输出,就是把原来沉淀的那些技术、算法,换一种方式更有价值的呈现,而且这个价值是比较持续的。
《中国传媒科技》:你们技术团队的构成,以及整个团队的情况是怎样的?
蔡明军:我们门户原来一直有财经、证券、股票等频道,去年做了一次整合,把他们偏产品、偏工程师的团队并到客户端产品团队。我重新定义他们为“金融工程师”。他们中有做金融市场分析的、有做算法和建模的,还有侧重做系统的,他们有不同的专业细分,但都是跨领域的专业选手。现在他们的核心是做金融数据产品,发挥数据挖掘和机器智能的优势。
向功能平台延伸,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国传媒科技》:您前面提到基金公司有意合作金融产品。“智能报盘”推出后,也有人猜测搜狐新闻客户端在从一个媒体平台向功能平台延伸,您怎么看?
蔡明军:从我自己观点上看,新闻客户端既是一个手机软件产品也是一个内容产品,他的媒体属性和功能属性是相辅相成的。媒体属性主要看的是内容影响力,这一块对搜狐来说具有非常好的历史沉淀和品牌号召力。但如果停留在媒体影响力上,会不够持续和稳定。比如说一个好记者或者一篇优秀的文章,它的穿透力很强,传播力很广,但从用户端来看并不会有足够的沉淀,也就是二次获客的成本依然很高。而有功能支撑的时候,用户的回头率会更高,这样一来也会是一个正向循环。所以这也是我们要延展更多功能属性的原因,它是一个平衡。
最近,我们在市场上推出了新的广告语“看新闻,还是得用搜狐”,这里面的 “用”字就是体现了它的功能属性。
但是在新闻客户端功能的选择上,我们会非常慎重,还是要考虑在新闻及泛资讯的场景下去做。也就是要把资讯服务化,而不是去做O2O或其他什么业务。那些肯定不会是新闻客户端来做,这一点必须要区别开。
把握时代的风口,发挥技之所长
《中国传媒科技》:谈谈您个人,我挺好奇一个技术达人去做产品的全盘管理,优势显而易见,会有吃力的地方么?
蔡明军:对我个人来说问题不是太大,因为我并不是从头到尾只做技术,尤其多年的创业经历,让我在团队组织管理、商业判断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积累。目前我的工作中心还是在产品管理上,第一是能够判断并选择有价值的事和路径,第二是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执行,并且可以与集团各个部门有效协同,发挥大兵团作战能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传媒科技》:除了内容推荐引擎方面,您近期还关注哪些技术领域?
蔡明军:技术领域肯定还是长期关注在机器学习等智能领域。当然整个行业产业的前沿技术,也会特别特别关注。因为没有对接产业的话,是抓不到风口的。现在很明显的两个风口,一个是关乎内容形态变化的技术,即VR和AR,这一定是一个跨界、跨时代的事情,会带来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另一个领域是与物联网和5G相关的,我称之为“场景智能”。
这两类都会导致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连接行为发生改变,也必然给我们所说的媒体属性和功能属性带来影响。只有抓住这些变化,才能持续在媒体体验和功能体验上给用户带来价值。
【写在后面】
用搜狐CEO张朝阳的话说,搜狐是在重新定义新闻客户端。搜狐内部会议时曾反思:在微信、微博这个时代,资讯市场为什么还要有新闻客户端呢?存在感是什么?
蔡明军的思考是,对于资讯,在微信、微博上更偏向于社交人的推荐,而用户对微信的第一诉求并非为获取有价值的资讯。所以新闻客户端在这个层面上肯定要去做足,要不断提升内容的品质、可信任度和用户体验。说到用户体验,又回到了那个“用”字。就如蔡明军所说,“对用户更有价值,说白了就是用户会反复用,这样我们就会有沉淀,没有用户沉淀一切都是虚的。”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