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在古代不能吃 而是一种容器将以实笾豆
从“豆”字的甲骨文字形看,有点儿像我们现在用的高脚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有耳,有的无耳。“豆”字最一横代表盖子,下面的“口”表示“豆”内盛有食物,接下来的两条竖线代表高脚(柄),最下面一横表示底座(镫、跗)。
既然“豆”是一种容器,那豆类植物古代用什么字表述呢?“菽”!“菽”字就是古代豆类植物的总称。《说文解字》曰:“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春秋·考异邮》:“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又说:“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还有陆游的《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这里的“菽”就是今天的“大豆”。由于“豆”“菽”两字在古代读音相近,后来逐渐通用,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干脆把“菽”称为“豆”,这样就有了作为植物的“豆”字。
“豆”字在古代不是代表如今的豆类植物,而是一种盛东西的器皿,大多是陶制的,也有木、漆和青铜制品。
“豆”一般是用来盛食物的,有时也作为礼器用。《说文解字》曰:“豆,古食肉器也。”《卖柑者言》:“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这里的“豆”都是盛肉羹的器皿。“豆”的质地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尔雅》中说:“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豆”作为一种容器,与杯、碟、碗、盆一样,既可做名将以实笾豆词,又可以做量词。《左传·昭公三年》就记载说,齐国有豆、区、釜、钟四种容量单位,“四升为豆”,即四升等于一豆。《周礼·考工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里的“豆”字都是量词。
“豆”字变成植物后,作为器皿的“豆”字虽然没有立即消失,但人们已经很少用到它了。到了今天,“豆”字早就和器皿不相干了。但是在博物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陶豆”“青铜豆”之类的古代器物。
青铜豆
摘编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