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复杂、督察何以有效开展?
存储罐二次切水工艺效果如何?含油污水达到中水回用标准要经过哪些处理流程?异味废气监测的特征因子有哪些?
这些距离生活很遥远甚至有点拗口的问题,就是督察组日常要面对的问题。
自7月13日中央第八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督察以来,督察组成员时常要面对化工行业各领域生产过程中专业性很强的问题。
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督察组特别请化工专家支持。他们在化工领域工作多年,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督察过程中,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督察效能提高,把工作做细做实。
督察化工行业,为什么难?
“化工厂的设备体积比较大,但这并不算挑战,真正的难点在于生产工艺复杂,产品种类众多,技术更新频繁。”在巨大的储罐边,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督察组成员戴永立边走边说。
中国化工产品线众多,涵盖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石油加工、农用化学品、轮胎橡胶和化工装备等多个领域,污染物不一而足,治理工序繁复。例如,在化工厂内的污水处理厂,仅处理恶臭,就往往要经过喷淋、生物除臭和活性炭吸附三道工序。
企业点多面广,现场千头万绪,督察要求却不曾放松一分。进驻伊始,督察组就提出,要做到精准,把问题查实查透查准查深,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充分理解新发展理念,全面掌握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熟知企业具体生产环节和环境管理方式,就成为督察组专家的挑选“门槛”。
和戴永立一样,督察组成员刘贺峰和任强也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此外,在督察进驻期间,生态环境部还及时调度督察工作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协调具体行业领域的专家,为督察组提供“对口支援”,来自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孔德洋就是其中一员。
术业有专攻。“老督察”和“老化工”强强联手,督察组“梦之队”分成各现场督察小组,奔赴全国各地,既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剖析企业制度体系痛点,又精准查证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治污难点。
火眼金睛,督察工作高效开展
发现问题,是推动问题解决的第一步。
在督察中国化工山东省一家下属企业时,根据综合督察阶段梳理出的线索,任强埋头在厚厚一叠企业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和处置情况资料里,边查看边对照电脑中的相关数据,直到深夜。
熟练,是发现问题本质的基础。在哪个生产环节会产生什么类型的污染物,数量多大,如何有效治理,任强早已熟稔于心。他边看边列要点,同时仔细核算企业生产工艺和危险废物处置情况,整理出一份危险废物清单。
来到现场,危废仓库里浓重的氨味儿十分辣眼睛,人在里面停留几分钟就会眼泪汪汪,但任强坚持逐个仓库核查,对企业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深度体检”。
“这份检测报告只涵盖了常规项目,但群众反映的废气异味问题主要来自有机物,对这些特征因子进行过检测吗?”在湖北省一家企业,翻看企业提供的检测报告后,孔德洋抬头问道。根据企业所用物料和生产的产品,入行25年的他已经对污染物的种类了然于胸,对照眼前报告上的监测项目,他马上发现了问题。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同事那里有张结束现场检查返程时的照片,画面里的孔德洋眼圈发青,眼皮沉重,头斜靠在车窗上,睡着了。
默契配合,团队战斗力“爆表”
督察组的同志们来自不同的单位,临时组建成团队。但他们肩头担负着同一份责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小而精的团队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重点督察阶段,四五个人组成的现场督察小组要围绕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关注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完善,督察整改是否落实到位,目前在水、大气、固体废物等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每个人各尽其能,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发现问题靠敏锐,查实问题靠证据。在辽宁一家企业,刘贺峰发现催化热裂解装置可能没有配备脱硫脱硝设施,“但企业自行监测数据显示废气达标排放。”他提出:“请提供在线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数据。”组里督察经验丰富的同志立刻抓住了关键证据,认真对比分析,将问题查透。
密集走访企业,刘贺峰感触颇深:“企业的环保工作和生产经营并不是对立的,要想长远发展,企业必须从思想认识和管理制度设计等各方面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衔接。”
“企业治污,不能仅关注末端治理,层层叠加治污技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要在源头控制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产生,这样末端治理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戴永立道出企业污染防治的“治本良方”。记者 李玲玉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