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冠军倪夏莲:恰似夏日莲花般绽放(图)
■ 每当听到观众的加油声,倪夏莲都会报以微笑 本版图片 记者 周国强 摄
■ 倪夏莲与老公拿着一双儿女的照片,幸福满满
■ 老公教练坐在一旁看着倪夏莲比赛
记者 陶邢莹
52岁,19届世乒赛,乒坛“活化石”倪夏莲微笑着,牵着丈夫丹尼尔森的手,快乐地告别苏州世乒赛。“我的意识是20年前的,体力是现在的。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想一直打下去。”这位上海籍的前世乒赛冠军,对记者如是说。
30多年前,倪夏莲是新民晚报的“老面孔”,30多年后,她拜托本报记者,“我要将这份报纸带回卢森堡,给儿子看。”
珍惜观众
女单第二轮,倪夏莲的对手是中国香港的姜华珺。每当她处于不利局面时,现场观众都会发出“倪夏莲加油”的呼喊。“我好感动,好想打几个漂亮球,那么多年,球迷没有忘记我。”比赛中,很少有人像倪夏莲一样,听到观众的呼声,会笑着看看他们,以示回应。
虽然岁数大了,体力和移动没法与对手相比,但倪夏莲的获胜心却没有改变。她有时会因为打丢一个球,不经意间跺下脚,像个小姑娘一样自己发狠一下。
比赛一结束,记者在混合采访区等待倪夏莲,等了将近20分钟……她的亲和力实在太强了。“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我在里面为热心的观众签名呢。”一见到记者,她一个劲地打招呼。
世乒赛,打一次少一次,更何况,这次是在国内。倪夏莲说,她很珍惜国内球迷对她的关心,所以,哪怕是不允许去到的区域,她也会恳请志愿者通融,“放我过去吧,我给他们签个名就回来。”
保持状态
急流勇退,是现今不少运动员的做法。而倪夏莲,却从来没有被乒乓世界所淘汰。
在中国队,倪夏莲的成就不如同时代的曹燕华,更无法和后来的邓亚萍、王楠等人相比,但她做到了她们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从国家队退役30年,仍活跃在世界大赛的第一线,并长期保持着较高的竞技水准。
她最辉煌的时刻,出现在1983年第37届世乒赛上,当时她与郭跃华合作拿到了混双冠军,并帮助中国女队拿到团体冠军。
从国家队退役后,她还替上海队打了一届全运会,随后前往欧洲,最后在卢森堡落脚。2002年到2007年,倪夏莲一度离开了乒乓球。但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时,在卢森堡乒协的一再坚持下,倪夏莲又一次拿起了球拍。
“国际乒联近年来改了不少规则,可我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倪夏莲说,“三年前,我赢过武杨,当时感到特别兴奋,我能在高水平层面坚持至今。”
能否大胆预测一下,最终能打到几岁?“我不知道,但是我跟我老公也是我的教练开玩笑说,我刚开始练反胶,我还是一个新人,没准我的技术还能再提高,还能打出新的好成绩。”
收获真爱
因为乒乓球,倪夏莲在卢森堡收获了满满的爱。
丹尼尔森随身携带黑色的老式皮夹,里面珍藏着家人的照片。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变魔术一样拿出一张倪夏莲的黑白照片。“这是1983年时,夏莲美丽的模样。”他的眼中,满是爱意,感叹道:“真爱,值得等待。”
那一年在东京,丹尼尔森第一次见到了19岁的倪夏莲,“我告诉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这位美丽的中国姑娘。”缘,就是这么妙不可言。11年后,当丹尼尔森成为卢森堡队主教练时,他惊喜地发现,夏莲就在他的面前,这一次,他把握机会,主动追求。
女儿诞生时,夏莲40岁,丹尼尔森45岁。丹尼尔森又拿出一张“小公主”的照片,“那是我们的女儿席琳,长得像我吧。”他得意地说道。
更令夏莲自豪的是,丹尼尔森也很照顾她和前夫所生的儿子威利,“他真的是一个好父亲。”夏莲还没说完,丹尼尔森便上来一个熊抱,热情相吻。
请问丹尼尔森,看上夏莲哪一点?他语出惊人:“她有钱,我没钱,我是‘垃圾瘪三’。”幽默风趣的沪语,令人“厥倒”。紧接着,他又洋洋得意地秀了好几句上海话。据悉,一双儿女在家都说沪语,这可是家里的官方语言。
如今,倪夏莲在卢森堡是家喻户晓的名人。生日那天,广播电台新闻里,还特意播报了一下,祝她生日快乐。
爱读晚报
尽管在故乡上海,现在已经没有倪夏莲的直系亲属了,可思乡之情,常涌上心头。在家里的院子里,“我种了好多香菜,可以包馄饨吃。”
此番回沪,在飞机上,她翻开一张新民晚报。“我年轻时,你们报社的记者李京红常来采访我……”这次她拜托记者,“等文章登出来后,麻烦通知我,儿子要读新民晚报。”
有意思的是,倪夏莲读到了本报专访上海上港的瑞典籍主教练埃里克森的报道,而抵达上海后的第一件事,夫妻俩就去东方绿舟训练基地探望乒乓老朋友。“没想到,我们见到了埃里克森。丹尼尔森起初和他说话时,没认出他,还是我告诉他的呢。”倪夏莲说。一旁的丹尼尔森,羞涩地捂住脸,“我后来对埃里克森说,等世乒赛结束后,我们还会回上海,要请他喝一杯瑞典啤酒。”
在东方绿舟,丹尼尔森见到了瑞典老乡,而倪夏莲在时隔20多年后,再一次吃到了“运动灶”。
上海,永远在他们的心底里。
(本报苏州今日电)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