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体育竞技

一草手艺织百年 一席传承匠人心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6-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汤坑被桶留隍席,苏州妹子潮州屐。”在梅州市丰顺县,流传着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其中,“留隍席”指的就是丰顺留隍镇有名的草席。

  据记载,留隍席制作技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其工艺精细、坚实耐用,且价格实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广受普通群众的喜爱。这种纯手工草席编织的技艺产品,不仅在揭阳、潮州、汕头等地被广泛使用,甚至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留隍席是潮客文化交融的民间纯手工技艺。对于一些旅居海内外的游子来说,这一张张留隍草席编织着浓浓的家乡情结,也寄托着他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013年12月,留隍草席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丰顺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被列入梅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席村美名远扬 草席畅销客潮地区

  初夏时节,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留隍镇环市村里,村民陈协义赶忙把晒在门前的草席收了起来。环市村是丰顺县著名的“席村”,以往,家家户户的门口常年晒着草席。“草席晒干后挂上席规用力‘规’实,再剪边成席,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了。”今年68岁的陈协义说。

  留隍镇地处丰顺县东南部,韩江中下游西岸东南毗邻潮汕、揭阳,与本县汤坑、潘田、黄金、小胜和潭江5个镇接壤,是潮客文化的交融之地。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周边地区的群众家里几乎都有一张以上的“留隍席”。

  但“留隍席”制作工艺的历史,远比盛行的年代还要悠久。据《丰顺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有一陈姓人家从福建漳州南靖县芭蕉村迁到了留隍环联村(今属环市村)下栅定居。“留隍席”的制作工艺便是由陈姓人氏所带来的。

  这是在现有文字记载中,能找到“留隍席”存在的最早历史。当时,陈姓人氏将草种和织席工艺带到了留隍镇,祖祖辈辈都进行种植和编织,拉开了留隍编织草席的帷幕。留隍草席便就随着陈氏家族的繁衍而慢慢发展、扩大到其他村庄。

  “在环市村下栅、下栏、古连一带非常适合种植席草,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在种席草编草席,以卖草席为生计。”回想起童年时期家家户户打草席的繁荣景象,环市村村委会主任陈育武也不禁感叹,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席村”!

  随着留隍席的名声远扬,购买草席的客人也从本地传到了整个梅州乃至潮汕地区,编织技艺随着市场的扩大也不断提高。1833年,下栅一带的村民在隍街开起了店铺,名为“新兴号”,专门购销隍草席。1945年,澄海外砂人陈朝来到店中当店员并传授印花技术,在席面印上“凤凰朝牡丹”“鸳鸯戏莲池”等彩色图案,色彩鲜艳,十分美观。

  留隍席不仅精致,而且坚实耐用,一张留隍草席最长可使用数十年。“好的留隍草席,表面平整而光滑,席子细密均匀,甚至就连婴儿尿床时,尿液也不会渗透到床上,具有良好的吸水和排毒功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丰顺县文化馆副馆长邹铁锋介绍。

  “上世纪90年代末,很多学子到大城市读书时,家里人都会在其行囊中备上一卷留隍草席。因为它的吸汗性很好,睡着很舒服,炎热的夏天里即使没有空调,也有凉凉的草席伴着入眠。”陈育武说。

  在潮湿闷热的时候,留隍席的作用更加明显。“因为编织出来的草席平整柔滑,坚实耐用,吸汗透气,对风湿病防治有辅助功效。”梅县区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朱迪光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下乡演出,周围的亲朋好友听到要去丰顺县留隍镇,总是会要求买几张草席带回来。

  在那个物质还不是那么丰富的年代,留隍席以它精细的工艺和过硬的质量,走进了家家户户。“在我小的时候,一张草席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价格也非常实惠。”陈协义说。

  织席工艺繁杂

  历经十几道工序而成

  对于许多留隍镇的群众而言,舒服的睡眠体验是从一张草席开始的,而且这种草席一定是本地人亲手编织而成的。作为当地一项家庭重要生产项目,留隍席制作技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选料严格,编织过程也并不简单。

  来到环市村,陈育武领着记者往织席手艺人的家走去。路上,他还细细讲解了草席的原材料。原来,留隍草席有两种材料,一种是当地水洼地种植的淡水草,另外一种是在农田中种植的大细麻。闲暇时,村民会把收割后的麻皮撕成条状,进行三天翻晒后,用工具纺成细麻绳,用作草席编织的经线。

  因为席草一直在洁净的淡水中生长,俗称淡水草。淡水草一尘不染,条条茁壮,且含有多种纤维棉质。“也许先祖们在择地而居的时候便相中了这里的环境。”陈育武说。如今的村庄里依旧有村民种席草,只是数量少得很,每年农历8月收了之后晒干,便可以用来制作席子,环保而天然。

  陈协义编织草席已有50多年。从10多岁起,他便跟着家中长辈学习编席。陈协义介绍,编织一张草席需经历割草、纺线、织席等十几道繁琐而细腻的工序。其中,织席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织席时,要严格按照祖传的口诀,由两人配合完成。“熟练的村民,两人一天最多可编织两张草席。”陈协义说。

  为了让子孙后代更好得传承这门传统手艺,陈氏祖先将留隍席的制作技术编成了口诀,如“枝头枝尾二枝头”等,只要操作时严格按照这个口诀进行,编织出来的草席都非常地平整柔滑,坚实耐用。

  看着陈协义精细的制作过程,留隍席的编制工序也渐渐明了。在收草、割草、晒草、拣草、纺线的备料工序之后,就可以开始编织草席了。这时,只见陈协义坐在席规架前,另一个合作伙伴则坐在席规架的右边。一人拿起竹做的长梭将席草卡住后,迅速穿过绑在织席架上下两端的草席根,完成穿席草的过程;坐在席规架的另一人按口诀编织,然后提起席扣进行推打、扣紧,两头也依次打结。

  细雨过后凉风习习,但是穿着短袖的陈协义仍然不停地冒汗,后背也已湿透。他告诉记者,一个木制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