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呼唤男版"李娜" 单飞需要管理者勇气
时代真的不同了。田亮被“封杀”或许只因意气用事,网管中心同意李娜、郑洁等“单飞”则是罕见的勇气。如今孙杨“希望教练给自己开小灶”的朴素愿景,其实与之类似。这也是在游泳这个世界主流项目上让“举国体制”逐步退出,“国家主导”逐步让位于“社会参与”,推动中国体育迈向市场化、职业化和产业化不可或缺的一步。
比处理“田亮危机”
更加开明开放
显然,在为国争光、国家至上的核心利益面前,孙杨与朱志根的选择毫无二致。令人深思的,是新闻出炉后十余小时,新浪转载的两三篇主题报道,引发了一万次以上的网友跟帖评论,他们几乎一面倒地反对孙杨重归朱志根门下。
而前线采访的中国记者中,有人质疑:朱指导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今现身说法有邀功之嫌。也有人猜测:在世锦赛和孙杨的比赛行将收官之际,朱志根接受专访是刻意为之,是师徒破镜重圆前的舆论先行。还有分析认为:孙朱私下已经达成默契,如今朱志根公开称赞孙杨及感谢其父母、承诺专心指导孙杨,以更积极、更柔性的方式方法面对师徒场内外的生活与训练,不过是给双方、特别是给孙杨一个台阶,这是多方出面斡旋调停下的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也有人观望:所谓“中国式复合”,好戏才刚开头,前景犹未可知。
这起风波让人想起了田亮。2004年奥运会后,田亮也是因为恋情曝光和商业代言等而招致“封杀”。值得肯定的是,八年之后,游泳中心在应对孙杨的“离经叛道”比起处理“田亮危机”时有更加开明的态度和开放的尺度。经过争取,孙杨如愿来到巴塞罗那,还比原计划多参加了两项比赛,赢得了在逆境中爆发、甚至灿烂夺目的机会。
死死抱住“举国体制”
是叶公好龙
但是,孙杨的运动生涯该如何继续?当前的主流意见是坚决地“劝和不劝离”。依笔者之见,或去或留,首先应当尊重孙杨的选择。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轻视孙杨的“叛逆”给中国泳坛带来的冲击和触动。尤其是,如果管理层思想更加解放一些,完全可能给传统的管理和训练体系带来破冰意义。
时代真的不同了。八年前,田亮或许只是意气用事;五年前,网管中心同意李娜、郑洁等网球尖子“单飞”,是管理者罕见的勇气与举措,也是运动员自主选择和自我释放;如今,孙杨“希望教练给自己开小灶”的朴素愿景,与李娜等人自觉从专业转型为职业,自主选择教练、独力承担训练竞赛经费等做法不过是类似的“具体而微”。从宏观上看,这也是在游泳这个世界主流项目上让“举国体制”逐步退出,“国家主导”逐步让位于“社会参与”,推动中国体育迈向市场化、职业化和产业化不可或缺的一步。
抛开莫衷一是的师徒是非迷雾,搁置众说纷纭的门户之见,每一个中国体育的参与者(包括体育媒体)都不妨冷静、理性直面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趋势。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能一边赞赏西方职业体育和体育产业的主流、积极的经验,一边死死抱住“举国体制”的大腿,躺在国家财政拨款和纳税人的怀抱里,如同长不大的一直吃奶的孩子。这一点,对于体制内的管理层和敢为天下呼的媒体来说最为重要;因为一方掌控着庞大的体育资源,另一方是体育事业和产业迈向前进的最积极的推动力量。
我们需要冠军,需要像菲尔普斯那样的游泳之王,在举国体制之下,孙杨也许可以争取做到;但是更具划时代意义的是不学好龙的叶公,敢让中国游泳诞生一个男版“李娜”,推动中国游泳管理和培养体系的与时俱进。想象一下,倘若孙杨可以化身“李娜”,父亲般的朱志根能够充当“姜山”,勇敢走出体制象牙塔,充分嫁接和合理运用企业资金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中国游泳的明天将会怎样?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中国体育职业化、产业化的春天,不正需要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吗?!
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汪晖
(发自巴塞罗那)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