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乒联新当家只是傀儡? 德意媒体人:难胜中国
去年东京世乒赛,时任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宣布辞职,由德国乒协主席托马斯·维克特接任。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维克特并没有像他的前任一般高调,外界也一直对他有些疑问。北京晨报记者昨天在世乒赛现场访问了几位相关人士,试图了解这位新主席。
坐享沙拉拉成果?
“他上任的第一年确实有怀疑的声音,但不同的意见越来越少。他也在思考怎样在推广方面做得更好,在电视转播上吸引更多观众。”
乒乓界对前任主席沙拉拉的评价之一是“改革派”,自从他担任国际乒联主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21分改11分、从38毫米的“小球”换成40毫米的“大球”、无遮挡罚球等,被视为打破中国的垄断地位,饱受争议。
而维克特就任不到一年,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架势,给外界的印象要温和许多。作为德国人,他的同胞《乒乓球》杂志高级编辑尼尔森认为,维克特并非没有改革的魄力。“他上任的第一年,确实有怀疑的声音,但现在,至少在欧洲,不同的意见越来越少。乒乓球的发展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我想没有人再想回到21分时代了吧?这对托马斯来说就算不错的成绩。”尼尔森认为,之前每一场规则修改争议都大过了改革的初衷,显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维克特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会继承前辈沙拉拉的改革措施,而不是走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尼尔森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这样的思路不意味着新主席只会坐享其成,“他也在思考怎样在推广方面做得更好,在电视转播上吸引更多观众。”
没有足够决策权?
“这次大家都对跨国组合很感兴趣,如果能在推广和市场开发方面有更多创意不错。据我所知,波尔本人非常期待与马龙搭档。”
上任伊始,维克特曾表示:“沙拉拉先生的改革措施对乒乓球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我要做的是予以加强。”这样的思路,一度让他被质疑在国际乒联高层并没有足够的决策权。而且维克特现在的头衔只是国际乒联主席,机构中有决策权力的代表大会,掌门人仍然是沙拉拉,有媒体也因此质疑维克特只是前者的“傀儡”。
“原本希望新主席上任可以为乒乓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现实是,他和沙拉拉的思维模式一模一样!”《米兰体育报》资深记者吉纳罗显然是上述观点的支持者,“这样下去,只会让乒乓球越来越不受欢迎。沙拉拉改革的意图是通过限制中国来为欧洲谋求利益,显然是失败的。这条路再继续走下去,当然看不到希望。”
尼尔森却认为,现行的规则得到公认,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好的发展,属于正常的发展思路。“比如这次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跨国组合,如果能在推广和市场开发方面有更多创意,这样也不错。至少据我所知,波尔本人非常期待与马龙搭档。”
怎样平衡发展?
“德国队没有因为现任国际乒联主席是德国人而获得特殊照顾,甚至有人开玩笑,我们没有从中受到伤害就算幸运。”
尼尔森对北京晨报记者感叹,自己经历了三任主席领导下的国际乒联,徐寅生的一句话让他记忆犹新。“他说他虽然是中国人,但是国际乒联的主席,不是中国的主席。”维克特的家乡德国同样是乒乓球强国,他能否做到一碗水端平?
德国男队主教练罗斯科夫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德国队没有因为现任国际乒联主席是德国人而获得特殊照顾。“去年在东京,我们在男团决赛中毫无悬念地输给中国,里约奥运会马上到了,我们仍然觉得要战胜中国非常困难。”尼尔森同样认为,德国乒协只是国际乒联普通一员。“甚至有人开玩笑,我们没有从中受到伤害,就算幸运。”
吉纳罗却表示,虽然现行的规则仍难以撼动中国,但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只要这些规则不修改或者回到改革前,就没有公平可言。“中国还是乒坛霸主,但乒乓球的观赏性只会越来越差。”
他的个性如何?
“他曾说过,削球打法的运动员很难打出世界前几名的水平,但他们的存在才让乒乓球完整,应该设法保护这些运动员。”
与维克特有过接触的人都说,他确实没有沙拉拉那样的高调性格,更容易亲近一些。“与他一起工作,不会特别紧张。”一位国际乒联官员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但他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像大部分德国人一样严谨。据我所知,他的工作有非常详细的规划,会等每一个步骤做好了,再进行下一步。”这位官员透露,维克特非常重视乒乓球项目的推广,“他不单希望能盈利、赢得更多赞助商,更希望乒乓球项目有好的收视率,赢得观众的注意力。”
尼尔森还透露,维克特也会设身处地为球员着想。“他曾跟我说过,现在削球打法的运动员越来越少。他认为,削球打法观赏性不如攻球,运动员也很难打出世界前几名的水平,但他们的存在才让乒乓球完整,应该设法‘保护’这些运动员。”
北京晨报苏州专电
特派记者 刘晨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