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玉米“长”出一家龙头企业
不久前,阜丰集团有限公司迎来了它的20岁生日。作为一家一直深耕生物发酵行业的企业,集团如今已成为玉米年精深加工600万吨、拥有七大生产基地的行业龙头企业,并成为全球第一大味精、黄原胶和氨基酸制造商。2018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粒玉米如何“长”出一家如此成功的企业?
创新没有捷径可走
“20年前,阜丰刚刚诞生。当时,全国差不多有200家同类企业,我们即便不是最小的,但也差不多了。15年前,为求得更大发展空间,我们第一次走出山东,在陕西宝鸡投资建厂。从此,阜丰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征途,并陆续在呼和浩特、呼伦贝尔、乌鲁木齐、齐齐哈尔等地建设了七大生产基地。”阜丰集团董事长李学纯回忆说。
不过,在阜丰人看来,规模化发展仅仅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外在表现,真正的原动力来自创新。
走进齐齐哈尔龙江阜丰公司,记者看到一条条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一粒粒玉米经由它被“吃干榨净”,最终转化为黄原胶、苏氨酸等产品。
阜丰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德衡告诉记者,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和研发基地。
近年来,集团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常年保持在3%以上。目前集团所辖全部主业公司均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院士工作站、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先后申报专利17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30项。
“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可走。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集团国家级科研平台的作用,继续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领先一代的思路,着力解决生物发酵行业共性问题,尤其在关键技术指标上要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李德衡说。
带领百姓一同致富
“生物发酵行业天然需要扎根在土地上,对于农民兄弟们我们有着更深的感情。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不仅是我们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情感所系。”李学纯说。
今年44岁的张广臣就是阜丰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张广臣生活在内蒙古扎兰屯市高台子村,曾是一名贫困户。阜丰到来之后,他和村里人一样种起了玉米,仅这100多亩玉米每年就为他带来了4万多元的净收入。2014年,他的妻子到阜丰集团工作,年收入5万元左右。就这样,张广臣一家于2017年顺利脱贫。
“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已成为企业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呼伦贝尔东北阜丰公司总经理赵兰坤表示,在产业扶贫方面,公司目前已形成360万吨/年的玉米加工能力,企业驻地及周边地区近1000万亩玉米实现了就地加工转化,数万户贫困家庭成功脱贫;在就业扶贫方面,仅扎兰屯和齐齐哈尔两家公司就吸纳本地用工8000人左右,占员工总数的80%以上。按年人均工资收入5万余元计算,这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走出国门布局全球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阜丰也加快布局全球市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企业的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
阜丰集团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李广玉告诉记者:“6年来,我们的出口贸易增长迅猛,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共计输出产品110万吨,出口额年均保持在2亿美元左右。这部分贸易额约占集团总贸易额的55%。截至目前,我们已与66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
“比如,巴基斯坦就是我们的重要贸易伙伴。”李广玉说,黄原胶作为润滑剂和泥浆提取剂被广泛用于勘探业。一次,由于勘探现场地质情况过于复杂,当地客户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勘探设备面临报废风险。“客户连夜联系我们寻求帮助,我们立即派出由销售、生产、研发人员组成的高级专家组,飞赴施工现场,并当场制定了产品使用调整计划,为客户挽回了巨额损失。分别时,客户拉着我们专家组成员的手说,‘只要我们的生意继续做下去,阜丰永远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好朋友!’”
20年风雨兼程,让阜丰百炼成钢。“第三个10年,我们要将企业打造成全球知名的国际生化企业。”李学纯说。(经济日报记者 艾 芳)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