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会拍羽毛球照片的人:深入过战地 搭档过林丹
上周,奥运冠军林丹的一组照片在网上很火,帅气的丹哥为某品牌拍摄广告,犀利扣杀和灵巧鱼跃,那身段、身材和颜值,配合得那叫一个完美。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拍摄过程中,和林丹对打、给他喂球甚至当“手替”特写的人,不是世界冠军、也不是国字号的球员,甚至连省字号的队伍都没进过,居然只是一位业余爱好者!
羽毛球在体育圈里算“手艺活儿”,技术、体力、战术和经验,要求都相当高,而且高手和新手就像隔了座泰山,世界上很多职业选手终其一生都无法赢林丹一局。所以,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可以说隔了一座珠峰。
踏破珠峰鸿沟的这位业余爱好者名叫刘瑾,成都人,自己的职业是一名摄影师,曾在法新社做摄影记者,去过阿富汗,去过伊拉克,拍过奥运会、拍过苏迪曼,江湖人称瑾师。换做网上那句老话,摄影记者里,羽毛球打得最好的人是他,当然,他也是世界上最会拍羽毛球照片的人。
摄影记者球痴一个
拍照时,爱在场边“发杂音”
认识刘瑾的人都知道,他曾经是一位“球疯子”,作为法新社摄影记者,让他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机会坐在顶尖羽毛球选手的身边,一边看比赛,一边拍比赛。“如果不拍照的话,我看比赛都会看入神,”而拍照过程中,刘瑾的那种陶醉和沉浸,让人难以想象,只能说,如果一个不熟悉的同行坐在他身边工作,会觉得刘瑾很“精分”。
“其实拍羽毛球对我来说,太简单了,因为我懂球、懂战术,也比较了解大部分球员的习惯,所以我经常都会在脑袋里有一个预判,会知道选手下一个动作、球的下一个位置,然后镜头一直跟到走,很容易拍到好的照片。”跟的比赛多了,拍的队员熟悉了,就连林丹这样的顶尖球员,刘瑾也能经常猜到他的下一个动作、下一个战术。“比如我预判到林丹要搓球,镜头就跟过去了,结果他真的搓了,和我预判一致,我就会忍不住喊一声‘巴适’,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肯定和鼓励。”当然,这些自嗨的叫声音量很小,根本不足以影响球员。有时候,摄影师刘瑾还会客串一把评论员,跟身边的同行讲解一些技术,“你看,刚刚那个球他咋个没打到呢?因为他太着急了,打到毛毛上去了,没有打到球头。”
可以准确预判球员和球的下一个动作,其实已经足够拍出很好的照片了,但刘瑾还不满足。“我自己的理解是,像羽毛球这种有表演性的项目,我会更倾向于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举一个例子,林李大战的时候,如果李宗伟在网前放一个小球,林丹肯定要扑,我就希望自己的照片里面可以同时拍到他们两个人的表情、动作,然后来展现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偶尔,心情好,刘瑾也会拍摄一些花絮特写,“比如,林丹甩汗、汗水连成的抛物线,或者球员抹滑石粉的瞬间。”
这些有味道、有张力的羽毛球照片,经常刊登在世界各大主流英文媒体的体育版头条,也会登上亚运会、奥运会等权威大赛会刊的封面。
战地采访也玩一把
下飞机,先和阿富汗朋友打球
刘瑾的另一个幸运是,作为摄影记者,他深入过战地前线,当过无数记者梦想的“战地记者”,而让他最难忘的是,在阿富汗战争期间,居然打了一场羽毛球。
“当时我们是去一个美军基地,在直升机上的时候,我就看到下面有几个人在打羽毛球,心头还有点高兴,想到,‘安逸,这儿还有人打球嗦’。”
下了飞机,刘瑾把行李一甩就跑了出来,一看,是几位阿富汗军人在打球,“基本上不会打,就属于拍子都没握对的,然后我就过去了。”刘瑾加入了他们,但他拿到球拍的一刹那也有点惊讶,“是一个叫强生的中国牌子,我根本没有听说过,后来回国跟圈里的球友摆起,他们说,真的有这个牌子,10多块钱一副,那种文化用品商店里有卖的。”那羽毛球也不是真的羽毛的,而是小时候用过的塑料球。不过,在战地打羽毛球的经历,依然是刘瑾职业生涯里,很炫酷的一段插曲。
两次去战地,刘瑾没有遭到任何伤病,“连擦伤都没有过,我觉得这种自我保护能力,也得益于羽毛球。打羽毛球这么多年,教会我胆大心细,一直很耐心、仔细地寻找机会,但机会到来的那一刹那你必须抓住,抓起就是一拍子,拿下!”
最让他难忘的另一个战地瞬间是他差一点就被爆头。“2002年,我去拍武装冲突,在公路旁的一个路基边边上趴到,拍交战,我用长镜头朝枪声方向扫,扫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武装分子正拿到AK47对准我,我按下快门的瞬间,感觉到他也扣动了扳机,当时我什么都没注意到,因为全神贯注在拍摄,几秒钟后才感觉到一发子弹打在了我身边一米内,然后那个时候才吓得一身冷汗。”
10多年后,再次谈论起战地记者的日子,刘瑾的感悟是,拍照和打球真的有相似之处。“选手一拍一拍地寻找机会,保存实力,但有了机会,确实要一拍致命,而拍照的时候,很多好照片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要有这个自信按下快门。”
搭档林丹是头一回
喂个球,也要模仿李宗伟
和林丹拍摄新广告,其实是一个朋友牵线搭桥的,刘瑾一听觉得这事儿比较有趣,就答应了。其实刘瑾之前也和林丹打过球,“我在北京的时候,加入了媒体队,经常有机会到国家队去训练,去的时候如果队员没有走,或者训练得不太累,就会招呼他们一起打打球。”川籍国手韩利经常和刘瑾过招,“我拼尽全力可以一局拿个5到10分嘛,她肯定没尽全力,然后有时候还笑我,‘刘叔叔今天可以哦,还鱼跃了’。”不过,给林丹搭档拍摄广告和喂球,那还真的是第一次。
拍摄当天,林丹和谢杏芳走进拍摄现场发现搭档是刘瑾,两人的表情都有一种“原来是你”的感觉。而细心的刘瑾特意准备了一些以前拍的林丹的照片,拿给林丹看,也算搭档之间有一个交流和熟悉的机会,“那天拍的时间很长,林丹也比较疲惫,整个拍摄组感觉都比较压抑。然后我就想活跃一下气氛,就打了李宗伟最有名的正手劈斜线杀球,然后还一边喊,‘李宗伟来啦,李宗伟又来啦!’林丹一下子就被逗笑了,整个拍摄组也松了一口气。”
拍摄结束,刘瑾还当了林丹的手替,“补拍几个发球贴网过或者把球发到网上的那种镜头。”说起和林丹过招的感觉,刘瑾感叹,“他完全没有加速,(球的)速度和比赛的时候完全没法比,而且动作一致性太好了,刚开始几个球根本莫法判断。”
最近,刘瑾的身份也有了变化,他开始当起了羽毛球私教。“其实是很偶然的机会,因为自己学了那么多,一路上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交流以后,很愿意跟别人分享,如果在以前,我觉得自己打得好就够了,也不咋理人,但现在很喜欢分享一些体会,毕竟,自己也是这样慢慢琢磨过来的。”因为这份愿意分享的心,让刘瑾成为了一名羽毛球私人教练,“我觉得我的最大优势是,作为一名业余选手,很了解其他爱好者的感受,可以很直观、具体地把这种感受描述出来,比如,我教他们拉球,就会让他们去找一种拉满弓的感觉,这种比喻很形象,他们至少就明白了,不能缩手缩脚,架势很重要。”
在瑞士工作的那一年,刘瑾当过业余球手,参加了巡回赛,还拿到了年龄组排名第五的好成绩,而如今,谈到自己和羽毛球的未来,刘瑾说很满足现在的状态,“Enjoy就够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陈甘露
记者眼中的刘瑾/
一位超级嘴嚼的超哥
作为文字记者,以前总是很羡慕摄影记者,啪啪啪拍了照片,把图传回去就OK了,而文字记者往往是比赛结束工作才开始。直到认识了瑾师,才明白摄影记者也很苦逼。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羽毛球口被四川话占领——国内权威羽毛球媒体和几个网站的羽毛球记者里,有不少“川渝籍”。遇到大赛,川渝人都会凑一桌,连吃个工作盒饭都要摆很久的悬龙门阵。但是,瑾师通常是要摆完了才来,盒饭都冰欠了,“刚刚把图传了,刨两口嘛,晚上的比赛要开始了。”
晚上,文字记者稿子都写完了,瑾师都还没收工。每次都要过了十二点,他才拖着箱子慢慢从记者间走出来,“走嘛,走嘛,吃烧烤!”瑾师说,自己连续拍摄羽毛球比赛的最长经历是12小时。“最多中途就上个厕所换个卡,刨口饭。”
用四川话来说,刘瑾是个超哥,而且是个嘴很嚼的超哥。他摆的龙门阵,总是很形象生动,有盐有味,有他在的烧烤局、火锅局,一直欢声笑语。不过,关于他自己的最大段子是,他是“无冕之王”,因为就算他的羽毛球水平再高,但他连个媒体杯冠军都没得过。有一年苏杯举行媒体赛,作为绝对冠军实力的他,男双首轮出局,男单也没夺冠,仿佛只拿了一个混双冠军。那次挫败后,他特意回成都、重庆走了一转,据说,横扫了川渝两地业余圈,心中才稍微了然。
2010年广州亚运会,媒体工作间里突然瞄到会刊封面:林丹打着光胴胴,激动得紧握双拳。看到这张照片,心里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瑾师拍的哦。”拿起报纸一看记者署名,果然。“你的羽毛球照片算不算全世界最好的嘛,至少世界一流嘛?”面对这个问题,刘瑾没有任何犹豫,“张吧张的,其他人可能还是有出彩的,但如果要说综合实力,肯定是哦,因为我懂羽毛球。”“那你算不算媒体人里面球打得最好的?”“肯定三,公认了的。”“最好成绩呢?”“北京媒体杯男单第二名,输给了一个小娃儿。”听完,忍不住笑了,依然不是冠军。
刘瑾最欣赏的球手是李宗伟,从这一点来说,两人的“命运”也有几分相似,虽然,两人的水平和影响力远不在同一个级别,但就单纯地从男人的奋斗和战场来说,有那么点相似。
上周的某天,点开了《羽毛球》杂志微信公众号,一看,里面和林丹搭档的那位朋友,正是瑾师,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采访过许多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虽然和他们相比,瑾师只是一枚小咖,但作为媒体同行,他丰富的职业经历、对专业的极度热爱和近乎疯狂的付出、以及他登峰造极的嘴嚼水平,足以让他成为一名大咖。
华西都市报记者陈甘露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