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想要CBA和中国篮球但摆在他面前的是“钱”的问题
姚明和CBA公司又有大动作了!6月30日,CBA公司公布多项有关新赛季CBA联赛的调整方案。其中最重磅的几条方案,都指向一个目标:在CBA队伍数量不变的前提下,让各队有更多的机会打比赛。
比赛数量如何增加呢?方案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2017-2018赛季CBA联赛,将有10支球队进入季后赛。第一阶段常规赛前6名进入首轮,第7-10名进行3战2胜淘汰赛。从2018-2019赛季起,季后赛球队将扩至12支。也就是说,季后赛的球队多了,比赛也多了。除了季后赛改制,常规赛也有巨大变化——除2017-2018赛季常规赛轮次不变,2018-2019赛季、2019-2020赛季常规赛扩充到46轮,2020-2021和2021-2022赛季则增加至56轮。其中下赛季两周五赛,2018-2019赛季一周三赛,2019-2020赛季改成三周八赛。
首先是球迷。在NBA,每支球队需要参加82场比赛,30支球队一共进行1230场比赛。CBA只有38轮,匆匆几个月,一个赛季就过去了,看得不过瘾不说,联赛的悬念也早早地消失。对这样的落差,很多国内球迷一直在高声疾呼增加联赛场次。
另一个群体,就是一些原本上场机会比较少的年轻球员,他们可以有机会登场并积攒经验,能增加数据,对于职业生涯自然是好事一桩。
但和NBA一样,CBA也是一个商业联盟,既要考虑到观众,也要考虑各家俱乐部的营生问题。目前大多数CBA球队都是在赔钱经营,能够赚钱的只是极少数几家。各支球队的收入来源有限,无非是补助、广告冠名、联赛分红和门票收入等,周边产品等其他收入非常有限。限于联赛的商务开发程度低,在无法开源的情况下,只能节流。如果球队的财政状况入不敷出,那么多打一场就意味着多赔一场。场次增加到五十场或者更多,场馆租金、球队吃住行、比赛的人力成本、球员的工资尤其是外援的工资,都要相应上涨。这些更多的投入,并不能给老板带来更多的回报。
再从球员的角度上来说,当市场流动几乎停滞,球员工资不能直接和付出挂钩的情况下,很多球队对增加的比赛数量持保留态度。国内球员的工资,基本都是年薪制,大部分人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保障性工资,比赛时候会有赢球金,如果比赛输了,附加的收入没那么多。某些球队会采用低保障,用高金的政策来激励球员,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形成气候。如果赛程拉长,运动员的训练时间相应增加,受伤风险加大,休赛期的休闲时间被压缩。对于一些中生代球员或老球员来说,他们已不再适应那种漫长的赛季,他们的体能储备、身体状态只能维持在目前38场范围附近。当多打和少打、收入区别没那么大的时候,他们当然希望有一个性价比最高的赛程。
新政的还不止如此。在赛制上,已经有人表达自己的担忧,比如常规赛7-10名的球队将在季后赛进行3战2胜淘汰赛,届时1-6名的球队,休息时间是不是会太长?球迷们最担心的还是裁判问题,“现在联赛只有38轮。季后赛球队只有8支,但球场上因为判罚产生的争议已数不甚数,我们是愿意看到更多的比赛,但判罚问题怎么解决?会不会愈演愈烈?”
裁判是CBA和中国篮球的老问题,CBA联赛受关注度每年都在提升,裁判群体受到质疑以及制造的争议与之成正比。中国裁判青黄不接,严重缺乏高水平裁判的问题,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很好的改观。“在公司成立之前在联赛办的层面,就研究过裁判职业化的设计,但发现有很多困难,比如我们的裁判员大多数是体制内人员,让他们跳到体制外,会有很多环节和困难需要破解。”CBA竞赛总经理张雄如是说。
这些可能存在的阻力,或许突破点都在一件事上——钱。理论上说,俱乐部老板和球员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花费,都可以用更高的回报来解决。更多的资金,也能让CBA在更好地推行裁判职业化上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目前CBA公司已经将商务开发权收到自己手中,没有了盈方从中“抽成”,下赛季CBA各队的分成肯定有所增加。到时真能打一场赚一场吗?目前还真的不太乐观。CBA在裁判上的投入能有多少,是否能落到实处,目前也还是一个问号。这些都取决于CBA公司,能否更好地用实际行动激励球队和球员,将钱用在刀刃上。
球员时代的姚明曾说过,中国篮球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最大的问题,到处都是问题”。如今大姚变身姚,面对中国篮球眼前一大堆的“最大问题”,他深知中国篮球的、CBA的改变,关键词唯有“职业”二字。上个赛季连番发生的“脱鞋门”“绝杀门”“踩线门”“计时门”事件,不止一次倒逼联赛必须职业化。对于争论许久的裁判职业化、延长赛程、增加场次,以及外援人数、国内球员转会制度等,看来姚的全新班子已经下定了决心:再像过去那样患得患失,就会止步不前,中国篮球的未来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