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篮球资讯  CBA

四年过去体育旅游创业为什么就是跑不出“独角兽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3-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13年至今,体育旅游创业似乎已经红了很久,但与“爆发式增长”、“创投新风口”等初期相悖的是,这个领域正遭受越来越频繁的质疑——而最猛烈的,正来自于业者自身。2013年至今,体育旅游创业似乎已经红了很久,但与“爆发式增长”、“创投新风口”等初期相悖的是,这个领域正遭受越来越频繁的质疑——而最猛烈的,正来自于业者自身。

  2016年9月25日,维宁体育创始人兼CEO纪宁在公开场合发言,表示2016年体育旅游创业还属于“三无”的状态:无清晰的模式、无规模化的公司、无成功的以体育旅游为核心特征的独角兽公司的案例。

  但是,资本和创业者确实有过高涨的热情。IT桔子在“体育旅游创业公司专辑”中收录了23家公司,他们大多创立于2013年至2016年。从披露的融资动态上看,最快的公司进行到了A轮。

  客观来看,体育旅游涉及面广泛,从供应、运营再到服务端,从跑步、骑行、滑雪等细分领域再到飞行、冲浪等更为小众的市场,每个领域似乎都隐藏着巨大的金矿。仅在体育旅游服务端来看,不仅有涌现了专门的体育旅游机构,还引得传统旅游社和体育运营机构纷纷抢占布局。

  但在永行资本董事总经理余良兵看来,要从体育爱好者这个群体上掘到金,并不容易。“我觉得是这样的一个漏斗:体育装备健身培训赛事活动体育旅游。能漏到体育旅游的客群已经不是一个大体量的规模了,所以选择体育旅游来创业,特别是选择某一专业领域做,很难出现所谓的巨头。”

  余良兵向TBO举了跑步的例子,“跑步这几年很火,参与其中的人可能上亿,每年参加国内马拉松比赛的选手超过百万,但这其中选择带旅程服务的人有多少?会去境外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且选择旅程服务的人有多少?从身边跑步的朋友圈得到的反馈,这种需求是很低的比率。”

  携程发布的《体育旅游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通过携程旅游预订体育旅游线%,其中,户外活动和体育观赛旅游占到订单的85%。体育观赛成为体育旅游新的亮点,出境观赛成为主力。

  在IT桔子收录的“体育旅游创业公司专辑”中,创立时间最早的“中元国旅”引起了TBO的关注。这家公司的经历,似乎是体育旅游创业大潮的某种缩影。

  此前,中元国旅负责人受采访时称,上海中元国际旅行社本来从事传统旅行业务,在2015年看到体育旅游发展势头后,从下半年开始转型,将公司的业务重心转到体育旅游市场。相关数据显示,这家公司于2016年2月拿到了A轮融资。

  后面的故事,就没那么顺利了。3月8日,TBO在携程的“主题游-体育赛事频道”看到,包括携程自营产品,携程平台上共有12家供应商,提供有106条产品,品类涵盖国内外赛事的参赛名额、观赛名额以及机酒打包产品——但中元国旅在平台上,只有旅行婚礼的产品出售。

  这意味着什么?接近中元国旅的相关人士告诉TBO,目前公司暂时停止了体育赛事旅游的相关业务,“去年他们有巨大的亏损,一个欧冠的团就要亏百万,几个团就好几千万”;而查看其官网新闻、微信号推送,在2016年末都停止了更新。

  观赛旅游曾是中元国旅的主要业务,而最早将观赛作为核心业务的,是一家叫做炎尔体育旅游的公司。据了解,2017年是炎尔体育成立5周年,其自称是国内第一家做体育主题观赛游的公司。

  炎尔体育创始人高玮在2017年2月接受访问时表示,五年来炎尔体育的业绩一直在翻倍,但公司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介绍,2016年,炎尔体育年收入达到1500万,亏损17万。

  高玮回忆5年来创业经历,坦言体育旅游的四大痛点:资源、人才、销售以及极低的毛利。也因为这四大痛点,体育旅游构筑壁垒十分不易。

  但投资人看到的是问题的另一面。“目前市面上主要的产品设计都是停留在参赛/观赛旅游上。参赛,集中在马拉松或者高尔夫(不一定是比赛,单纯去各有名球场体验),成本很高,对于参与者的消费力要求不低;而观赛行为的成本虽然较低,但频度比旅游还低。”投资人高山(化名)告诉TBO。

  去玩资本联合创始人王粒丁此前对表示,“赛事旅游作为单独的旅行项目去做,规模较小时,盈利空间是有的。但受频次,规模化很难。”

  事实上,炎尔体育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高玮也曾试图通过丰富产品线来扩大业务规模,但却走了另一条弯。

  “当时我们一下把业务板块拓展到了五个,户外、跑步、汽车、亲子都加上了,当时觉得在足球观赛的成功案例可以复制到其他版块。但是做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每个领域都有竞争对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销售渠道。一下拓展过多领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过了半年以后,我就开始回收了,户外和赛车业务都不做了。”

  似曾相识的是,中元国旅也有过这种扩张冲动,公司负责人此前曾表示,为发展体育旅游业务,“公司招纳了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专门成立了足球、网球、篮球等事业部。”

  很难说中元国旅目前的状态,与这轮扩张有多大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业界的另一种思似乎已经形成:扩大产品线会带来风险,那么深挖细分垂直领域、形成壁垒,是否会更有机会?

  对此,投资人高山表示“主题旅游是好机会,但是不同主题的成熟度不一,所以没法一概而论。”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铁刷俱乐部创始人,骑行地球项目创始人孙键告诉TBO,骑游市场看上去美,但其实远未培培育成熟。

  “骑游市场的客户人群消费水平较低,能骑车的都不愿意花钱,愿意花钱的只是看着骑车好玩,10外旅游,可能最多骑两天,导致剩下八天的租车费用比较高,另外,国外骑游成本较高,至少两名领队+一辆卡车+一辆后援车,成本高导致价格高”

  在王粒丁看来,“这一类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获客成本较高,并且欠缺传统旅行社的目的地的资源,很难把自己的产品做多元化和丰富化,这就意味着你的流水规模和最终的毛利率受限。我个人认为,赛事旅游是一种服务方式和用户变现方式,在一定用户基数下可以实现盈利。但是单纯靠这项业务来去形成商业模式,可行性不大。”

  这一点似乎可以得到印证。孙键就告诉TBO,目前自己的获客渠道有限。“OTA平台的用户基本不认骑游产品,而真正做骑游的公司大家都为收客困扰。”

  众信体育旅游产品涵盖五大洲30余场马拉松赛事。以著名的黄金海岸马拉松为例,2015年,有251位中国长跑爱好者参加该项赛事,其中众信旅游送出了两个旅行团,总共约50多人。

  余良兵告诉TBO,中青旅也积极在体育旅游进行了布局,在遨游网推出了户外旅行平台“如是户外”,重点推出跑步产品,但规模不大。

  “中青旅一直在为环中国自行车赛提供服务,也曾尝试着为参赛的国际选手和亲朋设计和提供配套的旅游产品,但成效不算大。”

  整体而言,余良兵认为旅行社在掘金体育旅游方面,还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也有业内人士告诉TBO,由于传统旅行社在体育领域的生疏,其产品也体现浓浓的“旅行社”特色,而针对赛事增加的游览观光服务大多非常“鸡肋”,无法吸引用户。

  去滑雪创始人赖刚也对表示,“传统旅行机构在做这一细分市场的时候都面临极大的集客困难,因为客群基数比较小;而且客人的目的很明确,主要就是去滑雪,而不是观光购物,操作手法上与传统意义的出境游有很大差别。”

  懂体育的没流量,有流量的不懂体育,这看起来像是另一个怪圈。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公司都了“少人买单”的窘境。

  投资人高山认为,体育旅游作为主题游的一种,其重点在“主题”而非“游”,运营的核心是经营客户而非旅游产品。

  这样的观点似乎在一家公司身上得到验证。据了解,定位“互联网+体育旅游赛事”的平台“跑哪儿”以社群起家,以创始人田同生和毛为跑步圈KOL和核心IP人物,搭建起核心的跑者社群;而后建立帮助用户报名参赛、协助目的地或企业等办赛的服务平台。

  2017年1月6日,跑哪儿获得数百万元的Pre A轮融资。据其介绍,从2015年创立至今,跑哪儿实现了从体育旅游服务商到体育旅游赛事运营商的演进。

  余良兵也认同这个看法。“体育旅游仅做轻资产的门票、旅游预订等是没有可能成功的。只有向上延伸到做赛事活动,即成为体育旅游的运营商,而不是中介商,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余良兵以体验者的角度向TBO分享了案例,“我带孩子参加过行知探索的戈壁礼项目,其形式上看就是一个体育旅游的产品,落地后基本全包式服务,游览、徒步、饮食、营地、装备等等都安排好了,这样的“跟团游”产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口碑推荐,有一些家庭更是多次重游。正是因为行知探索在产品打造上深耕了多年,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产品品牌和内核。”

  但这样的模式,能否通过复制实现快速增长?余良兵认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这样的重运营模式能赚到钱,但要做大也不容易,无论是把单一的IP培养成超级IP(如做成CBA这样的量级),还是异地复制(显然这个产品是不能简单进行移植复制的)都有很大的挑战。”

  当然,身在局中的玩家依然在探索其他破局方式,比如一直在亏损的炎尔体育,试图在2017年构建更可靠的业务模式,增加多元化收入。

  据高玮介绍,炎尔体育将大力拓展跑步、亲子游以及体育培训业务,并在这两个业务上转变为供应商的角色,负责设计产品、提供服务,并与教育培训机构展开合作,共同开发亲子夏令营等旅游产品,而将销售交给跑步参赛类的旅游平台。

  在培训业务上,高玮将目光瞄准了橄榄球培训,分别推出针对青少年培训和企业培训及团建的两个品牌。

  争取B端客户或许是个方向。据报道,跑哪儿将重心也放在开拓企业跑团上:如万科、联想等国内知名企业都有专门的跑团。对于这类企业跑团,田同生表示,“有预算,有组织,有考核。”

  2017年,体育旅游创业者们的探索、转型是否能获得回报,有业内人士告诉TBO,“目前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总会有赢家出现”

  该报道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中国经营报、钛、互联网+体育、寻找中国创客、接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