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开始取缔一次性塑料吸管,垃圾分类进一步细化
【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崔明轩】7月1日,限制一次用塑料吸管政策正式在台湾上路。台湾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以来,垃圾回收等环保政策一直受到称赞,也值得借鉴。
1日,全台各县市同步稽查“限塑政策”的执行情况。“环保署”称,首日完成1138家稽查工作,并发现两家不符合公告规定,已开立劝导单,实施情形大致良好。“行政院长”苏贞昌预录视频称,政策实施前试了市面上几种台湾制造的纸吸管,结果“经过实验证明,纸吸管材质堪用”。有台湾记者1日早上到一家连锁快餐店观察,发现多数人喝饮料没有用吸管。有店员给了记者一根纸吸管,记者试喝感觉与塑料吸管相近。
今年5月8日,“环保署”公告“一次用塑料吸管限制使用对象及实施方式”,规定政府部门、学校、百货公司业及购物中心、连锁快餐店4大部门约8000家,内食餐饮不得提供一次用塑料吸管。取得“生物可分解塑料”环保标章以及工厂出厂已附有吸管的商品,则不在管制范围内。“环保署”表示,此举主要是为减少从填埋场流入海洋的废弃物,预估一年可减少1亿支塑料吸管。
“限塑政策”刚公布时,曾在岛内引发争议。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环保署”允许业者使用替代方式,包括生物可分解塑料吸管以及改用就口杯盖。“立委”王育敏援引境外杂志报道称,就口杯盖塑料使用量平均比塑料吸管多0.32克至0.88克,改用就口杯盖可能让塑料用量“不减反增”,只是名义上减少一根吸管,但塑料用量没有真正减少。经过连日宣导,台湾民众和一些餐饮店及商场等,目前对“限塑政策”基本都很接受,像麦当劳很早就推动“冷饮直接喝”,仅10%的顾客额外索取吸管;肯德基6月11日起全面改用纸吸管;微风百货旗下10家店6月1日起不提供塑料吸管,微风超市包装从塑料袋变成纸袋,估计每年将减少超过50万个塑料袋。5月,有台湾大学生设计出一款不用吸管也可以喝珍珠奶茶的环保杯,不仅解决大众喝饮料的问题,还获得设计展的大奖。
“限塑政策”只是台湾环保政策的一部分。台湾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2005年起又开始推动“垃圾强制分类计划”。台湾的垃圾主要分为普通垃圾、资源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三大类,其中资源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废铁铝和玻璃容器、废电池、废灯管等;厨余垃圾指一般家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如水果皮、菜叶、过期食品、茶叶渣、咖啡渣等,根据处理方式不同还会细分为生厨余和熟厨余;其余为普通垃圾,不可回收,将直接拉到焚烧厂焚烧。所以在很多台湾家庭的厨房里都会有3个垃圾桶,分别装上述3种垃圾,不出家门便实现了垃圾分类。居民如果不按规定做,将面临1200-6000元新台币的罚款。
为鼓励市民践行垃圾分类,台湾很多城市实行垃圾袋收费政策。这种垃圾袋由可降解塑料制成,上面印有专门标志,按个收费。普通垃圾必须用这种垃圾袋来装,资源垃圾则没有要求,当然也不是按类别随手装到相应袋子里就万事大吉了。像饮料和牛奶盒这类可回收物品,要将内部液体清空后,将盒子清理干净并压扁,才可以投入垃圾袋;灯泡必须用套袋打包,以免打破造成危险;旧衣服也要清洗干净并保持干燥,单独打包交给资源回收车。
岛内小区里一般不设垃圾桶、垃圾箱、密闭式清洁站等设施,而是有专门垃圾车来收垃圾。每天固定时间,垃圾车都会沿着固定线路行驶,同时播放特定音乐提醒市民:可以拿着家里的垃圾来扔了。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台湾民众如今投放垃圾更为便捷。打开手机客户端,就可以看到资源回收、环境监测、垃圾清运以及行人专用垃圾箱等服务信息。台北地区设有1000多个旧衣回收箱,在手机客户端上也可以找到具体位置。
全美最大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尼(Smithsonian)旗下杂志今年1月发表专文称,25年前的台湾生活水平、消费能力提高,同时也让垃圾大增,带来“垃圾岛”这个令人不愉快的绰号,1993年台湾废弃物回收几乎为零,2/3的垃圾掩埋场濒临满量。如今台湾是全球回收计划最有效率的区域之一,约55%的家用与商用垃圾得以回收。2015年,台湾废弃物回收公司超过1600家,年营收达到20亿美元。文章说,台湾成功的垃圾回收系统让台湾人的垃圾制造量从15年前的每人每天制造1.2公斤,大幅减少到现在的850克。据非正式估计,废弃物回收率超过50%,许多垃圾焚化厂处于低度运行状况。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