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诗文6年前曾夺横渡冠军 最大心愿是见罗雪娟
横渡钱塘江这个活动,在杭州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当然,这里指的是大规模集中横渡,如果算上杭州市民,普通游泳爱好者自发的横渡活动,肯定会更长。横渡活动的举办地点,也经历了多次变动,从钱江一桥靠上游的西面位置,到中断12年后重启,转移到大桥的东面,再到近几年的市民中心旁,城市阳台位置江面,只有一点是不曾改变的——每一次横渡,都是从江的南岸(滨江),游到北岸市区方向。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一项受欢迎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肯定是越办越盛大,越来越人性化和舒适化的。总体而言,这样的判断放到横渡钱塘江活动上也没有错,不过,在陷入回忆的老人那里,也并非绝对,至少,几十年江岸的那一大片柔软沙滩,比现在的水泥堤岸更适合游泳者下水,另外,在参与横渡的总人数上,现在已经很热闹的横渡 ,比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巅峰时期的横渡,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1976年横渡前,选手相互整理衣服。
发乎于情的渊源
善泳者眼里,横渡就是个饭后闲暇的消遣
现实情况下,进化总是和退化同时产生的。在很多历经了岁月打磨的老人眼中,现代的资讯信息,交通通讯,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不可想象的巨大迈进,但现代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却与过去的很多运动爱好者难以相比,已经习惯了在静水游泳池里嬉戏的杭州人,在水里的野性和勇气,呈现退化的趋势。以横渡钱塘江活动为例,不少人是抱着尝试,挑战的心态去参与的,殊不知半个世纪前,对住在江边的杭州人而言,横渡也不过就是饭后闲暇的消遣。
喜欢游泳的老杭州,会在夏天的空闲时,骑着车到九溪和浙大三校区一带,找棵长得茂密的大树,把车往树下一倒,脱光了衣服就开始横渡——那个时候治安好,也不虞车子衣服会被人偷——在江上打个来回用不了多长时间,上岸穿衣服,推着车在路边花几分钱,买个“烧瓜”(黄金瓜大小,不甜,便宜,现在市面上已看不到)补充能量和水分,吃完骑上车,上班或是上学去。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和塔游泳场设立并对外开放,促使了集中大规模的横渡活动诞生,每年的横渡活动时间不定,总在七八月间,不用发动和宣传,参与横渡的人数能达到数千人,多过现在。事实上,杭州历史上的大多数横渡,都在六和塔游泳场进行,而这个游泳场在之江路改造时关闭后,横渡也随之停摆。
狂热年月的狂热横渡
顶峰一万五千人,横渡要一整天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之后,每一年的7月16日,成为杭州横渡活动雷打不动的举办时间,个中意义不言而喻。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钱塘江潮水的相关讯息:钱塘潮闻名天下,却不是只有农历七月十八才有,其实,潮水每天都有两次;每个月的月初和月中,都会有两个潮水比较大的日子。对于横渡者来说,在涨潮时下水是极为凶险的,个体的力量在自然潮水中根本不值一提,因而,现在的横渡活动,一般会选择小潮汛时期,江水比较温和的时段,又是双休日时间举办活动。
把横渡固定在每年公历的同一天举办,问题产生了——如果那一天刚好是农历十八前后,碰上大潮,横渡者将非常危险。
恢复横渡运动的发起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担任救生员的张英杰回忆,六七十年代的许多横渡者,是非常狂热的,“很多人举着‘红宝书’下水,为保证书不被水浸湿,他们只用一只手划水。有几次,远处潮水的白线已经隐约可见,救生船上的工作人员急的不行,水里的横渡者却坚决不肯上船,他们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战胜自然,游到对岸。个别几个,被强行拉上船后破口大骂。”记者拿到了一份六十年代横渡活动的现场广播稿,截取其中一段,或能映衬出当时人们的心境:
钱塘江啊,你有什么了不起,在渡江英雄们的面前,你更显得渺小无能……
在那时的杭州,横渡活动是极为盛大的,加上准备和善后,有一周的跨度,被称为“横渡周”。在横渡正式开始前,几个国营大厂会组织团队到六和塔下,进行试渡;全市的体育、教育、交通、公安等各部门,以及民兵、驻防部队等,都会派遣力量,加入横渡活动的主办;从各方面抽调的几十艘渔船、拖船,会提早一天汇拢在六和塔下,船工们忙碌一夜,以确保横渡各方面能顺利进行。
达到顶点的横渡活动,从视觉上看,会比现在震撼得多。一万多名横渡者精赤着身子,等待两艘拖船,各拽着10艘运沙货船,将他们载到江对岸的起点,每运载一趟就是1200人,要运十几趟;部队和民兵,会戴盔背枪,进行武装泅渡——他们即便到了江里,也能排成整齐方阵,齐刷刷划水前进。
停摆十二年,老杭州们想它了
苦心两年,横渡差点搞不起来
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在经历了1976年的顶峰之后,参与横渡活动的人数开始逐年下滑——大家都开始忙着“下海”,倒是对下江没啥兴趣了。1994年,狭小的之江路开始大规模改造,江岸的平缓沙滩被水泥和石堆代替,六和塔游泳场关闭,横渡停摆。
张英杰回忆,他在十年后兴起恢复横渡的念头有些偶然,而且与杭报有点关系。某一天,张英杰去杭报楼上的游泳馆运动,换衣服的时候,他身边的两个老杭州正在进行一场阔别多年后的攀谈,其中一个说,上回看到你,还是在横渡活动的拖船上,这一晃十多年了啊,另一个说,是啊,好怀念那个时候,这么多人一起游泳的机会怕是不会再有了。于是,张英杰知道,和他一样对横渡有着深切感情的,不止他一个。
之后,张英杰开始奔走,倡议恢复横渡,而过程并非顺利。要不要再搞横渡,给当时的市体育局和市体育总会出了个难题,内部分歧很大,有人说这个点子很好,可以办,也有人说太不安全,投入大,得不偿失。
张英杰知道,即便能恢复横渡,头一年也不会得到官方在资金上的太多支持。当时,有一家在下沙建楼盘的房地产公司,对横渡活动很感兴趣,准备拿二十多万元出来冠名,结果,后来因为体育局最终否决了提议,不了了之。
2006年,张英杰再度提请恢复横渡,市体育局的态度,是对建议原则上表示赞许,但市体育局和市体育总会,不会以主办方身份支持活动。张英杰不死心,搞了个“曲线救国”,先获得西博会方面的认可,将横渡纳入西博会项目,后搞到了港航局的许可文件,再邀请支持横渡的几位市领导,出任横渡活动的荣誉职位,最后请媒体帮忙,整理撰写横渡历史对杭州诸多影响的稿件。多管齐下,市体育局最终点头,支持恢复横渡钱塘江。
张英杰记得,正式的批文下达,是2006年7月10日,与他和其他各方协定的活动日期,7月22日,只隔了11天。
第一个横渡点
1960年-1994年
第二个横渡点
2006年-2007年
第三个横渡点
2008年至今
制图 王璟
猜猜恢复后的第一次横渡用了多少钱?
知不知道最大牌的横渡冠军是谁?
2006年,恢复后的首次横渡钱塘江,受到了出乎意外的热烈追捧,被投票评选中,被评为最受杭州人欢迎的年度体育活动。
张英杰记得,在横渡结束后,有一位母亲拿着一张打印出来的文稿找上他,想讨要一个公章,“孩子参加横渡挺不容易的,对他也很有纪念意义,您看能不能敲个章,也算是证明留念了。”
张英杰说,恢复后的首次横渡真的没有多余经费,给参加者做任何纪念品,连证书也做不起——启动活动的三万元钱,来自陈伯滔体育基金会;操办横渡的市水上救生协会在活动过程中,又东挪西借了一万多元;活动成功后,市体育局以奖励的形式,发放补偿了这一万多元钱,这就是举办首次横渡的全部花销了。
那一次横渡,只有几百人真正下水,每人交50元钱,给他们报名的市区内各游泳馆,这笔钱用于游泳馆工作人员在横渡期间的各项服务。市水上救生协会,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用在了江上,已经忙成“武疯子”的张英杰下了死命令,管不过来的干脆不要管,只要江里头不淹死人!
活动结束的当天,水上救生协会被公安部门严厉批评——岸上找不到一个管理秩序的工作人员,乱成一锅粥,这样子是要出大事的!张英杰说他当时笑笑,虚心接受批评。
之后的故事大家应该知道了,横渡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不仅有横渡,还有摩托艇和拖伞等水上表演,还有专业竞技组,还有证书、钥匙扣、胸章等各种各样的纪念物品。
还有一件事情值得提一下,2007年的第二届横渡,当女子组冠军上岸,众多媒体记者拥上前采访,把这个内向的杭州小姑娘吓个不轻。她应该是第一次被这么多人采访,声音小得可以用蚊子叫唤来形容:“我喜欢安静地看着江水流淌……我的最大心愿,是能看到罗雪娟。”
数年之后,一大半中国人都记住的她的名字,她叫叶诗文,奥运冠军。 文 / 廖旭钢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