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分析包括哪些文章的八种形式

  思维运作是任何写作过程的第一步,认知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法

文体分析包括哪些文章的八种形式

  思维运作是任何写作过程的第一步,认知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法。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在大量翔实的采访材料面前,如何表达这些东西与每个记者的思维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有效地比较中西新闻写作的不同,就得从根本上,即从中西新闻写作的思维方法上进行,就必须找到一条主线来贯穿认知结构。那么,这条线就源于中西文化。

  在文化这条线上,从总体上能概括中西民族精神的就是“天一合人”与“天人”。中国(东方)的“天人合一”的特征为:整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是一种“同”文体分析包括哪些,富于理性、伦理意味,追求一种完满、团圆、平和,而这一切又与“德”紧密相联。西方文化则有着天国与尘世、彼岸与此岸的划分,出现了人、神两个对立性世界,即使是神,西方也是按照生性自由快乐的人的面目创造的,这些人化神,由于没有摒弃人的常态生活,因而又复归到人。继承了“天人”核心的西方记者表现为对个体生命的沉酣、放纵,它突出个人的存在,富于非理性文章的八种形式、情感意味,追求狂热、神秘、刺激。

  中国的人物报道都是以一种时代精神作为把握人物的起点和终点,笔下的人物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刻画人物,着重从心理、情感角度入手,并借助大量抒情细节,展现一种精神的风采。穆青在谈到人物通讯写作时说:“这种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融,有时是掺着血和泪的。它往往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都抑制不住的冲动和,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简直是一种魔力。”〔1 〕在中国记者众多的人物报道中,可以强烈而分明地感受到记者情感的涌动。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人物,在中国新闻史上矗立起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西方的人物报道,往往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个性形象,以个性作为把握人物的起点和终点,以细节、冲突、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美联社名记者雷尔迈·莫林说:“你要收集有关细节,如面部表现、音调、姿势等。”〔2〕另一位名记者马列根也说过:“要有戏剧性! 要有戏剧性!”〔3〕基于这种心理,西方记者在对采访对象的表述中, 常常让人感觉不到叙述者的主观存在。采访者的主体意识、情感,似乎都融化在了被采访者的一举一动之中,而那些“一举一动”也能够扣人心弦。这不但在《“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访基辛格》等名篇中,而且在中国社会报道《四川的说书艺人》、《访荣毅仁》等篇章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中国记者重在以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去表现人物,旨在告诉读者人物有什么意义,达到群体精神的代表高度。而西方记者重在从人物外在的动作、服饰、语言等去刻画人物灵魂,旨在告诉读者人物是怎样的一个人文体分析包括哪些,这是一种个性的张扬。

  中西新闻写作的精神内涵之不同,来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和宗教;中国文化重人伦,西方文化重个人自由;中国文化重统绪,西方文化重分殊。而且,在话语体系的表述上,中西新闻写作也呈现出了稳健保守与多变求新之不同。

  中国的写作文体分类严密琐细,各种的选材方式、结构、语言、风格都有明确界定,要求记者写作必须合乎文体规范,否则就是不伦不类。照此规则,我们确实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产生过许多好稿,如一度流行的“新华体”,以它的简洁、准确、朴实、完整而著称。但同时,由于中国新闻在写作上各类文体界限太清,消息就是消息文章的八种形式,通讯就是通讯,特写就是特写,逐渐形成了人人竞相仿效,单一呆板的局面。

  而西方的新闻写作相对而言在文体的分类上,比较宽松而广泛,各种文体之间交融流通,不拘一格,在文体探索上锐意求新,不受陈规束缚。美联社名记者索尔·佩特说:“我所能想到的关于写作的规则,没有一项我没有打破过,甚至于对我自己的规则也是这样。关于写作,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指南,除了我上面刚刚说的一条。”〔4〕

  中西新闻写作话语体系的表述呈现出不同的轨迹,这与其历史沿革,中西新闻产生的背景及经济基础迥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党的新闻事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民族斗争、阶段斗争复杂而艰巨,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新闻事业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命运。因而,其新闻写作也必然带有强烈的宣传色彩。在斗争时期,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加强其作为阶段斗争、民族斗争工具而引导、教化民众、指导工作的职能,以其强大的宣传威力为我党我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和平时期,党的新闻事业也始终是党联系人民的桥梁,是党中央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精神纽带。

  而西方新闻媒体产生的直接动因是经济竞争,是为商品经济发展服务的信息媒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传递情报、交流信息、获得广告、赚取利润成为其重要的功能和任务。“为了要在商业市场上维持下去,一家报纸必须对读者和登广告的人有吸引力。”〔5 〕无论是路透社还是美联社,都是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成长起来的。经营上自负盈亏,从不接受政府资助或入股。

  从根本上说,西方新闻媒体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工具。但由于其追逐利润的本能,为吸引更多受众,它必须不断改革报道方式和传播手段,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与兴趣文体分析包括哪些。

  大多数西方记者较少受到写作规则的束缚。新闻导语的产生,直接促成了由导语、主体、背景等构成的倒金字塔新闻文化结构的诞生,并逐渐形成了以消息、特稿、评论构成的基本新闻文体格局。而在实际操作中,记者们又常常将各种结构综合运用或交叉使用,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新闻文体。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一个结构之比重问题,一切对单一和纯粹的追求都只是偏见。取长补短,寻求一个最佳的各因素的比重结构,才是最重要的。

  穆青曾说,新华社决不能以西方通讯社的小伙计的身份进入世界新闻舞台。是的,谁能否认新闻报道内容上的色彩与表达上的生动活泼不可以相辅相成呢?因此我们需要借鉴,需要琢磨,怎样才能使自己更具竞争力。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但不是所有的事实都能成为新闻,这是一条公理。实际上,我们的新闻传媒每天都在“报什么”、“怎样报”的问题上搏斗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和问题,不为个人见解所左右——在只描述具体事件的所谓“平实消息”中是能够做到的,例如报道天灾、事故。但是,报道有争议的事情,如、社会问题文体分析包括哪些、经济学说以及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除了民间舞蹈以外,总会遇到一个根本性的难题,即对甲是真理,对乙却是谬误。人类的分歧无所不在,新闻记者不可能提供真理(准确、完整和公正),他只能接近真理。他力求尽可能报道得准确完整,他尽力介绍问题的各个方面以求做到公正。

  所以文章的八种形式,报道作为现代生活的必要部分正是在这事实/抉择之间的努力的历史。报道者为了接近真理(事实)进行着艰苦的思考和寻找。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直接和频繁,西方大量涌入。有人主张新闻写作要“西化”,要淡化宣传。这完全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的一种不成熟的理解。在貌似客观公正的西方新闻界,人们也不得不承认选择之重要。或许,我们来看看《纽约时报》总编辑特纳·卡特利奇的亲身经验会更有一番认识。他说:“一个现代报纸编辑的工作常常被误解。电影和电视也习惯于把一个编辑描绘成一个大兴问罪之师的人物:把流氓赶出市政厅,把施私刑的暴徒降服,或者诸如此类的戏剧性事件。我的经历确实不无戏剧色彩,但是最严峻的,还是在于报社内部和家庭内部的抉择,有关和人民的抉择,是一种与其说需要大刀阔斧的精神,不如说需要小心翼翼地权衡复杂问题的抉择。”〔6〕

  事实上,一切新闻都是宣传,都带有倾向,只不过西方报道常常将宣传不露痕迹地消融于幽默、煽情的细节报道之中罢了。当然,得承认这是人家的高明之处。而我们的很多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注重坚持报道的性,而忽视了表现形式的艺术性,比较直白、单一,从而损害了宣传的总体效果。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大胆实践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思路。在《焦点访谈》节目组,即使正面报道,也坚持聚焦准确的原则。以关于37所高校开始实行收费的报道为例,高校实行收费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节目把焦点对准收费后学生家长对此能否承担得起,节目就可能引起社会的不满,因为即使能够承担费用的家庭,也不愿过去由国家负担的费用改为掏自己的腰包。但如果把焦点对准为何高校实行收费制,按国际惯例上大学都是自费的,学生如用习得到的奖学金要比付的费用还多,负担不起的学生可申请贷学金等问题,节目就能起到上下沟通缓解矛盾的作用,《焦点访谈》正是这样做的。

  在这个节目组,从制片人到记者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正面报道中关于政府要制止什么,法律要惩治什么的报道,“焦点”一定要突出政府行为,而且在采访时要争取有权威人士的声音,记者不能乱下结论、乱分析。

  所以,以国情、、政策为原则,加强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加强对新闻事实表达角度的选择仍然是新闻写作的探索之路。

  由于西方新闻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私有制,因此,重视对受众的研究,迎合受众心理成为其利益驱动的兴奋剂。否则,就难以理解为什么“新闻”、煽情主义都发端于西方了。世界报业大亨,基思·鲁伯特·默多克曾供认不讳地说道:“对报纸来说,关键是出产有人读的产品。报纸同其他行业一样,是一门生意,而不是行善。”

  我们当然不能照搬西方的这一套,这既不符合国情也违反新闻传播的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作品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存在的,及时准确地为公众传递信息,引导人民、教育人民是新闻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倒是怎样摒弃以往宣传中简单、粗线条的灌输,选取多种方式把大道理讲得贴心入耳,确是我们要努力做的事情。

  因此,研究读者心理,以平民的视角反观生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综观新时期深受人们欢迎的新闻栏目(节目)都是在“读者本位”方面比较下功夫。报道的焦点也好文体分析包括哪些,冰点也好,所体现出来的平识在改造着新闻从业人员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结构。

  有人预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而越来越依赖于人造的媒介环境,未来人类将主要生活在由信息高速公路构成的媒介环境里。多么希望中国的新闻作品耐人看,耐人看的中国新闻作品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展示个人见解、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的最重要的渠道,成为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新闻文体分析
  • 编辑:刘课容
  • 相关文章