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篮球资讯  俱乐部

“我是农行的,我就是农民的亲戚朋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2-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000041基金

近日有关于000041基金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000041基金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000041基金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000041基金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000041基金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11月2日,傅小康(左一)正在栾波的苕粉厂参观,栾波把企业最新的发展与他分享。

重庆日报消息,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源头活水”。

给农户办贷款,可没有想象那么简单。一则,大多数农户几乎没有信贷记录,二则,农业经营特别是养殖业,风险大,贷款风险防控难,极易形成呆账坏账。

49岁的中国农业银行重庆武隆支行信贷员傅小康,担任“三农”贷款客户经理10多年来,累计为2000多户农户发放贷款3800多笔,涉及金额3.5亿元,没有一笔损失——这是个奇迹!

傅小康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把农民当亲人,以真心换真情,对其生产生活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由此来找到真正需要贷款的人;在实践中练就“懂经营善管理”的本事,深度参与到客户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帮助提升其经营水平,以此化解还款风险;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创新设计金融产品,切实让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回归金融本质,助力经济发展。

▲11月2日,傅小康(右)在乡间小路上,和村民聊着家常,关心着他们的发展。

上午10点已过,大雾仍未散去,路面和地里的白菜,都蒙着一层白白的霜。

这里是位于武陵山区的武隆石坝村,海拔高,气候严寒,耕作条件差,一度是重庆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58岁的张天全蹲在马路边,在寒风中搓着双手,焦急地盯着前方。负债数十万元,妻子还卧病在床,一个人喂几十头牲畜仍然入不敷出,他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大雾深处的一个人影逐渐清晰,是他,中国农业银行重庆武隆支行信贷员傅小康。

见到来人,张天全一双粗糙的大手伸出去,内心的忐忑,却有增无减。

“老傅啊,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张天全话锋一转,“但是绝对不能让你为难,我找了一家贷款公司,每天5000元利息,先把你们的钱还了。”

“千万不能这样,我来帮你想办法。”傅小康一口回绝。

这一幕,发生在今年10月初的一天。农户为啥宁可借高利息的贷款也要先把银行的钱还了?欠账还钱,秉公办事,银行信贷员为啥还要拒收?一借一贷间,是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为致富路锦上添花

也在关键时刻雪中送炭

故事要从两年前讲起。

2019年7月的一天,傅小康为村民送贷款上门后折返武隆城区,经过石坝村时,又看到了那栋熟悉的“半拉子”楼房。

楼房早已封顶,但外墙的砖尚未抹灰上色,没有安装铝合金玻璃的窗户像一个个窟窿,房前的院坝也是一片泥泞。

石坝村毗邻重庆著名休闲度假地——仙女山,周边农家乐鳞次栉比。这栋楼为啥没能及时建起来?

带着疑惑,傅小康走进了房屋,遇见了正在给内墙抹灰的张天全。“我完全是靠自己在建房,养猪种菜,挣一分钱用一分钱,5年才建成现在这个样子,太慢了,看到邻居们的农家乐天天有钱赚,我也很着急。”张天全说。

“为啥不能贷款把房屋建成,早点开门迎客挣钱还款呢?”

“街坊邻居都找遍了,没有借到钱,银行里又没有亲戚朋友。”

“我是农行的,我就是农民的亲戚朋友。”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几分钟内达成共识。此后第三天,张天全拿到22万元贷款。用这笔钱,他装修完了房屋,购买了农家乐相应设施。

次年夏季,张天全的农家乐住宿、餐饮净收入逾10万元,加上销售农产品的收入,他一举还完了银行贷款。

张天全富裕了,傅小康的帮助却没有停止。“老傅三天两头打电话给我,教我怎么做生意。他又帮我办了30万元贷款,建议我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顺便多卖些农产品,增加收入来源。”张天全说着打开自己的手机,上面一个接一个的都是和傅小康的通话记录。

张天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突然到来的“亲戚朋友”,除了在致富路上锦上添花,还会在关键时刻雪中送炭。

就在农家乐步入正轨之时,张天全的妻子却患了重病,先前的30万元贷款不得不挪用于治病,几个月内就消耗殆尽。

银行的还款期限要到了,自己一时半会儿还不上,这可怎么得了?

“老傅会不会担责,会不会被银行开除?这可都是我拖累了他呀!”

焦急万分中,张天全经人介绍找到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想借一笔钱先把银行的钱还了,再想办法续贷。按照对方的要求,这笔钱每天要5000元利息,相当于每天牵走一头小牛。

傅小康感动了,同时也犯难了,一边是收款压力,一边是农户的现实困难,如何两全?思虑再三,傅小康把自己的朋友圈梳理了一遍,最终找到一人愿意免息借给张天全10万元,通过3次“冲贷”办理续贷,“小牛”保住了。

以真心换得真情,这样的故事,傅小康经历了很多。在他负责的村,每到过年杀年猪,大家都要邀请他到家里吃刨猪汤。“老傅真不把我们贫困户当外人”“老傅不是来放贷的,他是来送财的”……采访中,重庆日报记者多次听到这样的评价。

“外公”主动送来“锦囊妙计”

在“火锅之都”重庆,苕粉是食客最爱点的菜品之一。武隆是重庆优质苕粉产出地,而武隆最大的苕粉生产企业,名叫栾氏苕粉。

不过,就在几年前,这家行业龙头企业的创始人栾波,还在风里来雨里去跑运输,一直没有攒下什么钱。

2012年末,栾波卖掉了经营多年的大货车,还了欠账后,仅剩700元钱。这年春节的一天,栾波带着家人在武隆城区闲逛,花花绿绿的各色年货招人眼馋,但捏一捏兜里的钞票,栾波不得不加快了脚步。走到农行门口,他下意识放慢脚步。此刻,傅小康的办公室,仍亮着灯。

想着顺道看望一下老朋友,栾波进了办公室。此前多年,他几次经傅小康向银行贷款,用于购买货车。如今车卖了,银行的钱还了,但老傅的情谊不能忘。

“开货车不挣钱,今年又打了‘白板’。”栾波一脸苦相。

“考虑一下做苕粉吧,武隆这么多人做苕粉,地方品牌已经做出来了,但没有一家做成规模的,你在外面跑过,有能力做。”傅小康支招。

年后,拿着从银行贷来的5万元,栾波的苕粉生意开了张。晚上生产,白天销售,一个月下来,竟有好几千元赚头。一家人辛辛苦苦干了3年,有了40余万元结余。好日子终于来了,栾波打算在武隆城里买套房。但和傅小康分享这份喜悦时,却被他泼了一盆冷水。

“现在做苕粉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肯定越来越激烈。手工生产,还能坚持多久?谁的规模大,谁的单位成本就低。为啥不搞点机械化生产,要做就做第一。”当栾波小富即安时,却被傅小康狠狠“抽了一鞭子”。

对于信贷员而言,这也是重要的工作策略——用小额贷款鼓励客户“试一试”,相当于孵化,发现其潜力后,就扩大信贷规模,着力培育。

拿着新贷来的40万元,栾波立即买回烘干机、切割机等设备和更多原料。小农户机械化生产苕粉,在武隆可是头一遭。如何用机器做苕粉,没有人知道。栾波摸索了近1个月,但生产出来的苕粉要么太软易断,要么硬得像石头,根本没法吃。前后近20吨原材料报废,损失好几十万元,贷款加上自有资金,几乎全部亏空。

栾波几乎急哭了。电话那头,傅小康的话,却始终只有一句:再试试。

“那段时间,我其实比栾波还着急,一是还款风险,二是实在不忍心看到一个老客户屡屡失败。”回忆起这段往事,傅小康仍然有几分自责。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对水和原料的配比进行了数十次试验后,2017年7月的一天夜里,软糯油滑的苕粉终于从机器中流出来,在灯光下显得晶莹剔透。

傅小康当然是第一个收到喜报的,但电话那头栾波对他的称呼,也吓了他一跳:“外公。”原来,栾波的母亲也姓傅,在重庆农村,素有按姓氏认亲的传统。“我实在是太感激他了,一时不晓得怎么表示。”栾波说。

产品研发成功后,栾波的生意蒸蒸日上,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但他发现,由于没有品牌,超七成利润被经销商拿走,自己辛辛苦苦做生产,挣的却是“下力钱”——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这一次,栾波并没有打算向银行贷款,但“外公”却主动送来了“锦囊妙计”。

今年初,“栾氏苕粉”品牌注册成立,并在重庆主城成立了一家品牌运营公司。为降低运营风险,在傅小康的建议下,栾波实行了合伙制,几名直播带货的主播分得了股权,由员工变身股东,既提升了工作主动性,又降低了人力成本。

有产能,有品牌,有渠道,“外公”心中更有数了——扶上马,再送一程。前不久,他给栾波送来了100万元贷款,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栾波说,到明年,他的苕粉年产值将超过3000万元。

“傅小康一直都是这样‘爱管闲事’,不是被动地等待农户来贷款,而是主动跟农户沟通,并且协助农户解决贷款以外的事情。”农行武隆支行行长余文焱说,他从部队转业进入农行以来,无论是做行政工作,还是转岗做基层信贷员,都不忘自己共产党员身份,爱岗敬业,把农民当亲人,以真心换真情,得到了同事和客户的一致认可。

创新金融产品

解农户燃眉之急

▲11月3日,肖玉梅正在彩泥乡村酒店接待宾客,如今她的农家乐已发展为当地最大的一家。

在武隆区新春村,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农家乐,彩泥乡村酒店是其中最大的一家,占地10余亩,有上百间客房,总投资逾800万元。仅凭住宿和餐饮两项,这家酒店的老板肖玉梅,每年就能获得近百万元收入,这还不包括销售农产品的附带收入。

不过,就在5年前,酒店刚刚建成之时,肖玉梅却因为缺钱一筹莫展。和张天全一样,在建房之初,肖玉梅并没有长期的资金规划,一边建设,一边修改方案,扩大规模。待房屋建成后,自己多年的积累已全部花光,能借的也全部借了,再也筹不到钱购买客房必需的家电和床上用品。

2009年5月,眼看着乡村旅游旺季来临,自己的农家乐离开张仍差“临门一脚”,肖玉梅心急如焚。

肖玉梅想到了老同学——傅小康,但很快她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此前,她在经营另一家小型农家乐时,通过傅小康从银行只贷到几万元,想要多借点,对方给出的理由很无奈:按照农村信用贷款的相关规定,凭肖玉梅的条件,最高额度只有10万元。如今的资金缺口,高达50万元,银行的额度远远不够。

但别无他法的肖玉梅还是拨通了傅小康的电话,得到的答复不出所料:没有那么大额度。

拒绝肖玉梅的请求,本是实话实说,但傅小康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小额度贷款,对肖玉梅这类客户而言,没有实际价值,这样的情况,傅小康已遭遇过多次。

“原来的信贷产品,只考虑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几万元额度基本够了,但经营农家乐,这点钱就远远不够。”傅小康觉得,是银行的金融产品有问题,对于上规模、上档次的农家乐经营者,理应提升信用额度。

为啥不能推出一些创新的金融产品,扩大信贷额度,来满足肖玉梅这样的客户的需求?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傅小康就行动起来,开始给上级写申请。

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请示,但由于牵扯上了老同学关系,傅小康被一些同事质疑:你这不是假公济私吗?

对于单位“三好生”的傅小康而言,这样的质疑,伤害不小。评优评先,那可都需要民主测评,众口铄金,说你坏话的人多了,将直接影响考核。

傅小康又一想,信贷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是否能给客户创造价值,可不能一味当“老好人”,意见该提还得提。顶着非议,傅小康向上级递交了申请书。

精诚所至,十多天后,傅小康得到答复——肖玉梅的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审批通过,信用额度50万元。农家乐经营者获得这么大的额度,这在农业银行武隆支行,是第一次。

这让筹钱无门的肖玉梅喜极而泣。两个月后,她的农家乐如期开张。“这完全是一笔从天而降的贷款。我当时根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额度是银行规定的,他一个信贷员,怎么可能突破。完全没有想到老傅这么上心。”肖玉梅说。

但肖玉梅不知道的是,为了争取这笔贷款,傅小康可是“伤透了脑筋、跑断了腿”。分内职责只是照章办事,金融产品创新这样的事,对于一个基层信贷员而言,还是“破天荒”。为了增强材料的说服力,傅小康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肖玉梅这类客户的经济条件、经营能力,以及她们所从事行业的盈利前景,都作了仔细分析,一份简单的申请书,变成了一份产业分析报告。

申请书递交上去后,也经历了漫长的催促过程。“要从个人贷款部门递交到支行,再递交到分行,层层审批。”傅小康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他盼星星盼月亮,天天打听申请书审批进度,一次又一次给相关领导打电话。

办农家乐,竟然可以贷到这么多钱,肖玉梅身边的村民们闻声而来。如今,在新春村及周边,已经建起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农家乐,这里也由此成为重庆高山农家乐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张天全办农家乐能贷22万元,也得益于这次金融产品创新。

更让傅小康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一纸申请书,还间接促成了农业银行“惠农e贷”的推出。截至目前,这款产品的存贷余额超过4000亿元,授信户数超300万户,成为全国服务“三农”的主力金融产品。

竭力服务“三农”,傅小康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农行功勋员工等荣誉。“傅小康”,已经成为农行系统的一个服务品牌。这些荣誉也证明金融力量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

短评>>>

乡村振兴需要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饶思锐

依靠贷款,武隆区石坝村张天全的“半拉子”楼房变成了收入可观的农家乐,仅有几百元钱的栾波将苕粉生意做到了年产值过千万元,新春村及周边成为重庆高山农家乐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给农户的贷款支持,在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扶持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农行武隆支行信贷员傅小康从部队转业入农行,从行政转岗做业务,从事信贷工作十多年来以真心换真情,真心把农户当亲人,累计为2000多农户发放贷款3亿多元,既为众多农户解了燃眉之急,也极大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成为了基层金融服务的行家里手。在实践中,傅小康通过了解农户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情况防控贷款风险,又通过产业调研鼓励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不仅让农户敢于以金融杠杆赢得发展机会,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让金融产品真正助力“三农”发展,真正帮助农户解决了现实难题,更树立了信用观念和发展信心。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用户画像”、手机银行等不断出现,金融服务的手段会更科学、更精准、更智慧。但是,对于广大农户而言,这些依然代替不了走村串户,面对面交流的“线下”服务。因为在农民看来,国有银行如同政府机构,基层的信贷员就是政府政策的代言人,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就来自于这些日常为自己发展操心服务的“傅小康”。以客户为中心,帮客户解难题,才能赢得客户的理解和支持。帮客户做大了产业,银行也就有了更多优质的客户,这是通行的经营理念。但要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只背熟银行服务手册上的条款并不一定有效果,只有用心用情把金融政策、产品信息烂熟于心,既顾及眼前,又着眼长远,在服务“三农”中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把“为人民服务”理念贯彻到信货工作的里里外外,做有感情、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才能使更多助农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乡村,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重庆日报记者 张永才 吴刚 向菊梅 本版图片均由重庆日报记者罗斌摄/视觉重庆

“我是农行的,我就是农民的亲戚朋友!”一位基层信贷员服务“三农”的故事

凉宫琴美 http://www.xinzhiliao.com/bj/anmo/169.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