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先行解决城建软肋 探访赣州古城千年不涝秘诀
规划先行解决城建软肋
记者实地探访赣州古城千年不涝秘诀
本报记者 黄 辉
《法治周末》记者 周孝清
“才下这么一点雨,就可以捉鱼了。”“走,出门看海去。”
眼下正值汛期,很多城市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街道被淹、汽车“潜水”,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所在城市的内涝情况。
6月23日,《法制日报》记者从百度搜索输入“江西内涝”4个关键字,网页弹出了各地汛情,“南昌新建区内多处积水”“上饶玉山县发生严重内涝,部分区域水深达两米以上”……受大暴雨影响,江西省境内部分河流水位大幅度上涨,个别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于6月22日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派出多个防汛工作组到一线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并通知各地做好群众转移准备,防洪排涝形势严竣。
事实上,为防止城市遭受内涝困扰,各地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地下排水系统建设,但内涝整治依然是摆放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不过,在江西省,却有一座千年古城赣州,从未被水淹过。《法制日报》记者近日专程前往赣州古城实地探访,试图从中寻找经验,给现代城市内涝治理提供一点参考。
形成科学排水链条
发挥城市行洪作用
赣州多雨。每逢暴雨,穿城而过的章江、贡江洪水都会上涨。然而,在赣州老城区均井巷居住了30多年的黄师傅却从未见过这座城市发生内涝,“有了福寿沟,我们不担心会出现洪灾”。
黄师傅所提及的福寿沟,是一条北宋年间在赣州城地下修建的排水沟。
根据史料记载,福寿沟长度为12.6公里,占地207平方公里。因为排水沟的布局很像篆体的福字和寿字,故被称为“福寿沟”。
福寿沟是北宋知州刘彝所建,设计时利用了赣州老城中间高、江边低的地势特点,有意增加沟的坡度来加快排水速度。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城内的三池以及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当水排到池塘以后,通过蓄洪、沉淀,再通过城墙周边临江水道修筑的12个“水窗”,让洪水往章江、贡江外排放,从而解决了古城内涝的困境。
在赣江路涌金门,记者找到隐藏在城墙之下的其中一个水窗口。据现场群众介绍,这个排水口的闸门设计十分巧妙,当江水超过里面水位时,闸门就会自动关闭。而当江面水位低于里面的时候,闸门就会自动被水冲开,形成一个科学的排水链。“赣州就是靠这样的排水口阻止江水倒灌的。”现场的一位市民对记者说。
“直到今天,福寿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城市行洪作用。”赣州市水利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012年北京遭遇洪涝灾害之后,福寿沟被广泛关注,赣州古城就像一座“浮城”,其建筑思路对现代防洪极具启发。
地下管网建设不足
低洼地面容易积水
与赣州古城相比较,现代城市建设都是水泥硬化的地面。雨水只能往地下立交桥、地下停车场等低洼处走。如果地下管网建设规模不足,这时低洼处便容易形成内涝或积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的调查显示,在351个城市中,有213个发生过积水内涝,占总数的62%;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甚至还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江西省大中心城市基本都有内涝的痛苦记忆,城市内涝已经是普遍性问题。赣州新城建设也有过内涝的经历。
在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元增看来,设计技术的落后才是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地下管网规划存在一些不足,给新城防洪带来了不少麻烦。而福寿沟是随着地形、地势、水流的变化来设计不同管道的,其中面积较大的福寿沟,沟宽约1米、高约1.6米,“由此才创造了赣州古城千年不涝的奇迹”。
“福寿沟这么宽的横截面,足以让雨水很快流走,也让淤泥很难淤积其中。”赣州市文物局研究员万幼楠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它的切面是不断变化的,到了下面积水多的时候,很多支沟会让界面变得更大。
如今,赣州新城的建设也在不断借鉴福寿沟的经验。据万幼楠介绍,赣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铺设的排水管道口径已增加到800毫米至1500毫米。
据悉,赣州市已经意识到新城建设面临的一些不足,近年来正不断加大投入,统筹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城市综合管廊,做到与新建道路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制定科学城市规划
推进现代社会治理
“解决城市内涝,离不开规划、建设、现代科技和综合治理。”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所所长易外庚对记者说,赣州古城福寿沟的经验之所以名扬全国,就是规划先行。无论是地下水道设计规划,还是水路疏导,赣州老城区的千年不涝正是得益于颇具长远眼光的科学战略规划。
在易外庚看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离不开现代社会治理方式。
他建议,首先要建立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系统,对于暴雨内涝进行综合判断和风险防范。例如,利用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DEM等建立模型,评估风险,“这是内涝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要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建立预警机制,并制定相对应的排涝防洪具体应对措施。另外,要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例如,德国汉堡地下大容量的地下调蓄库、新型雨水处理系统等。
“最后,要建立地面治理指挥系统,包括日常信息预报以及重点区域现场有序管理和人流物流的有效疏导等工作,尽可能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易外庚对记者说。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