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可取经西班牙:做好青训 提高联赛水平
1994年的多伦多世锦赛上,由胡卫东、郑武、孙军等人组成的“黄金一代”中国男篮,曾经以两分的优势战胜过伊比利亚半岛上斗牛士西班牙队。但古语有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年之后,曾经实力无比接近的两支球队,却堪称云泥之别。
2008年和2012年的奥运会上,西班牙男篮已经连续两次闯入了最终的决赛,虽然最终都输给了实力强大的美国队,但在当今的国际篮坛,他们已经是除了美国队之外的头号强队。反观中国队,在姚明退役之后,一直在不断摸索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似乎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2009年的亚锦赛上,中国队在决赛中惨败伊朗失去了亚洲冠军的头衔。而在去年进行的菲律宾世锦赛上,中国队更实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大比分输给中华台北,最终只获得了该项比赛的第五名。中国篮球一路狂跌,几乎已经触底……
巨大的差距已然摆在眼前,而这也更加让人反思,为什么短短20年的时间,两个国家的篮球水平会出现如此大的距离。而对于中国篮球来说,只有深刻反思之后更多学习和借鉴西班牙的宝贵经验,才能尽快走出低谷,重振辉煌。本文尝试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两国篮球发展的差距,也能够让中国篮球更好地认识到差距与不足,加快追赶和学习的脚步。
1、完整的青训体系
青训体系是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完备的青训体系能够为国家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的人才,也正因如此,青训体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巨大的差距,让中国篮球在起跑线上便落后了一大截。
首要问题就是规模太小,一般的CBA俱乐部,除了成年队(一队)之外,只有两支按年龄划分的青年队。除了新疆广汇。东莞新世纪等少数投入较大的民营企业俱乐部之外,俱乐部二队和三队的投入非常有限,参加正规比赛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球员成长的速度也变得极其缓慢。
在中国,俱乐部的青训几乎只有“从体校到青年队”这一条道路,但“体教分离”的现实,却让大多数青少年并不愿意选择进入体校乃至青年队,遑论从事职业体育。因为在中国,如果你选择以体育为生,也就意味着你无法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接受正常的教育。选择体育作为人生道路,其中充满了太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如果万一没能打出来,又没有在年轻时接受系统的教育,很可能意味着孩子将来会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因此,大多数家长并不愿意将孩子送去体校,这也导致了青年人才基数的欠缺。在青训体系的划分上,中国篮球也缺乏科学系统的纲领。12-18岁的年龄,正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期,每隔一岁的孩子,身体状况很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简单地将他们分成两档,则完全不能兼顾每名球员的各自情况,更谈不上创造良性的提升空间。
而在西班牙,每支职业球队都有非常成熟的青训体系,一般来说分为五档。其中12-14岁的球员一个队,15岁的球员一个队,16岁的球员一个队,17岁的球员一个队,18-22岁的球员一个队(也就是俗称的青年队)。每支球队的配备都非常完善,教练员、助教和体能训练师一应俱全。同时为了更多地吸纳人才,西班牙俱乐部还会为外籍球员配备统一的公寓和生活老师。更重要的是,西班牙坚持“体教合一”的路线,俱乐部安排免费的学校让他们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同时西班牙青训体系中的竞争机制非常严谨,鼓励优胜劣汰和球队之间人员的良性流动。
近年来,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日益加深,社会和职业职业俱乐部对于篮球运动青训的重视程度愈发加强。更多针对青少年的比赛正越来越多地开展,俱乐部对于青年队伍的投入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中国篮球渐渐意识到,只有将青训的基础打得更加牢固,让更多孩子投入到这项运动当中,才能为自己的发展积累持续性的能量和可用之才。
2、科学的训练内容
科学的训练,是实力进步、水平提升的最重要保证,在这一点上,中国篮球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每当参加国际大赛和对抗水平更高的比赛时,中国球员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便会屡屡暴露出来,这与平时训练的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因为青训体系滞后的制约,青少年球员接触专业训练的时间,一般开始得都比较晚。这样直接造成的后果,便是他们在年少时打球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很难以得到更正。基本功的训练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很难达到最终的效果。
当球员进入职业队之后,绝大多数的训练都是围绕着技战术来展开,留给球员真正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非常有限。在夏天的休赛期,本应是球员们苦练和丰富个人技术的关键时期,但高水平的运动员,往往必须肩负着为国征战的国家队比赛任务,能够安心自我提升的时间并不多。
中国篮球,素来有着“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训练传统,但一味坚持这种风格不加变通,却并不是最为科学的训练方式。同时,因为国内教练水平参差不齐,训练的质量也很难完全保证。不少球员都曾经感叹,训练的时候的确没少吃苦,但到头来提升却非常有限。在训练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针对自己的不足给予针对性很强的指导,只是一味的埋头加练,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这一点上,西班牙篮球确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西班牙从青训体系开始,便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几乎所有的训练都会围绕着基本功展开。每周的训练课上,都会有额外的两节大课(约四小时)专门进行基本功训练。而在平时的训练中,西班牙教练的比赛意识非常强烈,模拟实战的程度很高。即便是普通的投篮和传球训练中,教练员也会将挡拆配合、传切配合的内容加入进去。同时训练的内容非常细化,但是传球练习一项,便有阵地战、攻防转换、快攻反击等等多个方面的针对性训练。
这种训练模式带来的结果,是球员在比赛中技术运用的纯熟程度很高,同时接近实战的训练,也让他们具备了很强的阅读比赛能力,可以在激烈的比赛中冷静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于中国篮球来说,一定要提高对于训练的重视程度,要让训练更加细化、严谨,用比赛的要求来指导训练,让训练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够在比赛中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
3、职业的教练员配备
教练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一支球队技战术素养的高低,而职业教练员的配备情况,则与一个国家篮球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
中国篮球非常缺乏足够数量的高水平教练员,在最高级别的职业联赛CBA中,本土教练们尚且需要和洋帅们激烈竞争才能获得一席之地,而在级别较低的联赛中,优秀教练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而更大的问题则出在,中国篮球的青训体系中,更加稀缺职业教练员,基层教练员的数量和质量,也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基层教练的缺失,与中国的体育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基层教练的地位较低,薪资待遇也普遍偏低。这也直接造成了许多有着专业教练技能的人不愿意投身基层教练的事业。基层教练被视作一个难以长期从事的职业,基层教练的岗位很难留住人才。但凡水平较高的教练,几乎无一不选择执教职业球队,基层教练的岗位很难留住人才。
如此一来,大多数教练员都是由退役的运动员来担任,在这个群体当中,水平的差异非常明显,有些人打过职业联赛,有些人打过低级别联赛,但大部分人只是在体校有过运动员经历。他们的比赛经验较为丰富,但在执教方面,通常只是依靠运动员时期积累的经验,而很少有人接受过相关方面的专业教育与训练。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教练员需要从比赛的全局着眼,对比赛的走势和发展,以及每一名队员的特点风格有着充分的了解。换言之,教练员必须通晓篮球领域的许多知识和规律,而想得到这些,仅仅依靠运动员的经历是远远不够的。
在中国,教练员大多只是对球员在场上的技战术进行指导,能够真正对他们成长起到重要作用的却少之又少。反观西班牙,从职业队到青年队、少年队,都有数量众多的职业教练,他们有的比赛经验丰富,有的理论水平扎实,他们对于运动员,尤其是青年运动员的身心成长,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大量高水平的教练,几乎遍布了篮球人才的每一个层级,不同教练对于自己执教球员群体的了解程度很深,指导也更加细致而务实。
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要重视教练员尤其是基层教练员的作用,想办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保证,让更多人踊跃投身到这个领域当中。同时要尽快提高教练员群体的业务能力和综合水准,将教练员这个岗位的职业化程度不断加强。让更多教练员接受职业化的培训和教育,掌握职业教练员应有的业务技能。此外还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准入标准。这样才会有更多活跃而高效的“造血细胞”,为中国篮球不断制造出新鲜的血液。
4、俱乐部蓬勃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马布里、麦迪、阿里纳斯等大牌外援的相继涌入,加之巨额赞助和水涨船高的球迷热情,作为中国最高级别联赛的CBA似乎进入了一个无比繁荣的年代。但在繁华的外表下,却难掩俱乐部水平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
因为中国篮球的人才基数太小这一根本原因,造成职业俱乐部发展的滞后。在CBA联赛中目前只有18家俱乐部,尚且难以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如果单纯增加俱乐部的数量,恐怕也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在中国,职业俱乐部的发展呈现小集群的现象,很难在一个大的整体上形成相互竞争与促进的局面。而且,在中国,一家职业俱乐部要想真正建立并且融入这个圈子,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资金筹备、政府政策、社会资源等等方面都有不少难题,且日后的运营与收益状况,也需要打上巨大的问号。这也让不少意图涉足体育的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在西班牙,仅马德里地区便有超过200家篮球俱乐部。除了三支甲级联赛的球队之外,剩下数量众多的球队,分布在乙级联赛、丙级联赛甚至各个地区联赛当中。这些俱乐部的规模有大有小,但都有着较高的职业化水平。俱乐部的管理严格而规范,球队的训练水平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数量众多的俱乐部,也就意味着每支球队能够参加数量足够多的比赛。这无论对于单个的俱乐部本身,还是西班牙篮球这个整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起中国职业俱乐部起步运营的种种艰难,西班牙篮协非常鼓励篮球俱乐部的发展,俱乐部的繁荣,也加快了球员的流动频率。这对于球员来说是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而从整体上,也保证了西班牙篮球的人才基数和比赛水平。
因此要想促进俱乐部的发展,扩大中国篮球人才的数量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但同时,俱乐部的发展也要更多向职业化接轨。在CBA和NBL联赛中,都时常曝出欠薪、管理疏漏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对于俱乐部的形象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这对于追求职业化的俱乐部来说,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教训。同时要向让俱乐部真正变得职业化,行政上种种条条框框的制约,必须尽快得到根除。真正的职业化俱乐部,永远要百分百与市场接轨,要在市场的环境中接受竞争和检验。只有俱乐部的职业化程度提升,才会有更多良性的互动和竞争,俱乐部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真正出现。
5、职业联赛及各级联赛
联赛是一个国家篮球水平的最重要体现,联赛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篮球发展的水平。中国篮球联赛的规模和发展程度,都尚处在一个较为落后的局面。
随着去年CBA联赛的扩军,整个联赛一共拥有18支球队,但这18支球队的实力落差却非常大。真正具备争夺冠军实力的,不过只有广东宏远、北京金隅和新疆广汇这三支球队,而吉林、青岛、八一等俱乐部,已经连续数年徘徊在联赛的下游,翻身之日似乎遥遥无期。
而在中国篮球自己的联赛中,外援却一直是主导一切的重中之重。2012年的总决赛中,北京队终结了八年七冠的广东王朝,但真正帮助他们实现这一切的最大功臣,却是两名外援马布里和莫里斯。而在那一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北京队竟没有一名球员入选最终的大名单。曾经有篮球专家说,如果一个联赛的冠军球队中没人能够入选国家队,那么一定是这个联赛有个别环节出现了问题。
外援的存在,极大程度压缩了国内球员的上场机会而成长的空间。在国内的联赛中,中国的本土球员大多只能充当配角,给实力出众的外援们打下手。大多数球员连上场时间都难以得到保证,更不必说足够的表现机会和成长空间。
同时,联赛的规模与数量也与西班牙相去甚远。西班牙职业联赛包括甲级、乙级、丙级、丁级以及数量众多的地区联赛,每支球员包括青少年球队在内,每年的比赛场次都超过七八十场。足够数量的比赛,才能够保证运动员接受足够的锻炼,为他们的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中国的职业篮球联赛,只有CBA和NBL两个。CBA每年的常规赛只有34场,NBL一共只有10支球队,常规赛只有18场。这样的比赛场次,对于难以享受核心待遇的年轻球员们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下赛季,CBA将扩军至20支球队,常规赛的场次也会有相应的增加。末节禁用双外援政策的实施,也会让国内球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得到更多独挑大梁的历练机会。甚至也有不少人建议,CBA应该重新恢复升降级制度,提高联赛的竞争性,促进联赛发展水平的提升。
西班牙篮球的成功,是数十年如一日发展的结果。提升中国篮球的整体水平,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与代表世界篮球高水平的西班牙相比,中国篮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追赶,注定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中国篮球最需要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环节做起,从青少年人才培养开始抓起。就像建筑一座巍峨的金字塔一样,打好青训体系的根基,普及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完善职业教练员的配置。有了这些作为坚实的保证,才会有俱乐部发展的提升,进而带动各个联赛规模的扩大的繁荣。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关键的一步,永远是脚下正在迈出的的这一步。知行合一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