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丰收节】小小“贵妃枣”走上致富路 罗江核心区枣农人均纯收入超2.4万元
四川新闻网德阳9月7日讯(记者 周鸿 )在罗江区蟠龙镇,连绵起伏的山丘被一片果林覆盖,青红相间的贵妃枣便藏身其中,压弯了枝丫。眼下正是贵妃枣收获的季节,村民们在林中忙着采摘,然后发往各地,让外面的人共享这丰收的味道。
然而在以前,这里只有几百株的老枣树,但经过20多年,现在已经发展到全区2万余亩,枣农及业主大户4000余户,核心区面积6000余亩。今年预计枣果产量超过9000吨,产值1.2亿元。不仅如此,当地还着力“特色产业+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建设,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蓝天下的宝峰村
全区2万余亩枣树
预计今年产值达到1.2亿元
罗江除了香甜可口的翠冠梨,还有传说与杨贵妃有关的贵妃枣。现下,正是罗江区贵妃枣收获的季节。走进蟠龙镇宝峰村,便能看到青红相间的贵妃枣藏身一颗颗枣树中。
然而谁能想到,曾经的宝峰村山高缺水,靠天吃饭,生态脆弱,生活贫困,却是因为一粒粒小小的贵妃枣让村民成功翻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据了解,2002年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宝峰村被列为重点,树种上选择出本土特有树种—“贵妃枣”,经母树选优、科学试种后,在该村栽植培育830余亩,打下枣产业发展雏形。之后,全区统筹投入各类资金,加大产业的培育壮大,现有规模2.1万亩,枣农及业主大户4000余户,核心区面积6000余亩。
目前,现有贵妃枣种植大户40余户、家庭农场12家、农民专合社5家、农业企业3家,从业人1700余人。园区采取“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生产管理,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培养产业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涌现出张瑞清、米运达等一批带头人,带动社员一起发展致富,形成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2018年全区枣果产量8000吨,产值1.1亿元,农副产品销售3000万元,核心区枣农人均纯收入超过2.4万元,今年预计枣果产量超过9000吨,产值1.2亿元。产业发展同时带动了返乡下乡创业创新,许多外出务工农民都回家种枣、创业,枣农由此住上了新房,开上了轿车,生活越过越红火,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梦想。
“前几年,有一个村民数钱都数的睡着了,第二天起来床上全是钱。”66岁的米运达种植了10余亩的枣树,一年纯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另外,还租下了20余亩,专门用来改良品种。他还曾说,“种枣树比当公务员还安逸”。
枣农喜获丰收
因“枣”举办节庆日
每年吸引游客15万余人
关于贵妃枣,在罗江一直流传着一个与杨贵妃有关的故事。相传唐天宝十五载“马嵬坡”之变,唐明皇宠妃杨玉环并未“死于尽组之下”。而是被长的一个像杨贵妃的宫女调包,真正的杨贵妃逃到了绵州罗江区境内,随后她在当地余家庵过起晨钟暮鼓的僧尼生活。七日后,杨贵妃对镜梳洗,看到自己花容失色,形销骨立,于是从包中拿出贡枣吃了起来,每日几粒,半月之后,重现美貌。而丢下的枣核竟落地生根,长出枣树,结出今天的枣果。
不过,贵妃枣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瑞青介绍,关于“贵妃枣”的得名是因为1998年村里来了客人,用枣来招待。当对方询问枣子的名字时,想到这里一直有着杨贵妃来罗江的故事,便随口一答“贵妃枣”,从此枣名就传开了。
随着枣树的规模越来越大,当地不在满足于纯粹的卖枣,开始着力“特色产业+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建设,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近年来,政府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提升基地生产水平,完善基地景区化建设,助力三产发展。坚持“以果为媒”,开启“产业果园+休闲观光 +生态文化旅游”模式,成功举办“枣子节”已达13届,每年枣子节吸引游客15万余人,在展示了罗江地域特色产业、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的同时集聚人气、带动商气。
8月29日,罗江第十四届贵妃枣生态旅游节开幕。整个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从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展现罗江枣业态的丰富内涵。活动期间吸引各地游客16万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360万元。期间,除了组织游客到白马关万佛广场参观开幕式,还到白马关景区、蟠龙镇等地旅游,参与枣园采摘体验。(图有罗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