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文体可分为四种文体学词典各种文体格式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繁荣的大国,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科技与经济蓬勃发展,那么,今天中国文学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现当代作家在中国是倍受尊敬的?在今天的中国,青年人才愿意进入到文学领域吗?这一个个问题始终被文学爱好者们密切关注着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繁荣的大国,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科技与经济蓬勃发展,那么,今天中国文学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现当代作家在中国是倍受尊敬的?在今天的中国,青年人才愿意进入到文学领域吗?这一个个问题始终被文学爱好者们密切关注着。
今天我有幸采访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李林荣教授,请他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李林荣教授现为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著有《嬗变的文体:社会历史景深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经典的祛魅:鲁迅文学世界及其历史情境新探》《疆域与维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跨世纪转型》《犁与剑:鲁迅思想与文体再认识》《观潮与聚焦:中国文学新生态》《但取一瓢饮:写给作家朋友的书话》等。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教授您好,我们想具体了解一下中国文学的现状、历史和发展前景,希望您给做些介绍。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学现在的总体状况如何?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怎样的?
李林荣(以下简称李):当前中国文学的状况,从整体格局来看,包括差异鲜明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传统文学,另一部分是网络文学,或者叫新媒体文学。所谓传统文学,互联网普及之前的久远年代里就一直存在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文学,也就是由通过图书报刊的出版支撑起来和传播开来的文学形态,这和白俄罗斯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学史常态状况是一致的。最近二十来年,由于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出现了在网络上生成、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形态,现在通称为网络文学。但网络文学不仅包括在线发表和在线传播的文学作品,还从这些作品衍生出的各种网络娱乐产品,如说网络电影、网剧、网游、手游、动漫,还有网络综艺节目,这些都和网络文学的写作有直接关系,网游和动漫通常直接采用网络小说做脚本,网剧和网络电影也主要来自网络小说的改编。
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被称为网络文学的用户。其中最活跃的人群,是拥有大量碎片化的闲暇时间、习惯了靠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青年。随着中国网络用户人口规模持续高速增长,网络文学已经显示出覆盖全民之势。但网络文学仍然一如既往,保持着以青年人的文化娱乐趣味为主导的特点,并且还在不断强化这个特点。这也使得网络文学从兴起之初直到现在,一直被大多数人当成一种消遣娱乐,而不是比较严肃的高雅文学。如果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它们是一根链条的话,网络文学从这个链条的开端到中间的环节,都跟传统文学不一样,二者没法叠合为一,因此必须要对它们做区分。这可以说是当前中国文学整体格局内的两个江湖、两重空间、两种形态,或者说两条轨道、两个层次。
如果我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以历史作为参照,以世界文学的古今演变作为背景,去衡量一下现在中国文学格局中不同的文学形态,是怎么形成的?是从哪些文化传统或社会资源发展转化来的?那么,可以看得很清楚,网络文学最初的兴起和现在的繁荣,都同样依赖专业化的网络文学网站。现在,中国专营原创网络小说发布的网络文学网站,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文学的产业形态。
网络文学的体裁比较单一,主要是小说。传统文学的基本体裁是四大类,小说、诗歌、散文,还有跟舞台演出和影视直接关联的剧本。所有这些体裁的创作,在今天的中国,都鲜明地表现出从纵的和横的两方面广泛吸收历史营养和外来影响的特点。纵的方面,当前的中国文学仍然在非常直接地延续和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和风格。中国文学研究界把新中国成立以前那三十多年,就是从五四运动开始,更确切地说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多年时间的文学历程和文学成果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细说起来,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个说法还是从苏联学来的,把资产阶级时期的那段历史叫做现代,把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以后的历史阶段叫做当代。中国现在还在沿用这样的历史分期的概念来描述百年来的时代变迁,尤其在文学史的学科里,还在使用这样的概念。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的当代文学不仅在时间维度上是现代文学的延续,更在内涵和功能上继承和延续了现代文学的传统。而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相较于现代以前的近代和古代的文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关切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使命意识特别突出。进入现代以后,文学创作普遍被认为不再仅仅是作家表达自己心灵世界的一件事情,更是从个人经验的角度表达社会认识和社会良知的社会行为。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文学的地位是很庄重的。虽然也有人认为,现在文学得到的社会关注不够多,但大多数对文学还有比较浓厚兴趣的人、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持阅读文学作品习惯的人,都还承认文学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文化环境和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在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对现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文学生活中,这种认识不那么突出。
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国家文艺政策的支持、引导密不可分。今天中国的文艺政策有一个基本的大前提,就是把整个文学艺术事业定位在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的高度上。这是政策导向,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的很多开拓者和先行者,通过一系列创作和理论的实绩,批判性地激活了传统文化根脉,吸收了多种多样的域外文化养分,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饱满的现代因素和现代能量。中国当代文学继承了中国现代文学致力铸造国民精神的宝贵传统,使它成为今天中国文学的主旋律。
此外,在纵向的关系上,中国当代文学也和中国古典文学一脉相承。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是两部分,一部分把文学看得特别高,把文学当作维系世道人心的手段。世道人心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权力。中国古人相信天命,相信天、地、人三者有内在的关联、同等的价值,人的尊贵之处,就在于能够感应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也就是“道”。以今天的眼光看,中国古代流行的是泛文学的观念,古典文献里的“文”通常涵盖了所有的书面写作。而“文”之所以尊贵,就是因为它能够担当起记述、阐发和传承“道”的任务。中国古人一方面把书面写作看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文人又有拿着笔墨写作去消遣娱乐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让人放松身心,但也会让人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借以逃避现实。用中国人传统的说法来讲,前一个传统是“载道”,后一个传统是“隐逸”。隐逸是个人修身养性,载道是为社会服务。表面上看起来,载道是主流传统,隐逸是边缘传统,但实际上这两个传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文人隐逸,比如说寄情山水田园,写一些田园诗,好像是与世无争、不关心社稷民生,但实际上他很可能是在积蓄力量。用今天的话说,他是在进行自我治愈,为重新出发做准备,因为文人其实也挺脆弱。在古代社会,文人笔墨游戏的方式,实际上大多是用来修复自己的精神,真正的目的还是指向载道。载道的传统是主流传统,只要机会合适了,书面写作都是服务于世道人心。换到当下社会的情境中,这就是用文学来服务于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渊源古老的载道和隐逸这两种传统,实际上并没有随着历史背景的推移变换而消失,相反,在今天中国当代文坛,无论是传统文学写作中,还是网络文学的写作中,它们都还有生动鲜活的体现。
相对来讲,网络文学在今天中国的文化生活领域里,显得比传统文学更活跃。从1990年代末网络文学崭露头角,到现在,网络文学已经持续活跃了二十多年。在中国行业权威部门有关于互联网事业发展的年度报告里,网络文学一直被定位在网络娱乐的层次。从网络文学本身的功能来讲,它也确实一直在扮演大众娱乐产品的角色。但这并不奇怪,因为文学发挥娱乐作用,这也是老套路,并非新现象。我刚才的意思是,今天网络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甚至有时候出现流于媚俗和庸俗的偏颇,这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久远历史传统的一种惯性的表现。
今天的中国文学和现代文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们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很大。通过主动地翻译和介绍各国各语种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中国的作家和中国的文学理论工作者,一直在积极学习全世界各民族各语种的文化艺术传统,积极汲取来自国外的文学营养。尤其是年轻一辈作家,他们学习、接受外国文学的能力非常强。积极主动的对外交流和对外学习,不仅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个标志性现象,也是现当代中国文学格局赖以形成和稳定维持的一份关键资源。在传统文学中表现最活跃、地位也最突出的小说,还有向来被文学界内部的人看得非常高雅的诗歌,以及近些年市场越来越大的戏剧和电影,它们创作题材和创作手法上受国外文学艺术潮流的影响非常多。可以说,正是中外文学广泛深入的交流,使得中国当前的文学呈现出斑斓多姿的多元化格局。
当然,近年来中国文学持续活跃,也是相对而言。比起新世纪之前的1980年代,今天中国文学在全社会的影响面和影响力都变小了。1980年代,在老一辈作家和评论家的回忆中各种文体格式,被称为文学的黄金岁月,原因就是当时文学在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总体结构中的地位比现在要高。那个时候,无论是一般的读者文章文体可分为四种,还是国家的政策,都对文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期待。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整个社会生活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学家们踊跃地参与了当年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也因此而即时地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度评价和高度尊重。后来,随着中国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展得越来越充分、越来越成熟,文学参与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解决的功能就下降了。这样的下降,实际上是件好事。因为文学能够在1980年代发挥很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行业和社会部门的建设还不够完备,社会媒介的样式又比较单调、社会现实问题的也比较集中的基础上。文学是越俎代庖,承担了一些本来应该由别的专业部门和行业领域来承担的责任。现在,所有这些领域都已经专业化了,处在媒体丛林和信息海洋里的大众,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时,不再需要求助小说等文学作品,国家政策层面的各种改革措施,也不再需要仅仅通过文学的形式来传播或宣传。
这样一来,文学的空间缩小了,文学的功能减少了,但在相对收缩了的地盘上,文学的责任更明确了,担负的社会使命更重要了。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加速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国家出台了很多举措,大力扶持青年一代文学人才。面向各级各类文学人才和文学创作的奖项,设立得越来越齐全,服务文学人才成长、组织开展文学活动的机构也比过去增加了不少。这意味着政府和社会对文学的关注和重视,不但没有减弱,而且比过去更周到、更细致、更切实了。在今天的中国,真正有文学才华的人,他眼前可选择的成长渠道,实际上变得更多更宽广了。所以总的看起来,现在的中国文学,虽然不像1980年代那样容易产生社会轰动效应,但也正处在稳步发展的活跃状态。
李:最近两年在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创作当中,比较受欢迎的是现实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特别是以当下都市社会中的青年作为主要人物或叙述者的作品,人气非常高。这和任何时代一样,只要社会处在健康有序的正常发展状态,一定是以年轻人为主角的文学作品会受到更多关注。因为文学向来都是以青年作家和青年读者为主体的事业,只有在青年身上,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抉择,才能表现为最实在也最有必要思考的真问题。在现实题材的创作当中,反映都市生活的作品有稳定的热心读者群。这与中国现在正处于加快城市发展进程的特定时期有密切关系。和过去的都市题材作品不一样,现在的都市题材作品里,会写到很多实际上是来自农村的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各地的大城市里,聚集了越来越多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或者叫做务工人员。像在北京这样的城市,近些年,外来务工人口已达到本地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他们没有大城市的户籍,但长年在城里劳动和居住。这是中国目前城市发展的一种常态。支撑城市生活运行的很多基础行业和消费服务行业,都集中了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已经融入到城市生活,成为中国城市以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前沿最基层也最具活力的人群。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使都市里的外来务工者在大量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中,被选择为主角。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停下脚步来反思和审视自己实际生活的机会,这就像照镜子似的。如今生活节奏很快,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安下心来看看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一切,对生活当中遇到的困惑进行冷静思考,对许多匆忙之间随起随落的情绪和感受,也能够进行沉淀。
阅读市场上的现实题材热,还体现在非虚构文学上。非虚构文学在中国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最近这波非虚构热是从十几年前开始的,起初是一些文学杂志设置了“非虚构”栏目,有意推动面向现实的跨文体写作。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她的非虚构作品引起中国作家和读者的广泛关注。除了通晓俄语和白俄语的专家和学生,更多的中国作家通过阅读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集的中译本,从她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态度上,获得了很多启示,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也可以说是近年中国和白俄罗斯之间文学交流的一段佳话。不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主要是面向历史,对历史进行反思,揭示历史上长期被遮蔽的侧面,为那些没有机会说话、从来没有表达权利的人伸张话语的正义。中国当前的非虚构写作的选材取向有所不同,多着眼于当下鲜活的社会现实,聚焦眼前的这个时代的深层次变化和重大事件,如近一两年的抗疫斗争和脱贫攻坚收官。
如今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已经从农村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的阶段,进入了更高的层面的乡村全面振兴阶段。刚才说过都市小说里面青年人的生活受到关注,其中很多人物是具有城市和乡村双重生活背景的,是生活和工作在城里的来自农村的人,他们的家园得到非虚构文学的高度关注。前些年的非虚构文学大多侧重于描写乡村社会和乡村文明的消退。而最近这几年有了新的变化,因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开始从新的起点上朝前发展。当前的非虚构写作随之也开始聚焦于农村发展的新走向和新局面,既发现新的问题,也描绘新的前景。
中国作家协会和省级作家协会的很多作家和业务干部,都深入农村,亲身参加到脱贫攻坚一线,成为决战脱贫攻坚的千万大军中的一员。近一两年好多反映脱贫攻坚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实际上都是亲身参加脱贫工作的专业作家写的。他们按照组织安排,定点到农村去做,承担把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乡村的任务。因为他们自己在那里从事实际工作,所以能注意到特别现实的问题,他们的作品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写得也很诚恳很真切,这是因为他们本身都有很好的文学素养。这些作品已经受到关注,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人去关注这些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积淀,他们还会写得更好更深入。中国当前文学创作的这种格局中,流派不是很明显,所谓的多样性、多元化,是指它的取材和写作手法有不一样的特点,而某些作品受欢迎的原因,则是它们正好捕捉到了中国社会变化最活跃的那个部分。
记:您认为中国当代文学里面哪些领域是最有趣的?或者说您觉得哪些领域是值得探索的,有研究意义的?
李:如果说比较有趣的、有研究意义的领域,除了刚才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就是前面谈过的网络文学。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年度报告,每天都会很活跃地上网去看网络文学作品的人已经多达4.65亿人。如果把那些不识字的婴幼儿和年纪特别大已经不能阅读的高龄老人刨除的线亿人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有阅读能力的人。这意味着几乎所有识文断字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网上浏览网络文学。在这些人当中,大概有几千万的人是亲身参与网络文学写作的人,他们在各个专门的网络文学网站注册签约,成为定期发表作品的写手。
在这几千万网络写手当中,约有三四千人已经在通过网络文学网站上定期发表作品,而使自己得到了中产阶层以上的日常生活保障,就是月收入已经上万元。有些专家的统计比这个数字要大得多,我说的是保守数据。几千人是个什么概念?中国组织服务、管理引导专业作家的机构叫做作家协会,国家级叫中国作家协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有各自的作家协会。作家协会里的专业作家有固定编制和等级薪酬,就像大学教师一样,有职称的,一级作家,二级作家,作家,相当于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全国现在从中国作家协会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家协会,容纳的专业作家总量大概也就几千人。
网络文学网站上长期签约的作家直接在网上发布作品,读者去点击阅读,然后打赏,作家通过网络小说本身直接获益,而不是通过衍生产品,就能有几万块钱月收入,这在社会上已属于较高收入阶层。在这当中,少数人气超高的所谓头部作者或大神级写手,每个月可达一二十万元甚至更高,相当于工薪阶层一年的收入。这种由网络文学作品的在线即时阅读流量直接带来高额收益的现象,也是网络文学很突出的一个独特之处。而网络文学写作者这个庞大的人群,构成非常复杂,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些写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很高,但这是极少量的。大多数网文写手都是草根阶层,也就是非常普通的人群。近些年很有意思的是,网络文学逐渐吸引了一些大城市里从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机构退休的老先生老太太,他们看那些历史、科技、医药、军事、生态题材的网络小说看得很高兴、很着迷,觉得弥补了他们年轻时候忙于工作、无暇了解丰富多彩的百科知识和社会风情的缺憾。
网络文学网站上发布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虚构性质的小说,也偶有非虚构的纪实作品,但没法产生很高的点击量。网络文学的主流体裁是小说。网络小说的一大特点是:作品的写法和对应的读者,都像俄罗斯套娃似的,密集分层,高度类型化。作品在网上发布的时候就分成不同类型,贴着不同的类型标签,在不同的频道和栏目里推出。最大的两个网络小说频道就是男频和女频,其中的小说分别是专门定位给男读者和给女的读者看的,写法不一样,题材也不一样。在男频和女频之下,又进一步区分出不同的类型,比如幻想类和写实类两类,幻想类里又包括历史题材,有所谓的架空叙事,就是采用历史元素构造出假想的历史故事场景,还有一种就是连历史元素也都不借用,人物和场景都完全是凭空想象、任意设置。
中国的网络文学现在已经有了国际传播的热效应。美国的“武侠世界”(和中国的“起点国际”()等专营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化业务的网站,近年已经把几十万部网络小说译成英语版,传播到包括主要英语国家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不少作品都赢得了几千万的海外读者点击量。同时,这些网站上还累积了十多万名直接用英语发布原创网络小说的海外签约写手。
用网文界自己的说法,就是已经实现“网文出海”,意思是中国网络文学已经开始流行海外,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的网络文学出海也正在铺展。到目前为止,网文出海的对象国主要是英语国家,其次是东南亚各国和东亚的日本、韩国,还有欧洲各国也有了动向。在东南亚,历史剧和古今言情剧特别受欢迎。在英语国家,玄幻、仙侠、武侠类网文更受欢迎。这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文化传播现象,更成了一个国际文化奇观。有些人把中国的网络文学和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统称为当代世界的四大文化奇观。网络文学确实很神奇,传播速度很快,覆盖面很广,而且受众规模巨大并且还很稳定、很执着,其中的核心受众都是乐于为阅读网文长期付费的,这是值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消费现象。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心理机制和相互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在不断研究中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的诠释性的说法,但这些说法当中暂时还没有多少能够赢得特别广泛的共识。
最近一些年,网络文学几乎已经攻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娱乐产业——电视剧的疆界。在互联网新媒体兴盛之前,电视媒体在娱乐媒体中是主力媒体,而现在,电视娱乐已经让位给网络娱乐了。网络娱乐里的网剧和网络综艺成了主流,而且网剧反过来影响了电视剧的制作技术和演员的选择,以及新制作的剧目的数量。网剧的观赏效果,已经和传统的电视台出品的最精致的电视剧旗鼓相当了。电视剧前两年的情况,几乎是被一网打尽,剧本生产环节基本上被所谓的大IP网文改编所占据。大IP就是在线接受高流量高人气的意思,IP剧在文本阅读环节上就已经取得了数以千万以至数以亿计的点击流量,这说明作品的能见度或者说粘着度已经达到超级水平。IP剧的文本有高度的人气基础和流量保障,集聚了高热的网络注意力,这样的网文大IP,它们的影视改编版权,前两三年大都电视剧生产的各路投资方给买下来了。好多写这些作品的网络小说作者就直接转型为电视剧的编剧,另外还吸引了一批从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剧编剧,转入到IP剧改编的行列中,但他们有时对网络小说特有的所谓“网感”把握得不够到位。因此有大量的高人气的IP作者就亲自操刀做了编剧。这么一来,编剧和拍片制作环节,都积攒了大量的IP产品,一时大有过剩和泡沫化之势。
去年初疫情突发,正常的电视剧播出受到耽搁,由此出现了转折契机。2021年又适逢建党一百周年,主旋律的电影、电视剧,突然之间爆发了很大的能量文体学词典,强势出场。它们出场之后,很快就把娱乐性很强的从网文IP改编的影视剧给挤了下去,例如最近大火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这些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的剧本原创者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或文学工作者,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值得期待也值得观察的局面。由大IP网络小说《斗罗》改编的电视剧,同时期播出各种文体格式,观众反应却很冷淡,一时之间,好像大IP突然遭遇粉丝翻脸。其实主要原因不是《斗罗》这部电视剧拍得好不好,而是同一时期出现了更值得看、也更耐看的其他新开播的电视剧,从而把它比下去了,它比较单一的娱乐性,抵不过那些把娱乐性和教育性细致深入地融合起来的历史剧和现实剧。而年轻一代的读者,似乎对寓教于乐的、散发着强烈思想震撼的作品,感应力更强。他们不要那种单纯娱乐的作品,两者都在面前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寓教于乐的作品。新一辈的青年受众似乎更需要从文艺作品中感受严肃庄重的历史事件、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的再现,不再那么喜欢完全基于虚构、完全基于想象,情节、人物和环境都一味架空的影视剧作品。这样一取一舍的抉择,在2000年前后出生的一代新青年人群中,近来表现得非常分明。
记:哪些现当代作家在中国是倍受尊敬的?中国的一些文学经典在中国的社会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作家与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李:经典作家作品还是巍然屹立的。在广大的文学读者心中,中国从古代到现当代的一些重要作家的形象和他们的作品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像古代的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和它们的作者,其地位颠扑不破、无法动摇,到现在还是拥有遍及全国各地各个年龄段人口的无数粉丝。当然在崇拜这些经典作品的同时,也不妨碍年轻一代的文学受众去喜欢现当代的作家及作品,比如现代的鲁迅、老舍、张爱玲,当代的路遥各种文体格式、莫言、王安忆。从古代到现当代的经典作家的代表作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在文学形式上有很强的创造性,同时作品当中又有很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人生体验,确实比一般的作品,比那些仅仅作为娱乐消费产品的文本更加厚重。所以中国人无论是老一代还是年轻一代,凡是在文学世界里面找到乐趣的读者们,实际上他们都很看重文学作品启发自己的人生、给自己带来教育意义这一点。
普通的文学读者也会按照文艺政策导向,反过来去看待和评价作家作品,包括一些在文坛上已经挺有名气的作家作品。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的媒体上,包括网络自媒体和纸媒,连续引爆好几个和作家作品有关的热点舆情事件,而且都是针对当代的作家作品进行激烈批评。有些批评还捎带上了作家协会。这些批评,应该说,总体上都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很崇高、很庄重的使命担当,这是文学社会作用和社会角色的一个重要层面。这些年来,由于国家的文艺政策又重申这一点,使得我们广大的读者内心对文学的期待心理昂扬起来、激活起来了。随后,再带着这样的眼光看文学现象,读者很自然就会产生批评的态度,这是合情合理的。对一些著名作家有失严谨的创作,或者他们子女不够水准的一些写作表现,读者进行了严厉的而且是大规模的指责。从我刚才介绍的背景来讲,实际上这是好现象,这是中国文学一种宝贵传统的再现,这是一个健康有序、有高层次精神文明追求的社会需要有并且应该有的一种群众自发扶正祛邪的言论行为。但对于受到批评的具体的人,大家其实还是会谅解的。这波批评舆情的出现,会让所有名气很大的作家,都得到一种鞭策,都引起一种自我警醒的感觉,或者悚然一惊、出一头冷汗,或者在关注他人挨批评的同时,会反顾自身,提醒自己今后不能把文学创作当成随心所欲之事,更不能摆弄成私人的玩物。用古人的话说,对笔墨文章不可亵玩,不能带着一种亵渎轻慢的态度随便戏耍。文学是公器,文学表达首先是公共表达,尤其是有名声的作家,更要自重。总之,尊崇文学经典的社会地位,也就等于在强调文学对民族精神的积极塑造的力量。
作家与文学在生活中有可以介入娱乐作用的一面,也有承担比较庄严的社会使命的一面。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时候,作家和其他很多社会阶层中的人一样,卷入了下海热。所谓下海就是去经商了。对文学来讲,这实际上是人才流失了。在那个时候,对文学庄严的社会使命担当一度强调得不太多。后来,这种有失均衡的文坛局面逐步自动纠偏,最近几年,大体回到了比较正常的状态。
李:可能白俄罗斯和我们国家一样,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保留着由国家组织管理和服务文学工作人员的行业机构。在中国,服务、管理作家和组织文学工作的机构,是作家协会,作家协会从国家到省市各级都有。近些年,中国在扶持和稳定职业作家或者专业专家队伍方面有一些政策性的新举措,比如说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城市都建立了作家职称的评审制度,就是把作家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系列,进行评职称。我刚才说过了,作家有一级、二级、的职称,而且最近几年把作家评职称制度已经推进到网络作家当中了。现在网络作家里面,就已经有人获得了一级作家和二级作家的高级职称。北京、上海等地已经评了一批高级职称的网络作家。这是从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对专业作家队伍的一种激励和肯定,也是对专业作家身份的一个更高程度和更专业化的认定。
我觉得,中国在职称评审的制度建设当中,对文学给予了高度的关切。很多作家通过这个评审后,感觉自己的社会身份在社会职业领域里得到了最高程度的认可,挺自豪也挺欣慰的,也很受激励。全国的专业作家有多少?能够参加申请评定作家职称和有稳定的专业作家岗位的人有多少?目前没有确切的数字统计。但是还有一个认定专业作家的不成文标准文体学词典,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加入了各级作家协会,成了作家协会的会员。这倒是有数量统计的各种文体格式。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现在大概有一万一二千人。这几年每年都以五百人左右的规模增加。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作家协会会员人数不太均衡。因为各地文学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不一样,像北京文体学词典、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四川、广东、湖南,还有东北、华北的一些省份和西北的陕西,都是文学大省,加上他们人口较多,这些地方省市一级作家协会的会员也就很多。像江苏、河南、陕西的作协会员都可能在一万人左右,有些地方可能就比较少。把中国作协和省市级作协会员都算在一起,全国的作协会员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这还没有包括我们前面说过的网络文学用户里的签约写手,全国在文学网站签约的写手,据说已经达到了数以千万计的规模。
李:中国的每一个省份都至少有一份作家协会直接主管的文学刊物。有些地方还有好几家文学杂志,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这几座城市,还有东北的三个省份,都各有多种文学杂志。文学杂志里,有专门发表文学作品为主的,有专门发表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论文的,加在一块有数百种。但是近些年,和所有纸介质报刊一样,文学杂志已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强劲冲击,都开始走融媒体的道路,就是同时发行电子版或者说在线版,线上线下一起发刊。因为网络阅读用户太多了,所以现在好多文学杂志都是走双轨制,线上和线下同时发行。但是纸介质文学出版物,特别是杂志的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在纸介质上发表文学作品,代表着一个作家受到了传统文坛或主流文坛的认可。能够常在省一级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代表在本省、本自治区、本市范围内已经进入了活跃作家行列。如果在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或者在北京和上海发行出版的那些杂志上,能够连续发表几篇作品甚至长期发表文学作品,这就代表了作家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
在网络媒体普及之前,在网络文学兴起之前,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作家是不是真的达到了专业作家水平,到现在这仍然有效。文学杂志除了发表作品之外,实际上还承担着组织、策划文学理论活动的功能。当然这不是每个文学杂志都要做的事,北京和上海很多重要的文学杂志,还有广东和海南也有不错的文学杂志,它们经常组织一些专题性的文学研讨活动。这些活动常常是为了推动作家作品提升知名度,特别是一些新进入文坛的作家的社会认知度和文坛知名度,并且提醒文学评论家来深入研究他们的创作。此外在这类活动中,还可以进行展开一些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文学宏观问题的探讨。至于发行量,中国文学杂志的发行量整体走高的辉煌时期留在了1980年代,现在各家文学杂志的确切发行量似乎成了大家心照不宣、很少明说的秘密,据说全国发行量最高的纯文学杂志,二三十年来,一直是上海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十多年前它每期可以行销十几万册,近年有所低落,降到了每期不足十万册。不过,这指的仅是杂志纸质版的发行量,与每期杂志的纸质版同步分发在龙源、知网等各种付费订阅的在线平台上的电子版销量,没有算在内。如果线上线下的发行量合并起来,总量也许会翻番。
记:另外还有跟青年人一些比较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说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一名作家是否困难?青年人才愿意进入到文学领域里面去吗?
李:成为专业的作家其实不难,可以有三条相衔接的途径,最初的一步,就是争取在文学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能常在文学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就等于取得了文坛的入场券。作家发表了一定数量作品,这就意味着在文坛得到了认可,接着可以去申请加入一定级别的作家协会。如果通过评审加入了作协,成了作协会员,那么,也就容易得到参加作协组织的培养、扶持青年作家的种种机会。
这样看来,当作家的门是比较宽的。当然每一步都有比较严格的专家把关或规章尺度的衡量。对于已有作家身份的写作者,他的创作水平和创作成就,一般要靠获取文学奖项来体现,特别是获得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水平的重大文学奖项。中国现在被作家们看得最重要的文学奖项,是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分别对应长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以外的其他各种体裁创作的评奖。
我个人感觉,成为专业作家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从来不是所有具有文学写作才华的青年人才都需要去尝试的一种人生选择。尤其是在当今时代,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各行各业覆盖的社会空间越来越大,留给文学创作行业的社会资源相对匮乏,通过文学创作致富、获得舒适体面的生活,不是那么容易。在市场运行的规则不断泛化的社会条件下,文学创作远非一个高收益的行当。文学创作的专业化道路,一般只对那些有其他条件来保障他们的文学创作兴趣,或者说投身文学创作对他们来说不会影响生活水准的人,才会有实质的吸引力。比如说很多在重要文学杂志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他们本身不是靠文学创作的市场收益来维持基本生活,他们有一份与文学相关但不是文学创作本身的工作,来养活自己。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在比较高的平台上受到关注的作家,实际上他同时又是文学媒介或文学出版机构的专职工作者,用中国的成语来说,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距离近,所以既有信息灵通的优势、又有时机充足的便利,去酝酿、去琢磨、去经营自己的创作,同时他也能够承担文学创作相对比较清苦,并且收益不是很稳定的风险。
当然,这说的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网络文学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像个黑洞一样,它内部运作的机制有特别透明的地方,也有有待进一步去考察和了解的比较模糊的方面。在庞大的网络文学作者群当中,我们刚才说几千人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其实这个比重是非常低的,因为几千万人的作者总量之中几千人有稳定的收入。没有一个常态的传统社会行业是这样的。这个行业给你提供的经济收益和生活保障,一万个人中才有一个人能稳定维持,绝大多数人都很成问题。因此网络文学对自由职业者也就是没有固定职业的人来讲,不是一个很可靠的选择。网络文学这个庞大的产业,也消耗和透支了很多年轻写手的心血,甚至偶尔会爆出一些年轻的网络写手积劳成疾猝死的新闻,因为网文写作确实是高强度的文字劳动。
此外,网文写作受发布平台的机制约束,在2010年前后,专门的网络文学网站进入全盛状态之初,一位网络作家只要签约一个网站,每天发表一两章作品,每章一两千字左右,读者和网站就满意了。现在靠这样的更新量和更新频率,在网文写作海洋里面就冒不出头来,新入行的网文写手必须不断努力挑战日更文字的篇幅和频率上限。有些比较资深的网文作家为了维持自己的热度文章文体可分为四种,同时签好几个平台,多面出击,每天轮番更新好几部作品。网文写作圈内部也不断地传出消息,某某作家的创作已经从个人创作转为团队创作,甚至还曝出了利用网络机器人和AI技术辅助来写作。一些很有名的网络写手突然发布新作品,追捧他们多年的粉丝却发现其作品水平突然降低了,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行文粗糙或文风违和之处。这似乎在表明,网络文学产业化推进到一定程度以后,正在进入停滞期或者内部症候外化的阶段。从我个人来讲,我是从传统文学的专业研究领域进入到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和思考的文体学词典,总觉得网络文学内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地探察。我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它、了解它,而不是跟着网络文学产业营销和宣传的一些说法人云亦云、随之起舞。网络文学的繁荣和发展,确实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原有格局,但是它还需要更多的关怀。
记:非常感谢李教授的解惑。通过以上介绍,相信读者对中国文学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能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尤其近二十多年兴起的网络文学,真是值得多加关注。古人言:“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学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更加突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文学永远历久弥新。在人生前进道路上,希望我们一直与文学相伴。
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白俄罗斯研究中心许传华教授应白俄罗斯星星出版社《火焰》杂志之约,就中国文学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安排进行的采访。由北二外欧洲学院俄语专业2019级硕士生郑亚星执行现场采访,并做录音整理。全文业经李林荣教授校阅修订。
- 标签:文学体裁四大类
- 编辑:刘课容
- 相关文章
-
中学语文文体什么叫文体不限新闻写作如何写文体
体裁常识是测验中是比力常见的,许多经常使用的辞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甚么叫体裁不限,大概是一个典范的诗文出处…
-
文体学的作用四大文体和四大体裁,文体不拘的意思
提到《轮回日报》,就要想到王韬,想到报章体裁,想到维新派的办报思惟,这类遐想影象法也是在背诵消息史经常用到的…
- 中学语文文体文体学的定义古代的三种文体
- 文体学是研究什么的新闻稿是一种文体吗2023年7月13日
- 文体不拘的意思中国古代的四种文体新闻文体的特征
- 新闻文体举例新闻文体主要包括中学语文文体
- 新闻评论是什么文体新闻文体包括哪些2023年7月13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