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以武养德 武术“好门风体育竞技小说完本
少年郎的武术梦
针对近些年家庭独生子女多,教育缺乏身体与层面,同时也为了金水门武术发扬光大,袁镇澜意识到必须多鼓励有条件的徒弟开设武道馆,用金水门武术去培养青少年,这既能使徒弟们找到一个好职业,又能为青少年的全面教育做出贡献,同时也发展了金水门武术。
袁镇澜说,金水门拳法的训练目标,最重要的是培养少年的意志力,小孩的教育固然是文化第一,但培养他们“自强不息”是将来成才的根本,同时不能忘记谦虚谨慎、宽容待人。
袁镇澜极力提倡“以武修身”。他认为最快、最好的方式,是习武不忘读书。30岁的时候,袁镇澜做了一件惊人的事,小学未毕业的他决定考大学!但是袁镇澜的大学之被封死了,因为他已经超过了28岁的国考本科的年龄底线,他做了个更加惊人的决定考研究生。
袁镇澜说很多家长,都是因为自己孩子性格太内向,或者是在外面受了,才送来学武术。“智、仁、勇,是中国传统中三。武术就是勇的教育。在格斗时,不拔;但是在人生旅途中,要学会内心强大。孩子们来了之后,我有责任教他们强身自卫,同时也要传授中华武道。使他们勇敢而不,具备无畏的意志又不失的心。”
师傅教我们“自强不息” 我们也这样弟们
不只自己读书,袁镇澜也会要求徒弟们也多看书,最好每周都交一篇读书给他。“两百字以上,写任何东西都可以,读书体会也行,对生活的也行,只要是有心而作就可以。”他这样要求徒弟们,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笔记本电脑边上的一摞厚厚笔记,就是他这么多年来的。
1973年,袁镇澜开始担任温州市少体校武术专业教练。还是老作风,他每天清晨就来到训练场,等着孩子们一一来到,手把手教技术、传授武术精髓。这期间,他不断改进金水门拳法。1973年到1979年,从他手里送出去的黄凌海、张炳林、李晓秋、陈万杰、林少美等人,先后考入体育大学、浙江大学,后来这些徒弟在各自的武术领域中撑起了一片天。
我六岁就跟师傅学武术了,小时候老师对我们特别严格,不仅要求我们功夫好,夫的时候不能开半点玩笑的。下课后,他我们的道理,要我们做正直的人。他说,学武功不是为了去打架。这些道理,我一辈子都记得,也这样教我的孩子跟学生们。
评价
虽然金水门桃李满天下,但是他唯一的女儿却从事着与武术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作。袁镇澜也从来不会主动地劝人来学武。他说:“每个人,甚至动物中的蚂蚁,都有自己的生命,要尊重一切生命。人,唯一能强制的对象,就是自己,小孩子们如果不高兴练武,就应该回去。”他的教学原则是“有来学,无往教”。
袁镇澜有一个“古怪”的习惯他没有手机。即便是出差,他也不会想着带手机。“用手机太浪费时间了,把每天用在发短信、回电话的时间拿来读书多好啊。”他说如真有事要联系我,还怕联系不到?我不是去学校就是在家里。他的生活三点一线,“除了不玩手机,连电视都不太看”。袁镇澜说:影视上的武打镜头,飞来飞去的打法,都只为好看,一点不实际。真的武术必须是自卫强身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袁镇澜在教学和武艺方面更趋成熟。如今,袁镇澜认为:普及武术不能割断传统国学文化内涵,否则就变成单一的体育竞技运动。他的教学原则是全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刚健有为,自强自立”的中华武道。他认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基础,打拳功夫再好也无非是草莽之人,良好的人格必须是建立在、文化之上的,只有文武兼备才是正确的教育之。
人物简介
师傅给我们这帮徒弟的印象是人很正直。他生活简朴,但对方面追求良多,总说物质追求没完没了的,都是虚的。我现在50多岁了,更加能体会到老师说的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懂得如何取舍。
温州市区人,1949年6月出生。现为温州大学教授、督导。曾获中华人民国“体育运动荣誉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温州市第三轮拔尖人才,曾多次担任全国散打比赛裁判长,多次到国授武术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在他手里,曾经培养出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全运会冠军18人次。他培养的第一批运动员如今活跃界各地,比如李晓秋、尤邦孟、陈养胜,都是较早在重竞技体坛上崭露头角的。他手里带出来的著名还有黄凌海、陈立人、卢秀栋、尹进飞、黄志度、林少美、邓晓峰等人。
袁镇澜与学生叶荃比试。
摘要:人类优秀品德、精良技艺的传承方式一般有两种:“师带徒”式的师传,或者“父传子”式的家传。中华民族自古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优秀的家风,不仅在一个家族世代延绵,更在中华民族古老文化艺术的门派中、师徒之间薪火传承。
这些学生常年跟袁镇澜学习拳术。
为父为师 他有自己的
师傅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是“自强不息”的。他劝诫我们多读书,但武侠小说之类的要少看,他说那不是真实的武术世界。在师傅的影响下,如今,读书也成了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我成了教练,带了很多徒弟。在教育徒弟的大方向上,也是秉承老师“自强不息”的武道,希望他们能将师傅的中华武道发扬光大。
武术教练的
除了习武强身,袁镇澜从小就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可惜在他读完小学5年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负担8个子女的生活,极度贫困的家庭已无力支撑他的学业,12岁就辍学去了温州车辆厂当学徒。不能读书,至少还有武术支持着。每天早晨他上山练拳,白天做工。时间会勤奋的人,少年时期,他的少林拳远近闻名。1963年,14岁的他代表温州参加第四届浙江省运动会,捧回了一个第二名。次年组建省武术专业队,袁镇澜成为省队中唯一的温州人,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在省队期间,他的功夫突飞猛进。
袁镇澜是近代温州武术界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在温州武术界德高望重。他堪称是温州武术界教父级人物,是金水门拳法流派的中兴人物;在他的教育与训练下,金水门人才辈出。在他近60年奉行的武术人生的旨里,除了提高武术格斗技术,更注重培养自己与徒弟们“自强不息”的武道。
●袁镇澜
温州历来尚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民间习武风气盛行,尤其男孩子心中都装着一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梦。不过当时武术,跟民风彪悍有关,民间更倾向于用“拳头”解决问题。在袁镇澜的童年时,他就钱建军老师习武。袁镇澜资质不错,对武术的也特别快。但是最让师傅欣慰的是他的勤奋。每天天还没亮,就上山打拳。不管寒冬酷暑,每天早晨在华盖山上总会看到这个少年苦练的身影。
即使是现在,年近古稀的袁镇澜还是每天习武。每周六去宏德中学指导小孩子,周三去“金水门武道馆”教授成年人“金水门”拳法。“金水门武道馆”馆长叶荃6岁开始跟随袁镇澜习武,如今已经办武馆。即便如此,每周三他还是要和其他师兄弟一起跟师傅学习,听师傅指导。“要像老师一样,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要走。”叶荃说。
武术大家的读书世界
袁镇澜的研究生考试相当波折,屡战屡败,却越挫越勇。从1980年开始连续考了6年,终究在1985年秋天,考上了武汉体院的武术理论专业。那一年,他36岁。很悬,如果到1986年,他就超过报考研究生的年龄。研究生毕业后,袁镇澜去了日本大学留学,与日本当时知名的武术大师共同中日武术的精髓。
虽然岁月不饶人,如今视力也大不如前,但是袁镇澜还是每天读三到四个小时的书,认真做着笔记。最近他看的书是《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福柯的迷宫》,这些哲学类书籍都是从温大的图书馆里借来的。袁镇澜还著书立说,出版了十多册武术方面的著作,如《中日武术大观》、《戚继光兵法》等。
每周三,袁镇澜都会去位于梧田街道的“金水门武道馆”教授一众金水门拳法。这十几个徒弟常年跟着他练武,年纪最长的已经60多岁,跟着袁镇澜练了二三十年。到如今袁镇澜已经习武60多年,带出无数徒子徒孙。
人类优秀品德、精良技艺的传承方式一般有两种:“师带徒”式的师传,或者“父传子”式的家传。中华民族自古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优秀的家风,不仅在一个家族世代延绵,更在中华民族古老文化艺术的门派中、师徒之间薪火传承。
以武修身
我20岁开始跟着袁老师学习,他对我的拳击事业以及人生的影响非常的大。虽然过了30年,但是我现在如有什么想法还是会去找老师交流,听听他的意见。在我的印象中,师傅很严厉,对我们专业技能要求极高。但是与专业技能相比,师傅更注重徒弟们的品质的培养。他总给我们讲的道理,传递正确的观,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
除了是武痴外,袁镇澜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痴。在袁镇澜家里,客人往往先注意到有大大小小的几面书墙,而后才会看到斜立在屋角的那把硕大的刀。书墙上陈列着他四十多年来收集的2000多册书。几乎每一本书的封面都被纸包着,有袁镇澜自己用毛笔写下的书名,书本内页未见损坏的痕迹,足见书主人对书本的珍视。书墙上的书,以历史、哲学、武术类居多。在采访中间,可以发现袁镇澜精通中外历史与哲学,言语中流露出他不断地从哲学、历史层面思考武道和人生态度。他对每一本读过的书都做了笔记,笔记厚厚地垒成一堆。
●尹进飞:(袁镇澜的徒弟,曾经是中国国家拳击队教练,创办了温州竞技体校,现为温州体校拳击总教练)
以武养德
⊙商报记者 郑小萍
●叶荃(袁镇澜的徒弟 ,金水门武道馆馆长)
“金水门拳法”本是流传在浙南的民间武术,创立于明嘉靖年间,拳法技击性强,套简单,强调两人攻防格斗,是很少见的传统武术。袁镇澜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踢打摔拿”的技击技巧,从而使这门拳法拥有了更强的实用性。在跟记者的对话中,袁镇澜会不自觉地展示金水拳的动作要领,拳法刚劲有力,抖如虎、行如龙。也就在这个时候,记者眼前这个和蔼可亲的老爷子才会显露武术大家的一面。
袁镇澜示范金水门拳法。
袁家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