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女排联赛十冠有绝活 将"整体排球"做到极致
在中国女子排坛,有一支“另类”球队。队员既无傲人身高,队中也缺少一线大牌球星,却10次站上女排联赛最高领奖台。球队的实力并非最强,风格打法亦遭争议,但总有办法赢下关键场次的比赛。队伍经历过“走下神坛”的逆境,就算“一套阵容打到底”,依然能够重返联赛之巅。这,就是天津女排。
在有着20年历史的女排联赛中,“十冠王”堪称前所未有的纪录。天津女排的成功,绝非偶然的运气或奇迹,也不是靠一句“拼搏精神”就能解释的。更何况,近年来对手实力普遍增强,而天津队的老将状态下滑、新秀尚未成熟。此消彼长间,为什么笑到最后的还是天津女排?
将“整体排球”做到极致
自天津女排亮相,“牛皮糖”就成为球队的标签。靠整体打球、防反体系、小球串联这三大法宝从未改变。1993年重新组队时,首任教练赵雪琪用近乎残酷的训练,给天津女排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而后经由功勋教练王宝泉之手,将这一独特风格做到极致。如同球迷所言,看天津队打球,不管手上怎么乱,球总能回到场上。
如果以个人能力衡量,2002—2003赛季首次夺冠的那批队员,可谓天津女排的“黄金一代”。张娜、李珊、张平等优秀球员,稳坐国内顶尖选手之列。此后,天津女排整体实力逐渐下滑,除了二传魏秋月,几乎再无国家队绝对主力,大多数球员甚至难称一流。球员个体实力不足,在其他队伍易成明显短板,但天津女排的风格恰恰将短板变成“拼图”,嵌入“整体排球”中。
这种看似不得已而为之的打法,一旦做到极致,往往可以爆发惊人的战力。天津女排缺少强攻众所周知,但在多回合球的拉锯战中,总能消磨掉对手的信心和优势。这些年来,“高大化”趋势席卷女子排坛,各队身高在1米90以上的队员很普遍,天津女排的网口高度劣势愈加凸显。抵挡住重炮、立体进攻,靠的正是“专”与“精”。
上赛季天津女排曾滑落至联赛第七名,短短一年便重新崛起,王宝泉大刀阔斧的改革功不可没。但毕竟常年当“领头羊”,各队对天津女排早已研究透彻,根本没什么秘密可言。在没有板凳厚度的情况下,天津女排屡战屡胜,仰仗的就是极致的“全面”。王宝泉就说过,强攻不行,就拼快攻;快攻不灵,就拼网前;网前失效,就拼防守;防守不住,就拼意志。“对手总有拼不过的时候,胜利又回到天津队一边。”
超强控制力锻造“大心脏”
看完总决赛津苏大战,不少球迷替江苏女排惋惜。拥有惠若琪、张常宁等明星球员,这支青春之师呈现出锐不可当之势,半决赛惊天逆转上海队的表现让人记忆深刻。但在决战时刻,江苏队在压力下自乱阵脚,气势和心态完全失衡,尽管教练几次暂停调整,但无济于事。而这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情况,在天津队却很少出现。
平心而论,江苏女排的整体实力更占优势。而在天津女排“十冠王”的征途上,绝大多数决赛都是“以弱胜强”。对手从半个国家队阵容的八一队,到重炮手云集的辽宁队,再到坐拥汤姆·洛根等世界级球员的广东恒大队,天津女排在纸面实力上都处于劣势。之所以能够12次闯进决赛并10次夺冠,关键在于天津队强大的控制力。天津队征战多年,锻炼出稳定的“大心脏”,对场面和细节的把控炉火纯青,即使偶尔波动,也能自我调节。而且,越是逆境越有斗志,落后时翻盘、挽救局点和赛点的好戏屡屡上演。
天津女排的骨子里,有一股特殊的执着与韧性。这既是主帅王宝泉的性格体现,也与球队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无论是当年自由人张娜飞出场边救球,还是如今超级替补李莹“上场就热”,这种打不垮、不服输的劲头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这种气质不断传承,已然成为整个球队的精神财富,每一名队员置身这一气场中,总能爆发超乎寻常的能量。
排球文化铸就“冠军底蕴”
在中国,排球的群众基础深厚,但与排球联系如此紧密的城市,恐怕唯有天津。上海女排也曾缔造五连冠,但排球并非上海的主流运动项目。女排联赛经营多年,许多球队不断迁徙,主场频频更迭。像天津这样拥有庞大、稳定的球迷群体,且形成独特排球文化的城市,在国内堪称独一份。
当女排成为天津的名片,体育与城市也高度契合、相得益彰。天津女排在人民体育馆的主场,被视为“魔鬼主场”,其火爆场面不亚于中超、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天津球迷爱排球、懂排球,知道什么时候通过呐喊来激发球员的斗志,在球队陷入困境时也会不离不弃、热情如昔。身处这样的氛围中,天津女排不仅获得物质资源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支持,更重要的是留存胜利的气脉,养成冠军的底蕴。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也是公平的。当纪录一次次被改写,曾经围绕天津女排的争论,渐渐变成更多的认可,用拼搏、奋斗换来的冠军当之无愧。当然,随着女排联赛格局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的天津女排未来将遭遇更大挑战,队伍年龄结构不佳、后备力量欠缺等难题正等待破解。但不管如何,“十冠王”的荣耀已融入这座城市,排球带来的快乐与激情也会长久留存。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